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談建築人物」貝聿銘改良的現代主義是否被低估了?(四)

前文提要:二零一九年五月十六日,貝聿銘在他一百零二歲的時候辭世。他在建築學界頗有爭議,但我覺得理應審慎分析,得出結論。就其成就從幾個比較爭議的點進行討論,我們先從其創新價值開始,討論各類建築師的區別,再到現代建築的六點,上篇討論了貝聿銘創作手法中最重要的兩個形式原型——圓和三角,接來,我們就從他的建築生涯開始,逐一地以時期前後為基本線索,討論其每一棟建築的價值。

前文鏈接如下:

貝聿銘改良的現代主義是否被低估了?(一)

貝聿銘改良的現代主義是否被低估了?(二)

貝聿銘改良的現代主義是否被低估了?(三)

「Z談建築人物」貝聿銘改良的現代主義是否被低估了?(四)

貝聿銘

我們大都知道貝聿銘從哈佛畢業後,長時間地投身於房地產行業。但或許這段經歷對於很多人來說,都顯得模糊。

但就我個人而言,我以為貝聿銘這段經歷是非常重要的,並且要仔細地看待他在這期間完成的作品——無論是完成抑或是未完成的,都相當的有意義。

貝聿銘起初在哈佛教了兩年課,為小班教建築學,儘管他享受教育的過程,但這並不足以支撐他的家庭開銷。

並且,貝聿銘不像其它的建築師那樣,從一個小項目開始——例如柯布西耶就設計了父母的自宅。他想要做大項目,摩天大樓乃至於居住區都是他的興趣所在。

所以,當地產商威廉·齊肯多夫(William Zeckendorf)邀請他前往紐約面試的時候,他毫不猶豫就接受了。

齊肯多夫的地產生意規模尚可,他當時在紐約搞了一系列的住宅、酒店、辦公樓,生意正是蒸蒸日上。此人濃眉大眼,臉寬體龐,眼神中帶著精光,是一副典型的商人面相,而正是他,為貝聿銘職業生涯早期長時間的在地產行業,在各類關係中的摸爬滾打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他與齊肯多夫合作了十年之久。

「Z談建築人物」貝聿銘改良的現代主義是否被低估了?(四)

貝聿銘(左)和齊肯多夫(中)

在談論到貝聿銘和齊肯多夫的一系列建成或未建成的設計之前。

我們先回過頭來看看貝聿銘在哈佛大學研究生時代的作品。

貝聿銘的研究生時代有過一些發表於雜誌上的作業作品,其中很多都與中國的園林有關,這是因為在貝聿銘學生時代所接受的教育中——尤其是沃爾特·格羅皮烏斯對他的指導,明確地定義了從古典的裝飾與符號中,難以演化出現代的東西。而園林的空間序列,則是一條看起來比較行得通的道路,並且貝聿銘也將它在學生作品中進行了實踐。

我們可以先從一次競賽的作品談起。

這個競賽名為“為佐治亞州設計可建造房屋(A Realistic House for Georgia)”。

貝聿銘在這個住宅作品中就加入了園林的元素。讓我們先簡單地看一下這個作品的圖紙全貌。

「Z談建築人物」貝聿銘改良的現代主義是否被低估了?(四)

貝聿銘的競賽住宅作品

我們在之前就說了,要按照建築的六個主要要素來講貝聿銘的建築。

形式、功能、意義,結構、文脈、意志。

那麼,就按照先前所說的,逐一地進行剖析。

形式

從一個大概的總體印象上來看,這個住宅遵循的是嚴格的早中期現代主義形式,強調水平與豎直的線條,講求幾何關係,並且對於各個部分的對比有著嚴格的控制。

我們先來看看它面向街道的北立面,及西、南兩個立面。

「Z談建築人物」貝聿銘改良的現代主義是否被低估了?(四)

貝聿銘競賽設計作品-形式分析-一

可以看到,貝聿銘對於臨街一側的形式處理,是一個大概的T字型,他將臨街的一面約三分之二做成實牆,以阻擋外部視線的侵入。

細而窄的柱子與後縮的實牆在兩側形成了形式上的限定,構成了一個穩定的矩形。

左右兩側形成了薄弱限定的空間,也就是中國古典建築中的廊,廊這種形式在園林建築中頗為常見。貝聿銘在蘇州的獅子林有過一段時間的生活體驗,我們可以看到如下圖所示,獅子林的建築是如何與廊產生關係的,我認為貝聿銘或許對圖中的這處印象很深刻。

