為什麼美國人在經濟危機中更傾向於把牛奶倒掉而不是低價賣出

在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中, 美國的窮人飢寒交迫, 農場主卻寧願將牛奶倒掉也不願將牛奶低價售出。 當時我就在想, 金融危機的產生癥結就是供需不再平衡,所以解決辦法也是使供需再次平衡。但是,在危機期間, 富人可以供應牛奶, 窮人也需要食物, 可中間的供需鏈卻被神奇的打斷, 這個問題一直令我疑惑不解;另外, 在2020年疫情期間, 原油期貨的價格出現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負值。其實這一切的一切, 都在於無論是食品還是原油, 他們從生產者到消費者手中都需要經過一系列加工, 存儲以及運輸等過程, 而他們的成本佔售價之中的大頭, 很有可能大於原料的價格, 所以, 才出現了前面敘述到的那些看起來奇怪的情況。

先從原油價格為負說起。 大家都知道原油需經過提煉、加工, 最後才能轉化為汽油、柴油等產品供人使用。但今年由於疫情, 人們的出行大大減少, 汽車、飛機行駛的減少導致對汽油, 航空煤油需求的下降, 從而導致了全球石油需求的疲軟;再加上沙特和俄羅斯趁機找美國算賬, 在需求下降時增產, 使國際原油價格下降至頁岩油開採成本之下, 導致美國頁岩油企業紛紛破產, 石油供大於求, 價格不斷下降。 於是, 平常對外石油依存度大的國家例如中國,日本,印度等國紛紛趁石油價格下降開始大量囤積石油, 可是, 倉庫再大, 也有滿的一天。各國的戰略儲備石油庫很快爆滿, 石油再也沒有了存放之地。 可石油的生產不是想停就能停下來的, 它關係到設備的運行, 沙特, 俄羅斯等依賴於石油出口賺取外匯的國家的大於一半的人民的工作等等,就如同美國F-22的生產線, 在戰忽局的忽悠下生產187架後關閉,直至現在也沒有重新開啟;原因並不是由於F-22已經落後於時代;相反, F-22至今仍是最先進的戰機, 但因為重啟生產線的成本太高, 這個決定始終難以被國會批准。所以, 石油只能繼續生產, 而為了能夠繼續生產並售出, 只能將價格不斷降低, 甚至降至負值。這就意味著, 你買石油, 生產商還會給你錢,買的越多, 你賺的錢越多;這時, 會有人天真的認為靠賣石油就能發家致富, 但這是不現實的。 你購買的石油期貨必須在期限來臨之前將石油從生產方那裡運走, 在加上另建儲存設備, 實際的花費可能遠遠大於你靠買石油賺取的錢。所以, 中行的原油寶事件, 購買負值原油的人實際上最後非但沒有賺錢, 反而賠的血本無歸。

牛奶也是同樣的道理。 從牛產奶到消費者買到牛奶, 同樣要經過多道工序:冷藏, 運輸, 存儲, 包裝, 這一套工序同樣成本不菲。 資本家之所以選擇忍痛把牛奶倒掉, 是因為售賣的低價不足以支付這套工序的成本, 所以, 最終的結果就是賣掉的牛奶越多, 賠的也越多。所以, 既然這樣, 他們選擇把牛奶倒掉,損失的只是牛奶的成本, 比低價售賣牛奶最終的損失要小得多。

從以上的石油以及牛奶的案例, 可以看出, 在現在的工業化社會, 不光是工業產品的生產需要供應鏈, 即使是農副產品, 也需要產業鏈去包裝, 運輸, 自己搞定全產業鏈的神話已很難再現。 也正是因為如此, 在後續的工序中也有很多的利潤可以賺取, 所以, 快遞、物流公司便由此誕生, 京東也由此自建京東物流, 把更多的利潤牢牢的把握在自己的手中。

但牛奶的問題還可以從另一方面來看。 大家知道, 作為消費者, 我們總是希望物美價廉, 而且人們更傾向於買低價的東西。 所以, 每當市場上商品打折時, 即使不需要, 我們也要湊上前去看一看; 而對於網購這種看不到現金流出的購物方式, 我們更是控制不住自己, 紛紛剁手, 買了許多自己用不著的東西。 正是因為這樣, 如果一件商品曾經打過折扣, 後續的人們便不願原價購買, 希望著有一天能夠再次降價, 或者通過與店主討價還價而獲得折扣價;更有甚者, 認為店主即使打過折後售賣都有錢賺, 所以, 商品的成本價肯定更低, 自己趨向於以成本價去購得商品, 如果不能成交, 就去購買其他家的商品。 可能有些複雜, 下面舉一個實例。 假如我買了一雙耐克鞋, 店主因為缺號少碼和舊款就給我打了8折出售, 我便認為即使是8折店主還依舊有很大的利潤可以獲取。 所以, 下次再到耐克店時, 我便要求店主打8折或更低, 只有這樣, 我才能在購買商品的同時獲得滿足感, 感覺自己鬥贏了店主, 相較於其他原價消費的顧客佔了便宜。如果店主8折不願售賣, 即使給自己打了9折, 因為與自己的理想價位有差距, 所以即便自己還是比其他原價購買的顧客享受到了優惠, 但最終也會選擇放棄交易。

所以, 將這個故事套在牛奶上便是, 一旦在經濟危機中牛奶以5折售賣, 即使是人們從經濟危機中走出之後, 即使人們的錢包中有錢, 因為習慣了享受優惠, 便不願多付更多的錢去購買同樣的商品。由此,雖然從表面看上去商人在經濟危機中把牛奶低價售出, 既可以解決自己的庫存問題, 又可以降低貧苦人民的飢餓程度, 是一件兩全其美的事;但事實上是, 低價售出的牛奶可能賣的越多, 虧得越多;而且價格一旦上漲乃至恢復, 牛奶便再也無人問津。 所以, 無論從虧損角度還是從長遠來看, 資本家都寧願把多餘的食品倒掉。

其實世界上就是充滿著矛盾。 所以, 在經濟危機中, 往往需要國家的介入, 去分別補貼企業和群眾, 去保證企業商品能夠獲得足夠的利潤以及群眾能夠有錢去消費。只有這樣, 國家才有可能擺脫經濟危機。 中國的新基建計劃, 就是國家出錢去購買企業的產品, 從而給員工提供工作, 促進消費; 而像美國一樣只靠印錢, 只會將國家未來的經濟引向深淵。

中國, 加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