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一本書,讓我們一起走進書海】—《柏楊版資治通鑑》

引帝王將相之書,入尋常百姓人家

【幾天一本書,讓我們一起走進書海】—《柏楊版資治通鑑》

在介紹《柏楊版版資治通鑑》之前,不得不介紹的就是它的翻譯者——柏楊老先生。

要說柏楊老先生的一生可謂是命運曲折而多舛,1920年出生於河南通許縣,雖就讀過許多所學校,卻未拿到一本文憑,還為了上大學數次使用假學歷證件,曾被教育部“永遠開除學籍”。1949年後前往臺灣,1953年發表平生第一篇文章,1960年開始以“柏楊”之名寫作雜文專欄。1968年,因“大力水手事件”,被捕入獄,然而他並沒有被獄中苦難的日子打倒,開始認真研究中國史,並在獄中堅持完成了《中國人史綱》、《中國曆代帝王皇后親王公主世系》、《中國歷史年表》三部書稿。1977年4月1日獲釋,繼續從事寫作工作,主要以小說和雜文為主。他的雜文集主要有《玉雕集》、《倚夢閒話》、《西窗隨筆》、《牽腸掛肚集》、《雲遊記》等 。代表作有《醜陋的中國人》、《中國人史綱》、《異域》等。

柏楊老先生雖然走南闖北但是鄉音從未改過,總是一口的家鄉話。有人評價他是一位溫暖、熱情、嫉惡如仇的人。確實,從他的文章中就可以看出來,他是一位有責任感的作家他擁有一雙和魯迅一樣能看透人性的銳眼,同時又有恨鐵不成鋼的嘆息。他的代表作《醜陋的中國人》一直是人們口中議論的對象,在我看來,其實“醜陋的”不只是中國人,而是人類,這是一本揭露人類劣根性的書,很是值得一讀。

【幾天一本書,讓我們一起走進書海】—《柏楊版資治通鑑》

評說《資治通鑑》者

王夫之認為讀此書可以:“知歷代興衰,明人事臧否。”“可以自淑,可以誨人。”

南宋史學家王應麟評曰:“自有書契以來,未有如《通鑑》者。”

清代顧炎武寫道: “皆以一生精力成之,遂為後世不可無之書。”(《日知錄·著書之難》)

清代曾國藩稱讚道:“竊以先哲驚世之書,莫善於司馬文正公之《資治通鑑》,其論古皆折衷至當,開拓心胸。”

梁啟超說:“司馬溫公《通鑑》,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結構之宏偉,其取材之豐贍,使後世有欲著通史者,勢不能不據以為藍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溫公亦偉人哉!”

《資治通鑑》是由北宋司馬光歷時19年編纂而成的一部編年體史學著作,共294卷,記錄了上起春秋戰國,下至宋朝建立之前,總共1362年曆史發展的軌跡。此書承載著千年裡帝國之興衰,帝王之得失,將相之沉浮。書裡面總結了很多經驗教訓,以供統治者借鑑,宋神宗認為此書“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資治通鑑》之名也由此而來),可以說是一部帝王將相必讀之書。

但是在這個白話文統治的時代裡,這部文言之書讀起來就顯得過於厚重而艱澀了。歷史傳承的精髓是一種文化內涵、智慧精神的傳遞,文言文顯然已經不適用於現代人的閱讀習慣,不僅會花費大量的精力去翻譯內容龐大的文言文,先不論是否可以翻譯精準,似乎這個過程就已經有悖於這本書的真正意義了。

此時,我不得不感恩《柏楊版資治通鑑》的出現,柏楊先生歷時10年的時間,翻譯編輯了《柏楊版資治通鑑》,共36冊,從此《資治通鑑》這本史學著作便飛入了尋常百姓家。同時,我也很榮幸能夠參與到這次人文社的書評活動,三十六本書像流星一樣落入我們這平凡的生命中,為我們點亮了歷史的一角,落入我手中的是《柏楊版資治通鑑》16·南北朝 劉彧詔書。

《柏楊版資治通鑑》是一部白話文版的《資治通鑑》,書中還編入了柏楊先生個人對於歷史人物或事件分析與見解,雖然評價中摻雜了些許個人的情感因素,但也不失為一種理解方向,僅供參考不必過於介懷。