「Z談建築人物」貝聿銘改良的現代主義是否被低估了?(四)

獅子林一角

在這裡,廊提供的主要作用是組織起建築兩側不同功能的路線引導,以及與頂部的高窗又形成一個了一個空的門框。

這三種形狀——T型、門型以及矩形,將建築的正面變得豐富了起來,實被虛所包裹,而虛又被實框而限定。

此外,我們可以將其與勒·柯布西耶一九三零年的居住建築——薩伏伊別墅的形式做一個對比。

「Z談建築人物」貝聿銘改良的現代主義是否被低估了?(四)

薩伏伊別墅

「Z談建築人物」貝聿銘改良的現代主義是否被低估了?(四)

貝聿銘競賽設計作品

我們可以發現,兩者在形式上的關聯是存在的。

貝聿銘將水平長窗在正面換成了水平的高窗,這就是功能使得形式發生了轉換。

薩伏伊別墅是處在一個僻靜的樹林之中,環境已經有了天然的隱私保護,因此,底部可以用百葉稍作視線隔離。而貝聿銘所設計的住宅面向公共的道路,所以,底部以實牆處理,而提供採光、通氣與視野的水平長窗也被置換成隔離外部視野、提供採光與通氣的高窗。

此外,為了在外部形式上顯示出內部的庭院,貝聿銘將高窗的長度限定為實牆水平長度的二分之一,而將另一半都送給了院裡的綠色植物。

「Z談建築人物」貝聿銘改良的現代主義是否被低估了?(四)

對於光與植物的分析

然後,是對於比例的運用,貝聿銘在形式上嚴格地遵循了幾何原理,模數為一個正方形,由這個正方形的疊加進行建築外立面的構成組織。

「Z談建築人物」貝聿銘改良的現代主義是否被低估了?(四)

貝聿銘競賽設計作品-形式分析-二

在這裡,顯示出了貝聿銘最初所形成的兩種傾向,一是形式與功能結合,我們可以看到他並沒有為了追求完美的比例數字而特意將某些部分加大或者減小。橫向的四、三、四、五、四或是三和十並沒有成為一種特別有規律或者符合音律之類的比例。但在形式與功能的結合中,簡單的對比關係仍然突顯了出來。

其次,就是對於模數的應用,這個習慣貫穿了貝聿銘的設計生涯,也就是先定下一個基本的尺寸單元,比如五百乘五百毫米的正方形,然後將這個模數用於建築的所有部分。例如,一個房間就可以用五百毫米這個單位作為模數來設計尺寸,則三米就是符合當前模數的一個尺寸。

這種模數概念在日本傳統建築中常見,日本人利用一張榻榻米的尺寸來作為模數,從而使得包括門、地板、天花板、窗的所有部分都可以用榻榻米的尺寸來構成。例如下圖,門正好是一張榻榻米的尺寸,一面“牆”由三個榻榻米的寬度構成。

「Z談建築人物」貝聿銘改良的現代主義是否被低估了?(四)

日本建築中的模數——榻榻米

「Z談建築人物」貝聿銘改良的現代主義是否被低估了?(四)

貝聿銘競賽設計作品-形式分析-三

在貝聿銘之後的設計中,正是這種嚴格的模數使得我們覺得他的建築是如此精確和細緻,模數減小了建築設計與施工的配合中可能導致的誤差,在位於香港的中銀大廈之設計中,這種模數概念得到非常強烈的體現,我們在探究貝聿銘成熟時期的作品時,會講到的。

總地來說,貝聿銘在這個設計中,所展現的對於形式之把握,主要就是兩點,一是形式與功能的合理配合,二是幾何與模數的嚴格控制。

我們常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在這裡,貝聿銘的形式是屬於典型的強調幾何與構成的現代主義形式,並且注重於控制模數。顯然,勒·柯布西耶的影響是存在的,但貝聿銘的模數並不像柯布西耶那樣是從人的尺度所出發的。

