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轎子”的由來

轎子是從一種竹製小車變化來的,所以“轎”字從“車”。《漢書·嚴助傳》中說:“發兵行數千裡,輿轎逾嶺。”顏師古注:“轎,謂隧道輿車也。”由此可見,在漢代,轎子是武將行軍時乘坐的一種小車。用人抬的轎子,最早出現於南北朝,當時稱作“板輿”,也叫“肩輿”或“擔子”。《北史》記述了崔挺投奔某郡守時,路過按縣,縣令派人“板輿送州”的事,用的就是轎子。

“轎子”的由來

唐及五代,轎子開始盛行,不但大官上朝要坐轎,而且連婦女也可以乘轎。《舊五代史》記載了元行欽喪婦後,後唐莊宗賜給他一名宮女,就是派人用轎子抬到他家的。南朱孝宗,曾為皇后設計製造了一種“龍肩輿”,上面裝飾著四條走龍,用硃紅漆的藤子編成坐椅、踏子和門窗,內設紅羅茵褥、軟屏夾幔,外有圍障和門簾、窗簾。這大概是最早的花轎。

“轎子”的由來

轎子流行開後,轎子的式樣、質地、顏色和轎伕數量等方面,開始顯出等級和排場的高低大小不同。在南北朝時,百官不論尊卑,除有疾病者外,入朝出使都須乘馬,不得擅自坐轎。唐沿襲南北朝舊制,非經特許,眾官也不得乘轎。宋代雖無限制,不少大臣也自覺地不隨便乘轎。如司馬光為相後,皇帝特許他乘轎上朝,但他堅辭不受,一直乘馬上朝。王安石罷相後定居南京,外出時陸路騎馬,水路乘船。有人勸他備一頂專轎,他說:“古之王公,雖至不道,未嘗以人代畜。”堅決不坐人抬的轎子。南宋以後,吏治腐敗,士大夫階層以乘轎為榮,而且比排場、比豪華。

“轎子”的由來

轎子到了清代,盛極前朝,不僅在坐者的等級方面有了嚴格的規定,就是在轎子的製作、用料、裝飾上也有不同規定。像三品以土的官轎,轎圍用綠呢,輿人八開橫槓,前有頂馬,後有跟馬;三品以下官轎,轎圍用藍呢,輿人四,更番替換。轎子的發展,使之成為娶親中迎娶新娘必用的一種民俗。這種花轎,製作精美華麗,與一般作為交通工具的轎子大不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