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銅禾之鄉-芒嶺

走進銅禾之鄉 -芒嶺

2017年9月2日週六,是芒嶺村燒魚節。由縣宣傳部記者,縣電視臺記者,攝影協會,作家協會,新媒體,微視頻等組成的採風團隊浩浩蕩蕩開進了孟彥鎮芒嶺村銅禾之鄉,開啟了吃、賞、玩的生態之旅體驗。

走進銅禾之鄉-芒嶺

走進銅禾之鄉-芒嶺

很感謝縣委宣傳部組織邀請我參加了這次採風活動。採風團到達孟彥後,得到了該鎮政府和群眾的熱烈歡迎。鎮黨委書記唐大才還專門全程陪同採風。非常感謝!

走進銅禾之鄉-芒嶺

這是我第一次走進芒嶺,第一次對我們侗族的古老稀有的稻種“銅禾”有了一次全面的瞭解。銅禾對於我這個來自農村的侗族農民來說還是有印象的。走進銅禾之鄉-芒嶺

記得小的時候,也就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國家農田包產到戶,我家作為人口眾多的大家庭,分到了不少的稻田,年收稻穀一萬多斤。由於銀禾和銅禾產量低,我父母一般都選擇高山長年有水的軟田種植,一般種一畝左右,作為自家逢年過節或饋贈親友用。走進銅禾之鄉-芒嶺

銅禾等稻穀成熟收割季,勞動的場面是很壯觀的,通常親友或村裡左鄰右舍都會結夥互相幫忙,手中拿著一把像梳子一樣的半月形收割刀,一根一根地收割。這種勞動,一般都是婦女和姑娘家結伴收割。記得我才幾歲吧,很粘母親,通常會跟母親和姐姐們一起到現場去,然後在田埂上看著母親和姐姐及姐姐們的夥伴們在田裡收割。母親在收割的同時還教姐姐們唱侗歌,姐姐們靈巧的手彈割著稻穗,一邊唱:清清流水呵慧禾秧;沉沉稻穀呵慧侗鄉;清清的流水滋潤著稻穀,白花花米香滋養我家姑娘,哎…..高山流水清泉般的侗歌在勞動的山野裡迴響,和著周邊的鳥啼蟲唱,構成一副絕美的詩意般的圖畫。當然,收割的帶禾杆的糯稻晾曬在高高的木排上,也構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

走進銅禾之鄉-芒嶺

曾幾何時,雜交水稻的大力推廣使得這一傳統稻穀幾近絕跡,童年的那點回憶也漸漸在歷史的大腦中消失殆盡。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我們那邊農村80後90後的年輕人幾乎沒見過什麼銅禾銀禾糯稻穀,也不知道“銅禾”為何物!曾幾何時,那詩意般的勞動畫面,也再難尋跡。現在普遍種植的都是低矮的普通糯稻。走進銅禾之鄉-芒嶺

走進銅禾之鄉芒嶺村,見證了芒嶺銅禾這一古老侗族稻種在當地政府扶持下恢復了歷史上輝煌的種植面積,成片的古銅色的糯稻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和少量穿插其間的金黃的水稻及周邊蒼翠的青山等形成強烈的色彩對比。通過鄧敏文教授及當地政府領導的介紹,我對銅禾的歷史和較高營養價值、經濟價值等有了較為系統的瞭解。走進銅禾之鄉-芒嶺

也為我們侗鄉還保留著這一古老稀有的稻種並得以發展深感欣慰和自豪!也深感作為新媒體人員身上的責任:我們一定要將我們侗鄉引以為傲的古老稻種傳播出去,讓更多人瞭解和食用。我相信,雖然我們這一古老稻種因生產方面環境地理位置等需要花費了大量成本,使得它的價格比普通糯米高了許多,但隨著國民生活總體水平的提高,越來越重視健康和飲食質量,我們侗鄉的有機銅禾必然走進千家萬戶!

走進銅禾之鄉-芒嶺

在這次採風過程中,我們品嚐了當地純正稻花魚食的多種口味:有燒魚、油炸魚、清蒸魚、酸湯魚、水煮魚等,魚肉質鮮嫩,口感爽滑,味道十分鮮美,配上古樸的土陶碗,令人回味無窮!走進銅禾之鄉-芒嶺

圖為全魚宴

然而我注意到,芒嶺村利用燒魚節這一旅遊活動推介銅禾的發展方式,讓遊客在遊山玩水的同時品嚐侗鄉獨特的舌尖上的味道,很不錯的,從停滿道路兩邊的汽車數量上看,效果還是有的。只是令人感到遺憾的是,當地有眾多名勝古蹟,如曹家大院、起鳳山寺、旌表石母施老孺人節孝碑等,卻未見有路標指示及文字簡介牌子,後筆者也試圖在百度和搜狗搜索,也未見有相關文字介紹,以致眾多遊客光赴節吃燒魚和賞銅禾,卻錯過了眾多深山裡的名勝古蹟,無不令人遺憾了。如果名勝古蹟和地方特色小吃有機結合起來,豈不是快哉?