他也受到了馬塞爾·布勞耶和沃爾特·格羅皮烏斯的影響,而這兩者的哲學都偏向於功能主義,這兩個人最後指導了他的畢業設計作品。

布勞耶位於哈爾科夫的劇院設計,就直接讓建築的形狀與平面一致,包括舞臺的升降都在外部反映了出來,這挺神奇的,很難想到功能主義走到極端會讓建築有了這樣的形式。

「Z談建築人物」貝聿銘改良的現代主義是否被低估了?(四)

布勞耶位於哈爾科夫的劇院計劃

在這個住宅設計中,貝聿銘的設計裡還沒有出現斜線、三角等要素,僅僅只是直線、矩形而已,但這也表達了一種傾向,一種純形式主義者的傾向,他講求的是形式的原型。

在這個時期,他的形式只有矩形,並且,是排斥對稱的,裝飾性在形式中也被放於最次級的位置,值得注意的是,植物成為了一種裝飾。

功能

首先我們能明確,這棟建築的大功能是住宅。

儘管貝聿銘對住宅內部的功能做了嚴格的限定,但置入房屋中的兩個露天庭院卻令整個建築顯得生機勃勃。

我們先看一下貝聿銘是怎麼組織功能的。

「Z談建築人物」貝聿銘改良的現代主義是否被低估了?(四)

貝聿銘競賽設計作品-功能分析-一

我們可以看到,兩個庭院將起居室夾在中間而形成了以起居室為中心向四周發散功能的佈局。因為照顧隱私的緣故,負責睡眠睡眠的臥室被放在南側遠離街道的位置,這也符合日照需求。

至於起居室的日照問題,由庭院進行補充,並且在美國,他們百分之九十九都二十四小時開空調,也就無所謂於溫度的問題。

具有柔和東曬的一側被衛生間等空間所佔據,它們向內退出一個凹槽,增加了外部的陰影,並且為書房提供了一個良好視野環境。

但和臥室的窗相對有點古怪,所以我覺得中間的凹槽應該是綠化,否則這種視線交流如果完全敞開的話,兩邊的人或許都會有些尷尬。

將衛生間放置在東側的巧妙之處在於,人一天中主要使用衛生間的時間分別是早上起床之後和晚上入睡之前,那麼最需要陽光的時候也就是在早上。

而太陽從東方升起,帶來柔和溫暖但並不使人感覺酷暑折磨的陽光,這時候我們正帶著模糊的意識在衛生間裡進行盥洗,這陽光毫無疑問地為我們的頭腦清醒以及一天的好心情提供了動力。

多功能庭院類似中國傳統住宅中的後院,不僅解決了廚房通氣以及一些食材處理的問題,也為無雨時候的戶外用餐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場所。並且也考慮到了下雨時候進入室內的問題,留出了一條避雨的通道,而像不是某位日本建築師那樣,把淋雨當作一種理所當然的東西。

中間的庭院成為了整個建築的亮點,從安靜的睡眠區域出來,起居過程中可以經過下圖所示的走道,感受到與自然的緊密接觸。

「Z談建築人物」貝聿銘改良的現代主義是否被低估了?(四)

貝聿銘競賽設計作品-功能分析-二

在整個住宅的功能規劃中,從北到南動和靜的分區明確,解決人飢餓以及為解決飢餓而付出勞動的部分都放在北面。

閱讀、交談、娛樂等行為都在房間的中部,這是居住者生活的主要部分。壁爐這個負責取暖的設備並不像大多數時候面對著坐在沙發上的人,它讓位於中央的庭院,被放置在西側。

中央採暖系統,即壁爐,是西方家庭的傳統中心。而庭院,則是東方家庭的傳統中心。院,給人帶來的是開敞的空間和被嚴格保護的隱私。

有的西方傳統住宅帶的庭院,多是與住宅本身呈並置關係。而我們則將庭院作為中心,用房間來圍繞它。這是東方與西方在建築學上的一種差異,在此我們不作過多探討,以後在別的文章裡再進行研究。

睡眠、臥、坐等行為則安排在最南端,提供了一個舒適的涼廊,並且能夠通過這個涼廊進入到庭院之中。

貝聿銘不強調所謂透明性,他始終堅持的是建築是為人所服務的,從這座住宅嚴格的功能劃分,我們也能感受到這一點,他不會為了庭院的全方位展現而將庭院南側的實牆換為玻璃。

「Z談建築人物」貝聿銘改良的現代主義是否被低估了?(四)

