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被銷燬,電影被禁映,依然掩蓋不了《西線無戰事》的偉大

世界文學史上,有很多作品都曾經引發過巨大的爭議,譭譽參半。至於原因,要麼是違反法律規定,要麼是觸碰道德底線,再就是價值觀不被認同。但有的作品,無論文學價值,還是現實意義,都是堪稱不朽的鉅作,卻也曾被詆譭、攻擊,甚至被禁,比如今天我們要聊的這部《西線無戰事》。

《西線無戰事》的作者是誰

《西線無戰事》這部小說的作者是德國的雷馬克(1898-1970),全名埃裡希·瑪利亞·雷馬克。雷馬克生於德國西北部的奧斯納布呂克,父親是書籍裝訂工人。

小說被銷燬,電影被禁映,依然掩蓋不了《西線無戰事》的偉大

埃裡希·瑪利亞·雷馬克

雷馬克曾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並5次負傷。後來當過教師、商人,從1923年起當了10年記者。雷馬克著名的反戰小說《西線無戰事》寫於1927年,1929年出版後大受歡迎,但同時也遭到了猛烈的抨擊。

1931年,雷馬克又寫了《西線無戰事》的續篇《歸來》,並於同年離開德國,以逃避法西斯勢力對他的威脅。1933年希特勒上臺後,雷馬克的作品徹底被禁,並遭焚燬。1938年,雷馬克被剝奪了德國國籍。

無奈之下,雷馬克於1939年到了美國,並於1947年加入美國國籍。從1945年起,他在紐約和瑞士兩地居住,於1970年9月25日在瑞士南部的洛迦諾去世。

雷馬克的其他主要作品還有《流亡曲》(1941)、《凱旋門》(1946)、《生死存亡的年代》(1954)、《黑色方尖碑》(1956)以及《里斯本之夜》(1963)等。

《西線無戰事》寫了什麼

小說主人公叫保羅·博伊默爾。在學校教師的煽動下,他報名當了志願兵,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小說通過保羅的自敘,描寫了他和七個夥伴的戰爭經歷和體驗。

保羅所在的連隊從前線撤下來整訓時,全連幾乎只剩了一半人。後來他們被調去修築工事,遭遇炮擊使許多士兵長眠不醒,保羅躲在墳坑裡才躲過一劫,身上的掩蔽物卻原來是死人。

保羅所在的部隊休整後重新開上前線。戰鬥中,有的士兵被炸死,有的精神失常,而活下來的都變成了危險的野獸。有一次他們追上了一個掉隊的法國士兵,一鐵鍁就劈開了他的臉。一系列戰鬥後,150人的連隊只剩下32人。

小說被銷燬,電影被禁映,依然掩蓋不了《西線無戰事》的偉大

《西線無戰事》電影劇照

隨後,他們被送到後方。在那裡,保羅他們常在夜間偷偷遊過運河去同法國姑娘廝混,醉生夢死。有一次休假回家,保羅發現自己同親人之間已經橫亙著一條鴻溝,完全沒有共同語言。

休假結束後,保羅被分派到一個營地去看管俄國戰俘。但慢慢地他覺得這些俄國人不是壞人,只是“一道命令”才使彼此成了仇敵,他對俄國戰俘產生了同情。再次重返前線後,保羅和他的夥伴們常常在一起討論戰爭問題。他們認為,敵對雙方的大多數士兵都是普普通通的人,他們之間所以互相殘殺是因為有些人需要戰爭去實現他們的目的。

後來保羅負傷,他在醫院裡所見到的一切使他更加感到戰爭的殘酷,感到十分迷憫。保羅傷好後又被派到前線,在1918年10月和平即將來臨之際陣亡。

那一天整個前線顯得沉寂而寧靜。戰報上寫著:“西線無戰事。”

《西線無戰事》為何會被禁

這部小說於1927年下半年寫成,1929年出版,發行量達到120萬冊,加上其他語種的譯本,總髮行量超過500萬冊。小說的成功首先在於它真實地描寫了戰爭的殘酷和恐怖,揭露和譴責了當時德國統治者鼓吹的“鋼鐵青年”、“保衛祖國”、“保衛人民”等一系列欺騙性宣傳。這種反戰思想表達了飽嘗戰爭苦難的人民的心聲。

小說被銷燬,電影被禁映,依然掩蓋不了《西線無戰事》的偉大

《西線無戰事》中譯本封面

同時,小說中的八個士兵的經歷和悲慘結局,反映了那一代人的共同命運,因而引起了千萬人的共鳴。保羅對戰爭的認識逐步變化,甚至最後發出了“該死的卑鄙的戰爭”的詛咒,但是他們仍是“迷憫的一代”,仍然沒有清晰的看到戰爭的本質。另外,雷馬克在小說中著力描寫和渲染的“戰友情誼”也使許多讀者受到感動。

正因為以上幾個方面,這部小說在出版後引起轟動,是理所當然的。

然而詆譭、攻擊這部小說及其作者的聲音也來勢洶洶。德國納粹認為在戰爭中表現出來的英雄主義,是錘鍊德國青年鋼鐵精神的熊熊烈火,而雷馬克在這部描寫一戰的作品中公然持反英雄主義態度,這是納粹所不能容忍的。

1930年,由小說改編的美國電影在柏林上映。納粹黨魁戈培爾(當時的納粹德國宣傳部長,後曾任德國總理)利用這一時機,唆使一幫希特勒青年團員對那家劇場進行破壞,最終影片被禁。

小說被銷燬,電影被禁映,依然掩蓋不了《西線無戰事》的偉大

《西線無戰事》電影海報

1931年,雷馬克因“生命遭到了威脅”而逃離德國。1933年希特勒上臺後,雷馬克的小說與其他進步作家的作品一起被公開銷燬。1938年,納粹德國剝奪了雷馬克的國籍。雖然雷馬克身處國外,但納粹政權並沒放棄對他的迫害。1943年,雷馬克在德國的妹妹被指控“不相信德國會取得勝利”,最終被納粹法庭判處死刑。

除了納粹政權,納粹豢養的無恥文人對於這部小說和雷馬克也極盡詆譭、謾罵之能事。1930年,有個化名雷克瓦克的人寫了一本小說《特洛伊城牆前無戰事》,以第一人稱諷刺雷馬克寫《西線無戰事》只是為了名利:“我將成為一個富翁,全希臘都會讀我的作品。”

還有個叫米諾納的人,在《西線無戰事》出版的當年(1929)就寫了一篇題為《真有埃裡希·瑪利亞·雷馬克其人嗎》的文章,對雷馬克進行謾罵。直到1978年,倫敦《泰晤士報》還發表了專欄作家伯納德·利文的一篇文章,有意貶低雷馬克,說他連二流作家也排不上,甚至信口開河,說《西線無戰事》只不過“比寫得不錯的黃色小說稍微好一些”。

不過,無論是法西斯的迫害,還是反動文人的謾罵,都無法掩蓋《西線無戰事》的光輝,反而幫助這部小說成功載入世界文學史冊。也許,這正是這部反戰主旨小說的幸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