那麼,接下來我就來說說我對於讀第16卷《南北朝 劉彧詔書》的收穫。

首先,以事為主、人為輔的《資治通鑑》,並沒有的在人物的描寫上注入過多的筆墨,例如對人物的外貌、心理、神態等的刻畫,在書中是很少看到的。人物的形象性格幾乎都是在敘事中體現出來的,大部分都是側面描寫,需要我們自己去揣摩和勾畫出每個人物的性格特點,但是在每個事件的結尾會有柏楊先生對於人物的理解和描述,這也有助於我們更精準的去把握歷史事件的內涵。歷史是由人物構成的,每個人的性格往往決定事情的走向與成敗,這是我讀這本書體會最深的一點。

南北朝是帝王更迭最為頻繁的一段時期,是個大分裂時代,也是個大黑暗時代,戰爭頻發,民不聊生。北魏帝拓跋燾和南宋帝劉義隆常年開戰,軍隊所到之處無不剝削百姓的糧草食物,兵力不夠時便逼迫百姓上戰場廝殺,絲毫不顧及百姓的生活疾苦,為了統治彼此早已忘卻了身為帝王應盡職責為何物。

先說說北魏帝拓跋燾(452崩),從他給劉義隆的信中便可看出他是一個很嘚瑟而且傲慢的人,能征善戰的他總是親自上戰場指揮軍隊作戰。可憐的是,最後竟然是被自己的近侍官(宗愛)暗害,宗愛性情險惡兇暴,太子拓跋晃也是死在他的手中。宗愛擁護南安王拓跋餘(452崩)上位,可是拓跋餘不好理國家政事,飲酒作樂,而且還很討厭宗愛,計劃削弱宗愛勢力。你說巧不巧,這一次宗愛又先下手為強,神不知鬼不覺的處理了拓跋餘(這個近侍官厲害了!)。不過他的運氣也到頭了,由於他的野心太盛,其他朝臣唯恐其為禍北魏王朝,便暗中擁護長孫拓跋濬(五任文成帝,465崩)為帝,並斬殺了宗愛等一干黨羽。

再看看南宋帝劉義隆(453崩),我覺得他真心是很剛啊,大臣們多次勸阻他休戰,闡述了國內的處境無論從兵力還是國力都還不足以去進攻北魏,可是南宋帝只是一味的採用“我不聽!我不聽!”的策略去回絕了大臣們的建議,可見其傲嬌而倔強的性格。而且也不知道他這個老爹是怎麼當的,導致他的兩個兒子(劉劭和劉濬)一起行巫蠱之術詛咒他。劉義隆在得知真相後,遂將涉事人等誅殺,卻沒忍心處死兩個兒子,這也是一個矛盾體的存在,在親情方面決斷過於猶豫不決,導致最終死在了太子劉勳(453崩)的劍下,劉劭此人生性多疑、心狠手辣,他上位後立即大肆誅殺反對他的朝臣和皇室其他黨羽,但是劉劭篡位名不正言不順,多方勢力對其不滿,想要討伐他並取而代之,最後劉勳上位不到三個月便被武陵王劉駿(劉義隆其中一子)趕下了王位,劉駿上位(五任孝武帝,465崩)。

465年,北魏和南宋同時迎來了新的帝王,北魏是孝文帝拓跋弘(471崩),南宋是明帝劉彧(472崩),他們兩個人也是前後腳去世的,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拓跋燾和劉義隆也是相隔一年死去的。梳理一下北魏和南宋的這段歷史,我發現他們是驚人的相似,不管是時間上還是帝王的更迭上,這就是歷史有趣的地方,冥冥中有著命運的相似性。

柏楊老先生把明帝劉彧這個人單獨拎出來作為了標題,可見其人在歷史上的獨特性。劉彧行事殘暴、心狠手辣、詭計多端,但偏偏愛標榜自己有多麼的善良。每每當他殺死自己的對手之後,就愛寫詔書說自己是多麼的大仁大義,對手是多麼的罪惡滔天,自己是在替天行道,為百姓謀福。而他所處的時代正是暴君群在南宋帝過密集出現的時代,他只是一個代表而已。

大家要想了解更多的歷史故事可以去仔細認真的閱讀《柏楊版資治通鑑》,一定會受益匪淺。

我個人覺得讀史不僅僅是為了瞭解歷史,而是從歷史的變遷中體悟人生的哲學,瞭解人生的意義。讓我們在帝王將相的故事裡去思考自己的得失優劣,學習為人處世之道,我想這可能也是柏楊先生翻譯《資治通鑑》這本書的一個初衷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