貝聿銘競賽設計作品-功能分析-三

貝聿銘對於功能的處理始終是道德的,這種道德尊重了人們在建築這個庇護所中的感受和行為動機。這種從學生時代就開始的道德貫穿了他的職業生涯,並且隨著技藝純熟而不斷改良、改善。

不管建築中使用了多麼昂貴的外牆磚,多麼複雜的空間與結構形式,多麼誇張的表現手法——就如同他在與齊肯多夫的合作中所面臨的選擇一樣,是要給高樓下的廣場多一些樹木,還是選擇一座昂貴的現代主義雕像?貝聿銘始終是傾向於建築的功能服務於人,他選擇綠樹而不是自己喜愛的雕像。

儘管他是一名主要服務於資本的建築師,但他仍然堅守底線,我們不能指摘這種立場問題,但我們可以讚美他的這種本是為資本創作,卻並不放棄為人民而服務的作風。

我們可以對比一下本次競賽第一名的作品,獲得第一名的這位雖然之後沒有成為貝聿銘那樣的世界級建築師,但在美國也頗為著名,他叫做休·斯塔賓斯(Hugh Stubbins)。

「Z談建築人物」貝聿銘改良的現代主義是否被低估了?(四)

佐治亞住宅競賽,第一名作品平面圖

我們不過多分析其它的,首先,將小孩房放在西側,這一點就讓人有些不解,那是一定會曬得慌的。佐治亞州是屬於亞熱帶溼潤氣候,夏季溫度是真的比較高。

不過,從氣候上來說,貝聿銘在這個住宅設計中所使用的平屋頂,限於當時的技術條件,以及建築本身從功能上要對於氣候的適應,確實成為了一種缺點。

前四名的作品,有三個都是坡屋頂的。

「Z談建築人物」貝聿銘改良的現代主義是否被低估了?(四)

佐治亞住宅競賽,第一名

「Z談建築人物」貝聿銘改良的現代主義是否被低估了?(四)

佐治亞住宅競賽,第二名

「Z談建築人物」貝聿銘改良的現代主義是否被低估了?(四)

佐治亞住宅競賽,第三名

「Z談建築人物」貝聿銘改良的現代主義是否被低估了?(四)

佐治亞住宅競賽,第四名

意義

對於這棟住宅來說,首先是風格。

他的風格很顯然不來自於任何之前的歷史風格,而是來自於現代主義,來自於沃爾特·格羅皮烏斯遠渡重洋帶到美國的現代主義風格。

同時,也不存在任何可辨認的歷史樣式。

建築的意義首先在於表達出符合時代的風格,擁有反映時代的技術和價值。

貝聿銘在這個住宅設計中拋棄了形式上的模仿,不採用任何歷史樣式,也不採用符號。

但他卻採用了空間系統上的象徵,這也是貝聿銘所有的設計中貫穿始終的一樣設計手法。在這棟住宅裡所出現的庭院,代表的是東方建築中的空間系統組織。

實際上,觀察貝聿銘之後的設計,我們可以發現,貝聿銘一直拒絕使用除了幾何原型(如矩形、三角、圓形)以外的符號來給建築添加象徵意義。

事實上,這是一種比較聰明的做法,因為建築會倒下,而空間仍永存。

當然,如今已經到達了二零一九年,貝聿銘當時所處時代的現代主義,在如今,好像也已經變成了一種歷史主義。但是,拋開時代、技術等種種因素來討論建築的意義是徒勞的。

這棟建築的意義就存在於其順應時代的現代主義風格,以及對於東方住宅空間組織的象徵上。

模數化的意義也頗為重大,要知道,由機器生產出的模塊,無論怎樣都勝過手工藝。

結構

在這棟住宅中,主要的結構形式仍是承重牆。

「Z談建築人物」貝聿銘改良的現代主義是否被低估了?(四)

貝聿銘競賽設計作品-結構分析-一

這些承重牆形成了四個閉合的四邊形,以便使建築能夠抵抗重力,站立在地面之上。

框架在其中也使用得非常頻繁,廊,高窗、普通窗以及庭院的玻璃幕牆,這些建築部位所使用的框架,消散了承重牆所帶來的厚重與封閉。

事實上,我們並不太清楚這棟建築究竟是用什麼承重材料去組成承重結構的,僅僅能從透視圖上看出三樣組合出建築外形的裝飾材料——即磚、木頭、玻璃。

「Z談建築人物」貝聿銘改良的現代主義是否被低估了?(四)

