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拒謀臣之計不自立而要挾劉邦危難之際封王 真忠義假忠義?

楚漢爭霸時期,韓信為劉邦打下半個江山,可謂功高,後世卻因謀反的罪名死於呂后之手。韓信在楚漢爭霸時期有機會謀反,卻感念劉邦知遇之恩而未聽謀臣之計自立為王,觀其言語卻乃忠義之士,但是又以為劉邦立下汗馬功勞,在劉邦危難之際不封王則不發兵據項羽軍圍劉邦之困,令人覺得矛盾,韓信真忠義假忠義?

時值韓信攻下趙國後,滅燕,東伐定齊國,而劉邦則兵困榮陽,形勢岌岌可危。項羽懼韓信已破龍且軍,恐韓信解圍劉邦之困,便派使者武涉遊說韓信,欲讓韓信保持中立。而天下局勢未定,左右如何現在也盡在韓信之手,如幫劉邦則劉邦軍勝,如幫項羽則項羽勝,如自立為王,也可稱霸一方。韓信謀臣蒯通在分析局勢後,知韓信在此時能左右天下局勢,故為韓信獻計,要韓信自立為王。

韓信拒謀臣之計不自立而要挾劉邦危難之際封王 真忠義假忠義?

蒯通之言說道,今天下局勢未定,韓信之勢可左右全局,不如自立為王。一則,秦末天下豪傑皆出,風雨際會,有大展宏圖的機會,即為梟雄,則因勢而為,建功立業,征途霸業;二則,劉邦之野心在天下,項羽滅則韓信之勢成劉邦之心結,劉邦必將忌憚韓信而削弱之,結局恐怕不會比項羽好。韓信感念劉邦的知遇之恩,在他懷才未遇之時,授以大將軍之職,統領三軍而取奇功,此時自立為王,難報劉邦之恩,遂謝絕蒯通之計。韓信之言確實忠義,為劉邦打下江山而不自圖另立,他念自己為劉邦定天下,劉邦定會妥善待他。

韓信拒謀臣之計不自立而要挾劉邦危難之際封王 真忠義假忠義?

而韓信取齊國之地後,代管齊國之事,要求劉邦立他為假王,則管理齊國名正言順。而此時劉邦正處於項羽軍圍困之中,急需韓信之軍解圍。韓信在未得劉邦封授之前,俱不發兵解圍,劉邦因此惱怒不已。如韓信真的忠義,劉邦即困,應及早發兵救援,毫不猶豫的。一則解劉邦之困,二則不讓劉邦覺得因勢要挾,啟不最為穩妥?而事後證明,劉邦也確實因此而心裡對韓信產生了隔閡,隱約的覺得韓信不受掌控,這就預示了韓信最後的結局。劉邦在聽蕭何之計後,封韓信為齊王,並說道大丈夫要為就為真王,何須為假王,解自己怨韓信要挾而怒之事。被封王后,韓信才發兵擊項羽軍,並與劉邦兵合一處,將項羽圍困於垓下。

韓信拒謀臣之計不自立而要挾劉邦危難之際封王 真忠義假忠義?

劉邦取得天下後,即開始殺功臣,外姓王皆被逼反,劉邦有自身的過錯,多疑,不容他人對自己構成威脅。而韓信則自念為劉邦立下奇功,劉邦會感念自己的付出,但是他在關鍵時候的作為令人費解,如忠義則至底,則應拋棄自身雜念,全力完全滿足劉邦之念,解劉邦危機之局,而不能以解圍之事要挾劉邦封自己為王,感念劉邦知遇之恩又覺得不屑與與劉邦為伍,前後的行為有些矛盾。讓人道不清韓信是真忠義假忠義,還是覺得其人矛盾,而且猶豫不決。

韓信拒謀臣之計不自立而要挾劉邦危難之際封王 真忠義假忠義?

正如蒯通所說,韓信與劉邦的情誼比不上劉邦與盧琯手足之情,而自認忠義不能負劉邦之恩;卻又偏偏在劉邦危難之際,要求為自己的所作出的貢獻予以表彰,實在讓人捉摸不透其到底是真忠義假忠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