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守珪是唐朝名將

張守珪是唐朝名將,長期戍邊,戎馬倥傯,從一名下級軍官成長為威震一方的邊帥。且足智多謀、膽略過人、英勇善戰、治軍有方,立下赫赫戰功,對開創唐朝繁榮昌盛的“開元之治”做出了較大的貢獻。

張守珪是唐朝名將


說到張守珪的名字,很多人都不熟悉,但如果說到他的乾兒子,那就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這個大胖乾兒子,就是打斷大唐國運的安祿山。不過,張守珪可不是靠乾兒子出名的,他在中宗、睿宗、玄宗三朝,戎馬倥傯,威鎮邊疆,累功官至輔國大將軍、右羽林大將軍,封爵南陽郡開國公,為唐朝的“開元之治”立過汗馬之功。

一、“空城計”忽悠吐蕃

開元十五年,張守珪已官至建康軍使,在河西唐軍序列中也是一員名將。作為陝州人,張守珪生得高大魁偉,能騎善射。開元初,他跟隨郭虔瓘駐守北庭,恰逢突厥入侵輪臺,張守珪奉命援救,在半路上與敵軍遭遇,他身先士卒,殺敵千餘人,生擒敵軍統領。

開元十五年時,河西節度使蕭嵩走馬上任,特意將張守珪提拔為瓜州刺史(酒泉瓜州縣),命其火速重建瓜州城防。應該說,張守珪領了個燙手差事。就在此年,吐蕃大將悉諾邏恭祿、燭龍莽布支攻陷瓜州,生擒刺史田元獻,不但將城中囤積的物資一搶而空,還特意拆毀了瓜州的城牆。

也在這一年,前任河西節度使王君㚟,被突厥部落襲殺而死。河西軍政態勢的劇變,讓唐庭憂心忡忡,年過六旬的蕭嵩臨危受命,以兵部尚書的身份,任河西節度使,判涼州事務。他早就聽說張守珪智勇雙全,故將最難啃的任務相托。

張守珪接到任命後,只帶著少數親兵便奔赴瓜州,面對蕃軍撤退後殘破不堪的城牆,他判斷吐蕃隨時可能捲土重來。便馬上招募軍民日夜趕工,但就在修城用的板堞剛剛立好之時,蕃軍果然再次對瓜州下手了。

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城中留駐的軍民都心無鬥志,紛紛建議棄守瓜州。但此時,張守珪卻顯得非常鎮定。他對眾將說:“敵眾我寡,不可力敵,只能以奇謀忽悠之!”隨即,唐軍進行了周密的準備,當然不是準備火砲雷石,而是準備樂器歌舞歡迎蕃軍。

等到吐蕃軍隊趕到瓜州城下,就見城樓上燈火通明,絲竹之聲入耳。一幫糙老爺們,用胡蘿蔔粗的手指扒拉琵琶,七長八短唱得鬼哭狼嚎!吐蕃將領頓時暈菜了,不知是該前進還是後退。

這時,一個吐蕃牙將小聲建議道:“要不咱上去幹丫的?!”另一個歲數大點的訓斥道:“你懂個毛線?唐軍明顯是有準備!”領軍蕃將疑惑中,準備硬著頭皮上前試試。突然,後方山路上燃起大量火把,隱隱有軍隊調動之聲。蕃將趕緊下令撤軍,埋伏在城下的唐軍趁勢湧出,追著蕃軍的屁股一通砍殺。

賭贏了“空城計”的張守珪擦了一把冷汗,下死令必須剋日完工城牆。復築瓜州城後,唐庭將瓜州升格為都督府,加封張守珪為從三品的銀青光祿大夫。

即便張守珪“修復城市,收合流散,皆復舊業”,但瓜州城毗鄰沙漠,地多沙磧,不適合種莊稼,且由於雨水稀少,只能以雪山融水灌溉田地,可之前的水利系統已被蕃軍摧毀。而當地又缺少林木,難以快速修復水利設施。這時,張守珪又出了一個“奇招”。