貝聿銘競賽設計作品-結構分析-二

因此,我們不能討論材料與承重結構的關係。

當然,從這棟建築規矩的形式出發,其採用的結構體系是框架還是承重牆並不太影響其最後的組成。我們也可以理解為,此時的貝聿銘尚且處在摸索自己之設計與結構關係的階段。

但是,從整體的結構組合成最後的房屋看來,貝聿銘受密斯·凡·德羅和勒·柯布西耶的影響比較大。

「Z談建築人物」貝聿銘改良的現代主義是否被低估了?(四)

薩伏伊別墅,勒·柯布西耶

「Z談建築人物」貝聿銘改良的現代主義是否被低估了?(四)

巴塞羅那世博會德國館,密斯

密斯和柯布西耶都是模數化的推崇者,而密斯對於網格的痴迷更是勝過柯布西耶,這兩者大概構成了貝聿銘最初的建築觀念。

合理化與標準化,即每個部分的設計都力求消耗最少的資源,每個部分都能夠用標準尺寸的布件組合起來。這已經在貝聿銘的這個住宅中初見端倪。

至於具體的細部連接部分,建築師在設計中所要考慮的如何把每個部分通過結構連接起來,在這個學生時代的作品中並未涉及。

文脈

文脈,即Context,上下文。由於這個設計並沒有周邊環境的資料,所以討論建築與場地、建築與街道、建築與周邊建築也就失去了意義。

那麼,就只剩下建築各個部位組成自身的文脈討論。

「Z談建築人物」貝聿銘改良的現代主義是否被低估了?(四)

貝聿銘競賽設計作品-文脈分析-一

貝聿銘通過兩個植入在內部的庭院,製造出了建築內部空間的節奏感,牆體圍合的實與玻璃透露出的虛,在行進整個建築的路線中不斷地產生對比。

並且,基於人的尺度,從後院開始的中型空間,到圍繞起居室的大型空間,再到進入睡眠區域的小型空間,這三種空間組成了足夠豐富的內部文脈。

連續的廊造成了一種聚焦四周的空間體驗,最終被實牆所打斷。

這座建築在形式上,在外部視角的觀看上,沒有高度的變化,比較平面,這也是其的缺點之一。也就是視覺上的文脈缺乏。

意志

建築學中的意志,在於其態度是追求新穎還是保持陳舊、其建築是表達情感、藝術還是隻是機械地繪圖出一棟尚可使用的房子、其動機是基於政治、商業還是其它的什麼。

貝聿銘對於這個設計的意志是積極的。

秩序貫穿了整個建築,也貫穿了他的整個建築生涯。

那種消極意志,強調混沌和不確定以便達到某種感受的設計並沒有出現在這個設計之中。

並且,對於形式和功能相互關係的意志明確地體現在了這個住宅之中。

在有關於崇高理想和勇於挑戰的意志討論,貝聿銘其實也總是具備這種意志的那一位。否則,就像競賽之中的大多數作品一樣,選擇一種更加具有歷史風格的形式,選擇更加適應傳統美國家庭的庭院與房間的關係,會更加增加得獎的幾率。

建築本身並不強調錶現。

模數化代表追求新穎的建築意志。

對於東方建築空間組織的情感被灌注到了建築之中。

這棟住宅的精神動機在於人和時代,這也是貝聿銘的意志體現,在內部空間的變化之中也體現了這一點。對於人類而言,均質化的空間體驗是秩序的也是枯燥的,這棟住宅在盡力地避免均質化。

那麼,在經過了六點討論之中,我想,我們對於貝聿銘的這個非常早期的設計也就已經十分明晰了,我們可以從中窺見很多貝聿銘設計觀念的雛形。

下一章,我們將討論貝聿銘學生時代最重要的一個設計,即其研究生的畢業設計——為上海所作的中國藝術博物館

「Z談建築人物」貝聿銘改良的現代主義是否被低估了?(四)

中國藝術博物館,貝聿銘

歡迎關注 Z漫談建築藝術 ,瞭解更多獨家、深度、有趣的建築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