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戰期間的人均GDP和勝利,戰爭經濟學連載(一)。

我是“我笑看風雲過”,簡單通俗講經濟!

表面看戰爭與經濟沒有關係,好像是某個“英雄人物”起了關鍵性的作用。其實背後的經濟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古希臘戰爭史學家修昔底德是這樣評論的“戰爭中開支要比裝備重要,有了錢才有裝備。”而根據公元1世紀羅馬史學家塔西佗的說法,“金錢是戰爭的力量源泉。”法國的路易十四說得非常直接,“誰擁有最後一幾尼,誰就總是勝利”。在歷史上,戰爭是為金錢而戰,而金錢使得戰爭得以進行。

對戰爭的潛在經濟影響的一個重要測評是戰前人均GDP水平。我們來討論20世紀世界大戰中幾個主要交戰國的經驗。

世界大戰期間的人均GDP和勝利,戰爭經濟學連載(一)。

相對於其他國家而言,更高的人均GDP有幾個優勢。首先,它意味著在基本生活需求(生存所需的產出水平)之外有更多的額外資源,這些額外資源可以從民用轉為戰爭用途。其次,因為該經濟體已處於較高的生活水平,它可能在冶金(使用化學方法使金屬轉變為不同的形式,比如特種鋼)與能源方面工業專業化程度很高,比如石油的提煉,核電站等,這種專業化水平對於製造現代軍需品是必需的。最後,有著更高人均GDP的社會一般也有著更為複雜的技術、貿易、運輸以及管理服務架構,比如機床技術、發動機技術。這種更好的架構使得經濟體採取戰時管制和動員資源等努力變得更為容易。所有上述三個優勢表明擁有較高人均GDP的國家有持續動員能力。相反,大規模的動員卻可能在低人均GDP國家造成經濟崩潰。

世界大戰期間的人均GDP和勝利,戰爭經濟學連載(一)。

下面以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為例來說明。

進入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俄羅斯、德國和英國GDP規模大體相當,俄羅斯比英國擁有更多領土和人口,德國擁有的領土與人口又多於英國。然而,英國在戰前擁有更高的人均GDP。因此,它能夠將更多更優質的資源用於戰爭,同時維持著國內居民更好的個人健康狀態、更高的生活水平和士氣。結果,俄羅斯作為人均GDP最低的交戰國首先出現了經濟崩潰;接著經歷同樣經濟崩潰的分別是人均GDP排第二低的奧匈帝國和排第三低的德國。

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英國、德國和美國在交戰國中人均GDP相對最高。正如下表所示,除了蘇聯人均GDP最低外,同盟國的人均GDP總體上超過了軸心國。

世界大戰期間的人均GDP和勝利,戰爭經濟學連載(一)。

資料來源:Harrison,M.(ed).The Economics of World War.Ⅱ.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199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