他找來一幫和尚,占卜唸經一通折騰,選“吉壤”建祭壇做法。祭壇建成後,張守珪親自登臺,各種套路來了一遍。《太平御覽》:“守珪設祭祈禱,經宿而山水暴至,大漂材木塞澗而流,直至城下,守珪使取充堰,於是水道復舊。”

這下瓜州軍民都驚了,奔走相告,“這貨好使,跟他混沒虧兒吃!” 此後在開元十六年、十七年,張守珪連續擊敗吐蕃大將悉末朗的進攻,並與沙州刺史賈師順配合,對吐蕃大同軍發動突然襲擊,繳獲了大量的牛羊輜重。憑藉在河西與吐蕃作戰的軍功,張守珪官至右羽林將軍、兼鄯州都督、持節隴右經略節度使。


二、移鎮幽州收了個胖兒子

開元二十一年,玄宗調張守珪移鎮幽州,為幽州長史、兼御史中丞、營州都督、河北節度副大使,不久又加河北採訪處置使。當時幽州東北部的契丹、奚勢力強大,唐軍為了防禦需要,經常派敢死隊深入敵境搞情報、抓舌頭,這種危險性極大的職業便是“捉生將”。

就在張守珪到任後不久,一個草原互市中的牙郎,跑去偷羊被抓。一開始,張守珪對偷羊賊也沒在意,嘴一歪,讓手下拖出去全都亂棍打死。但這時,一個身材高大的胖子,一邊掙扎,一邊高呼:“大夫不欲滅兩蕃耶?何為打殺祿山!”

張守珪一看這胖子有點意思,不由生出愛才之意,將其收入帳下,當了一名“捉生將”。還別說,這死胖子憑藉做牙郎時,通曉多種語言的便利,在“捉生將”這種集化妝、潛伏、生擒、暗殺、突擊於一體的危險職業上,幹得有聲有色。他和史思明配合,每次出擊皆有斬獲,漸漸成了張守珪的心腹,還光榮的第一次給領導當了乾兒子。

開元二十四年,死胖子安祿山的人生,出現第一個危機。是年,張守珪派安祿山領軍討伐奚和契丹,結果他輕敵冒進中了埋伏,全軍盡沒僅得身免。第一任乾爹有點不忍殺之,但又不好違背軍規,便使了折中之策。將其繩捆索綁押至長安請“聖意定奪”,按照官場的潛規則,這就是在暗示朝廷留他一命。

不成想,長安早就有個人惦記著安祿山,準備找個機會弄死他,這人便是時任宰相張九齡。三年前,安祿山曾入朝奏事,張九齡也不知怎麼了,越看這胖子越不對勁,便對侍中裴光庭說:“日後亂幽州者,必是此胡人”。

也架著安祿山運氣好,要是換成心胸狹窄的李林甫,他腦袋早就搬了一百次家了。但張九齡是正人君子,做事講究有理有面,不願背後下黑手。但這次張九齡可算逮到真憑實據了,焉能輕易放過?

當張守珪的呈文放在書案之上,按官場慣例,他應該給邊疆節度一個面子,但他決定下手鋤奸,便在呈文上批道:“昔穰苴誅莊賈,孫武斬宮嬪。守珪軍令若行,祿山不宜免死。”

四句話用了兩個典故,這就是詩歌唐朝的文風,殺個人都搞的這麼文藝。這份能要安祿山小命的呈文,卻被唐玄宗駁回了,雖然張九齡據理力爭,但李隆基卻一語帶過。小人物安祿山,逃過了人生第一次劫難,繼續在幽州前線拼命。而作為主政一方的大員,張守珪根本無暇顧及胖兒子的死活,他面前有個更難對付的傢伙。

張守珪是唐朝名將

三、“混水摸魚”弄死契丹“董卓”

契丹部落裡有個名叫可突乾的貴族,作為執掌軍事的首領,地位僅次於大頭領李娑固。李娑固作為契丹大賀氏首領,曾受唐朝之封為松漠都督府都督、松漠郡王,並賜婚唐永樂公主,是第二個迎娶唐朝公主的契丹首領。但隨著,可突幹勢力的崛起,李娑固逐漸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脅。

