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說,孩子和我睡,就是我的孩子?

前不久,閨蜜和我抱怨,我婆婆說我的孩子居然是她的!我那麼辛辛苦苦養出來的女兒怎麼就成了她的了?

孩子和誰睡,就和誰親啊!

誰說的啊 ?我肚子裡出來的孩子,怎麼可能因為睡覺就和我婆婆親了呢?

孩子和誰睡,真的就和誰親嗎?

19世紀,精神分析學家勒內施皮茨,跟蹤拍攝過一群沒有媽媽照顧的嬰兒,為期一年,得出結論:嬰兒對媽媽的依戀關係是會消失或轉移的,同時,錯過的依戀關係是不可逆轉的。

一群嬰兒由媽媽照顧三個月後,由育嬰園的護士照顧。這些孩子普遍發生了變化,不是反應遲鈍,就是情緒低落,施皮茨認為,護士照顧嬰兒是在履行職責,因此未能和嬰兒建立良好的依戀關係,這時候,依戀關係是消失的。另一群嬰兒,則在媽媽離開後,由家庭的其他養育者,比如爺爺奶奶照顧,這些照顧者,對孩子充滿愛,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注,那麼,這些孩子會把對媽媽的依戀關係轉移到養育者身上。

這個結論,和兒童心理發展過程是一致的。

兒童心理學表示,嬰兒人際交往關係發展的順序是:親子關係—玩伴關係—群體關係。

嬰幼兒時期,是親子關係發展的關鍵期。

在這個階段,媽媽通過身體接觸,情感交流,對孩子的及時回應來建立依戀關係;

如果,媽媽的角色被其他養育者代替,孩子的情感依戀自然全盤轉移到其他養育者身上。

難怪,閨蜜家的小孩只和她婆婆親了!

婆婆說,孩子和我睡,就是我的孩子?


別小看睡覺這件事,影響的並不只是依戀關係

閨蜜說,她女兒現在已經三歲半了,但是任何事情,女兒都會第一時間想到奶奶,看到好吃的會第一時間留給奶奶,在幼兒園發生的任何趣事也只會和她奶奶分享,遇到什麼傷心事了,那更加是隻會和奶奶待在一起,爸爸媽媽只是她的吃喝拉撒,玩具供應商。

像這樣情況,其實嚴重影響了親子間的依戀關係。研究表明,對孩子來說,嬰幼兒時期未被父母滿足依戀關係,還會導致內心安全感的缺乏。

所以,沒有和父母長期親密睡覺的孩子,不僅僅只是影響了依戀關係,還會導致內在安全感的缺失。長期以往,孩子就不願意信任父母,也不願意和父母分享任何生活中的瑣事了。

婆婆說,孩子和我睡,就是我的孩子?


要想孩子和自己親,培養安全感是關鍵

如果真遇到了閨蜜這種情況,怎麼辦呢?

首先,我們不能過分的焦慮和責任,媽媽們應該及時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孩子哪怕是真的和奶奶親,這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孩子和奶奶親 ,證明奶奶對孩子好,愛孩子,這未嘗不是件好事。

其次,媽媽們如果白天因為沒有時間在家陪孩子,可以晚上回家的時候,問問孩子一天發生了什麼趣事,或者把自己一天的趣事和孩子分享,也可以陪孩子做她喜歡的事,告訴孩子,媽媽出去上班不代表不愛你,只是媽媽也有屬於自己的事情要做。這樣可以有效增進親子感情。

最後,睡前可以和孩子依偎在一起,聽聽音樂,或者看看繪本,哼唱歌謠,給她甜甜的晚安吻,暖暖的擁抱,用心的陪伴,孩子能踏實的感受到,這就是愛。

龍應臺說:“父母跟食物一樣都是有期限的,然而,食物過期可以再買,但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

婆婆說,孩子和我睡,就是我的孩子?


願所有媽媽都能每天晚上擁著自己的孩子甜甜的入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