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七,福門開,好運來!

正月初七


正月初七,福門開,好運來!


正月初七,人勝節,即人類的生日。人之後生,是人為尊。人日要尊敬每一個人,連家長也不能在這一天教訓孩子。

節日起源

正月初七,福門開,好運來!

在漢族傳說中女媧創造蒼生,順序造出了雞、狗、豬、羊、牛、馬等動物,並於第七天造出人來,故此初七為人的生日。人日:指陰曆正月初七,古代相傳農曆正月初一為雞日,初二為狗日,初三為豬日,初四為羊日,初五為牛日,初六為馬日,初七為人日。古人相信天人感應,以歲後第七日為人日,即正月初七。

正月初七,福門開,好運來!

漢東方朔《佔書》載,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八日為谷。漢,魏以後,人日逐漸從單一的占卜活動,發展成為包括慶祝、祭祀等活動內容的節日。到了唐代,漢族民間仍相當重視人日節。高適的《人日寄杜二拾遺》詩中就有"今年人日空相憶,明年人日知何處"的感懷之句。它證明唐代的人日節,已不僅僅專用作祈祥祝安,又衍添了一層思親念友的氣氛。

時至今日,也有在外的遊子在年前回家,過了人日節才能遠走他方。人日節這天不出遠門,不走親串友,在家團聚。人日節下午一般吃長面,也叫拉魂面。意即過年時人都走東串西,心都野了,人日一過該準備春耕生產了。故而吃拉魂面,把心收回來,準備春耕生產。

正月初七,福門開,好運來!

據說,正月初七這一天,如果天氣晴朗,就是吉祥的徵兆,代表這一年中祥和順利,人口平安,人丁興旺。

因為初七這一天算是所有人的生日,所以這一天是要尊敬我們所見到的每一個人的,當然也包括小孩子,家長們是不興在初七打罵孩子的。在過去,年滿16歲以上的男生女生,是要上街盡情玩耍的,還要戴人勝花,登高祈福。

初七吃什麼

正月初七,福門開,好運來!

攤煎餅

漢族民間此日要吃春餅卷"盒子菜"(熟肉食品),並在庭院攤煎餅,"熏天"。

正月初七,福門開,好運來!

吃七寶羹

用七種菜做成的羹,在人日的時候食用,以此來取吉兆,並說此物可以除去邪氣、醫治百病。各地物產不同,所用果菜不同,取意也有差別。廣東潮汕用芥菜、芥蘭、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菜;客家人用芹菜、蒜、蔥、芫茜、韭菜加魚、肉等;臺灣、福建用菠菜、芹菜、蔥蒜、韭菜、芥菜、薺菜、白菜等。其中芹菜和蔥兆聰明,蒜兆精於算計,芥菜令人長壽,客家人喜用魚一起煮,取食有餘之意。汕頭市區的菜攤,在這一天將7件菜搭配好,論把算錢,不計斤兩,人們樂意接受。農村哪一戶欠一兩件菜,在地裡採他人一二株菜湊成七件,沒人說他是賊。

正月初七,福門開,好運來!

撈魚生

南方一些地區,漢族民間有在人日節"撈魚生"的習俗,撈魚生時,往往多人圍滿一座,把魚肉、配料與醬料倒在大盤裡,大家站起身,揮動筷子,將魚料撈動,口中還要不斷喊到:"撈啊!撈啊!發啊!發啊!",而且要越撈越高,以示步步高昇。

正月初七,福門開,好運來!

吃麵條

吃麵條的習俗,寓意著用麵條纏住歲月的雙腿,取長壽之意。

初七習俗

正月初七,福門開,好運來!

戴人勝

古代人日有戴“人勝”的習俗,人勝是一種頭飾,又叫綵勝,華勝。從晉朝開始有剪綵為花、剪綵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來貼屏風,也戴在頭髮上。人日節時,漢族女子用彩紙、絲帛、軟金銀等材料製成小人的形狀,戴於頭上。也貼於屏風等處。是日,人們製作各種花勝(類人勝,樣式為花朵)相互饋贈。

正月初七,福門開,好運來!

土地廟送燈

人日還叫“人齊日”,民間有上土地廟送燈的習俗,人們將一盞油燈放在土地神像前,家裡有幾口人就點上幾個燈捻兒,此時無子的人家要去偷燈,認為這樣可以求到兒子。

正月初七,福門開,好運來!

占卜吉祥

根據氣象判斷吉凶,以卜人類的繁衍。正月初七如果天氣晴朗,則謂吉祥,主一年出入順利,人口平安,生丁繁衍;若陰晦則兆災患。據《北齊書·魏收傳》記載,南北朝時期,正月初七要把人像貼在帳子上,據說可保家人平安。

正月初七,福門開,好運來!

祀神保平安

舊時“人七日”還有許多祀神活動,這只是表明人們當時祈求風調雨順,生活平安的形式。如臨沂,在這一天裡以推磨推碾的形式送天神、地神;單縣這天送火神的活動十分隆重,一般是全村人集於空場上,並搭上火神棚,棚中有手持火鵓鴿的紅臉火神像。

正月初七,福門開,好運來!

出遊、登高

人日節也是仕女出遊與文人墨客登高賦詩的日子。唐高適《人日寄杜二拾遺》詩云:“人日題詩寄草堂,遙憐故人思故鄉。柳條弄色不忍看,梅花滿枝空斷腸。身在南蕃無所遇,心懷百憂復千慮。今年人日空相憶,明年人日知何處?”

正月初七,福門開,好運來!

今天是大年初七了,雖然年還沒有過完,但是對於很多人來說,馬上就要回到工作崗位了,新一年的工作又要開始了。在這裡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中,工作順利,事業有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