開元八年,二人徹底撕破面皮。李娑固聯絡前任幽州長史薛楚玉,希望憑藉唐軍的力量剷除可突於。但事情敗露,可突於搶先動手,李娑固被迫逃奔營州。營州都督許欽澹命薛泰領五百人驍勇,聯合奚王李大輔聯兵討伐。雙方在於都山展開激戰,聯軍大敗而回,李娑固和奚王都臨陣被殺,唐將薛泰被生擒。

隨後,契丹部落進入了可突於弄權的時代,他先後擁立了李吐幹、李邵固、立屈列為契丹王,堪稱是契丹界的“董卓”!手握軍政大權的可突於,曾在平盧、白山、于都山多次與唐軍大戰,互有勝負,前幾任幽州長使都奈何不了他。

張守珪到任後,先是在戰場上痛擊了契丹軍隊,使其心存忌憚。而後,又憑藉可突於想探聽唐軍虛實,遣使請和的機會,將計就計派王悔去契丹營中“宣撫”。但在王悔出行前,張守珪反覆叮囑,一定要探明契丹內部的虛實。

到達契丹後,王悔受到了熱情的款待。他在酒宴上仔細觀察後,發現契丹眾將在言語中,對唐朝的態度並不一致。隨後,他又從一個小兵口中探知,契丹大將李過折與可突於矛盾很深,貌合神離。覺得有機可趁的王悔,專程去拜訪李過折,並裝作不知二人的矛盾。在李過折面前,大肆誇獎可突於的才幹。

這把李過折給氣的,就差翻桌子了。最後,李過折實在憋不住了,一股腦將可突於叛唐的意圖和盤托出。王悔趁機說道:“可突於圖謀叛唐,可將軍一向忠於天子,何不斬其首級以獻,大唐必不相負。”李過折聽後怦然心動,立刻表示願意歸順朝廷。

王悔離開的當晚,李過折以點檢軍馬為由,集中心腹突襲了可突於的大帳。毫無防備的契丹梟雄可突於,在混亂中被斬為兩段。忠於可突於的大將涅禮召集人馬,與李過折展開激戰,殺了李過折。

張守珪得到契丹內亂的消息後,立即親率人馬晝夜兼程趕來,生擒涅禮,大破契丹軍。由此,契丹元氣大傷,唐朝東北邊疆保持了近十年的和平,直到他的胖兒子,當上了范陽節度使。

張守珪是唐朝名將

四、晚節不保

開元二十三年,張守珪奉命親往東都獻捷,玄宗想因循出將入相的舊制拜其為宰相,被李林甫以“邊事為重”的理由阻攔。玄宗加封張守珪為輔國大將軍,右羽林大將軍兼御史大夫,還特准其入宗廟飲酒慶功祝捷。但不久後,風光一時的他便開始走背字了。

開元二十六年,其部將趙堪、白真陁羅等人,假借張守珪之名,令平盧軍使烏知義率騎兵,截擊反叛的奚人於湟水之北,結果唐軍先勝後敗。此事張守珪最多承擔用人不當的“失察”之過,但他卻隱瞞敗績而謊報大捷。事件洩漏後,玄宗派遣內常侍牛仙童前來查考。

張守珪一錯再錯,用重金厚禮賂賄了牛仙童,使其上報此戰為大捷,同時又逼迫白真陁羅自殺以滅口。次年,牛仙童因受贓被人檢舉,將張守珪賄賂一案遷出。玄宗震怒,但考慮到他一生的赫赫戰功,特減其罪,貶為括州刺史。開元二十八年五月,張守珪在括州官舍去世,享年五十七歲。

縱觀張守珪的一生,可謂波瀾壯闊、縱橫一時。唐代詩人賈至在《燕歌行》一詩裡,如此讚頌道:國之重鎮惟幽都,東威九夷北制胡。五軍精卒三十萬,百戰百勝擒單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