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家庭教育,父母都願意和孩子打打鬧鬧,甚至有點“沒大沒小”

在我們的傳統觀念當中,覺得父母應該是嚴肅嚴格的。但隨著育兒觀的更新換代,很多家長都希望和孩子能夠打成一片,這樣才能夠讓孩子與自己建立起一個更為親密的關係。

我家二寶就非常羨慕我閨蜜家的孩子。因為他的父母就是一對充滿童心的父母,不僅能夠與孩子玩到一起,還能夠陪著孩子去經歷那些新鮮的事物,他們的關係也非常融洽。

閨蜜家的孩子在面對自己的父母的時候不用畏畏縮縮而是會勇敢的表達出自己的想法。

而我在接受到孩子的信號之後,也在慢慢改變自己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放下自己所謂的身段,和孩子一起進入有趣可愛的童話世界,這也能讓作為大人的我們可以再一次感受到童真的魅力。

好的家庭教育,父母都願意和孩子打打鬧鬧,甚至有點“沒大沒小”

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位士大夫汪曾祺多年的父子成兄弟》一文中說:

我覺得一個現代化的,充滿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做到沒大沒小。

父母叫人敬畏,兒女“筆管條直”最沒有意思。

一語道出了家庭教育的真相,好的父母,都“沒大沒小”,保有童心。

那麼充滿童心的家長會有哪些顯著的特徵呢?

第一、和孩子談得來

我們常說溝通是解決所有問題的方法之一,因此那些可以跟孩子玩到一起的家長就可以通過生動有趣或者是符合孩子心理的一些語言來與孩子交流。

現如今,隨著時代的改變,孩子每天都會接受大量的網絡語言,如果家長能夠用心一點,為了靠近孩子,能夠主動的去學習一些新興的網絡語言,這樣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家長並沒有存在代溝,兩個人的關係也就能夠越來越近。

第二、知道孩子的想法是什麼

雖然孩子會和家長生活在一起,但並不是所有的家長都能夠準確把握孩子內心的想法。在那些實行棍棒教育的家庭當中,孩子就有可能會為了獲得家長的認可而不得不將自己的真實想法給掩藏起來。

而在充滿樂趣和平等的家庭當中,孩子能夠盡情的傾訴自己對於事物的看法或許是自己遇到的苦悶,而家長也能夠在一旁站在成年人的角度,給予孩子更為客觀的建議。

好的家庭教育,父母都願意和孩子打打鬧鬧,甚至有點“沒大沒小”

第三、和孩子以朋友的方式相處

有些家長總是站在一個道德的制高點,對於孩子的一舉一動作出簡單粗暴的評判,但這樣的方式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而那些可以和孩子玩到一起的家長就不會顧及家長的架子,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並且把孩子看成一個朋友來相處。

那麼對於這孩子來講,他收穫的並不像是嚴肅的父母,更像是良師益友,而扮演多種角色的父母能夠及時解答孩子心中的困惑。不得不說,生活在這樣的家庭裡的孩子實在是太幸運了。

雖然我們說跟孩子玩到一起去的家長有這些特徵,但並不是所有的家長都能夠和孩子比較融洽的相處。

那麼在生活中父母要做出什麼改變才能和孩子玩到一塊去呢?

第一、多陪伴孩子

高質量的陪伴是拉近彼此親密關係的一個重要步驟。孩子的感知能力是很敏銳的。如果孩子能夠真切地感受到父母對於自己的愛意。那麼為了回報父母給予自己的愛意,孩子也就能更加的尊重父母。

而多陪伴孩子也能夠讓彼此之間多一些共同的話題,不至於讓父母與孩子的相處過程中處於沉默尷尬的狀態。

好的家庭教育,父母都願意和孩子打打鬧鬧,甚至有點“沒大沒小”

第二、瞭解孩子的愛好

對於孩子來講,除了學習,他也會很希望能用自己的愛好來打發自己的空餘時間。那麼如果家長能夠了解孩子的愛好,並且能夠用心的參與進來,那麼孩子應該也能夠感受到父母的這份用心。

就比如說有一些小女生喜歡看一些電視劇,如果家長想要跟她們一起有更多的話題,那就可以用提前瞭解劇情這個方式,在孩子討論的時候適時的加入進去,那樣孩子也會覺得自己跟父母的距離越來越近。

第三、不要過分介意孩子的某些“沒大沒小”的行為

在不少家庭當中,因為關係的親密,孩子與父母之間可能會稱兄道弟。或許有些家長會比較介意孩子的稱呼。但我們要知道,如果孩子能給媽媽和爸爸取一個暱稱,那麼這就說明在他心裡他覺得爸爸媽媽是合格的,是值得自己尊敬的,而這些暱稱也只是為了表現一種親近而已。

好的家庭教育,父母都願意和孩子打打鬧鬧,甚至有點“沒大沒小”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經說過,我們必須變成小孩子才會做小孩子的老師。

或許我們也可以從這句話裡得到一點點啟示,只有與孩子玩到一起,設身處地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才能夠更好地教育孩子,同時也有利於我們及時地反省和糾正自己的不當行為。

話雖這麼說,但在某些情況下,家長還是需要堅守自己的底線,根據實際情況來轉換自己的相處方式。

那麼是哪些情況下需要家長將嚴肅的一面亮給孩子呢?

第一、孩子犯錯的時候

俗話說得好,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就算是和孩子以平等的方式相處,但在孩子犯錯的時候,家長還是需要嚴格指出孩子的錯誤之處,這樣才能讓孩子在下一次面對類似的情況時,能夠用正確的方式去處理。尤其是孩子做出的某些不良行為已經超越了界限。

比如說家長已經三番五次地告誡孩子不許再去碰熱水,這很有可能會發生意外事故。但孩子依舊是我行我素。家長就需要制定一些必要的懲罰措施了,畢竟家長不可能每時每刻都注意到孩子的一舉一動。因此為了能夠儘量降低意外的概率,還是需要通過懲罰的方式來讓孩子引起警惕。

好的家庭教育,父母都願意和孩子打打鬧鬧,甚至有點“沒大沒小”

第二、孩子隨意入侵他人的空間時

為了增進孩子與自己的關係,有些家長就有可能會刻意地去模糊親子之間的界限。這也就會導致孩子在沒有徵得的同意的情況下就隨意去打開父母的手機或者其他的隱私物品。若是家長不及時地予以制止。孩子就有可能會將這種隨意入侵他人空間的行事作風帶到其他的場合中去。

而這種太不把自己當外人的舉動會很容易遭到別人的非議,會對孩子的人際交往造成不小的衝擊。因此,家長如果發現孩子養成了這個壞習慣的話,就需要及時幫助孩子糾正過來,同時需要強化孩子的界限意識,讓孩子明白哪些行為是會對別人造成困擾的。

因此,作為家長確實可以在很多時候跟孩子以朋友的狀態相處,但在某些情況下,還是不能夠心軟。不然就會對孩子的未來發展帶來消極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