銅禾簡介:

銅禾是一種地方粳稻品種,生長於貴州省黎平縣孟彥鎮芒嶺村,因稻粒上長有5-10釐米長古銅色的禾芒而得名。銅禾米飯香味濃郁,口感軟和,營養均衡豐富。曾經是女子坐月子的營養主食,起到滋補催奶的作用,還是體弱多病者恢復健康的營養食品。銅禾適合生長在腐殖物豐富、陽光充足的稻田裡,生長週期為200天,比一般水稻生長週期多30天,畝產150~200公斤左右。因產量低,具有滋補作用,當地稱其為黃金米。

走進銅禾之鄉-芒嶺

生產現狀走進銅禾之鄉-芒嶺

原產地是交通閉塞的山區,每家每戶以種植銅禾自給自足,自古以來銅禾一直是當地主要水稻作物,清朝中期,芒嶺村曾是銅禾的盛產地。光緒年間,因銅禾口感極佳、香味濃等原因,被一些官員、鄉紳等帶到其他地區種植,促使銅禾在黔東南得以廣泛傳播。走進銅禾之鄉-芒嶺

銅禾作為古老的水稻品種,在孟彥鎮一帶得以保留,取決於當地的氣候、生態環境、種植模式。孟彥鎮海拔適中、晝夜溫差大,無霜期達280天以上,降水量集中,冬天有雪覆蓋、為耕地提供了良好的墒情、一年一季種植,為銅禾的生長提供了優越的氣候條件。遠離工業汙染源,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高,山泉水灌溉的梯田和山間田壩,土壤肥沃,提供了銅禾的種植環境。

走進銅禾之鄉-芒嶺

產地仍然保留傳統農業生產模式,耕牛梨田、糞肥返田、堆肥入田、稻田養鴨、稻田養魚、人工除草、物理殺蟲等傳統種植方法可保證銅禾對有機肥的需求和對病蟲害的抵抗,使銅禾的品種優勢得以保持。

營養簡介:

銅禾營養全面均衡,富含蛋白質、氨基酸、不飽和脂肪酸等多種人體所需微量元素。鋅元素含量為9.76mg/kg,鐵元素含量2.63mg/kg,猛元素含量2.88mg/kg,鈣元素含量為245.61mg/kg,是普通大米的2至3倍。特別是硒元素,它的含量為0.15mg/kg,是普通大米的5至6倍,被確定為富硒大米。因其營養全面,具有增強免疫力,降低膽固醇,防止多種疾病發生;具有養陰生津、除煩止渴、健脾胃、補中氣、固腸止瀉的功效,對於病後、產後體弱多病的人群有輔助療效,是術後人群及母嬰首先的理想營養食品。

走進銅禾之鄉-芒嶺

附:名勝古蹟走進銅禾之鄉-芒嶺

曹家大院,位於孟彥鎮羅傘村中心。據說該村古時地多人少,湧現出大批地主家庭。曹家大院屬於當地保存較為完整的古建築,裡面保存了大量牆體彩繪,見證了當年繁華氣派。走進銅禾之鄉-芒嶺

施老孺人節孝碑。“節孝碑”在古代,一些婦女在丈夫去世後,既要撫育兒女又要伺候公婆,受人敬重,所以朝廷會立碑予以旌表。走進銅禾之鄉-芒嶺

走進銅禾之鄉-芒嶺

起鳳山寺坐北朝南,始建於清乾隆五十四年(1790)。有關羽殿、觀音殿、廚房、廂房,均為木質結構,另立青石質石碑三尊,總佔地面積280平方米。關羽殿為一典型的侗族鼓樓式建築,上掛一匾,手書“起鳳山”三個大字,殿內供奉關羽的雕塑。大殿為觀音殿,供奉觀音大士。天井內土壘花臺,培育四季花木,飄香四溢。逢年過節,來此拜祭的香客絡繹不絕。

走進銅禾之鄉-芒嶺

花橋。走進銅禾之鄉-芒嶺

作者和社會科學院鄧敏文教授

作者簡介:

滄狼,原名楊應海,籍貫貴州省黎平縣,70後侗族作家。有作品散見多個報刊雜誌及網絡網站平臺等,部分作品獲得徵文一等獎,全國、全省徵文優秀獎。廣東省青年產業工人作家協會會員,黔東南州作家協會會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