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與中國文化的關係,源遠流長!

水是生命起源和人類生存所必需的物質之一,它與人類文明 有著密切的關係。

水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上,古有特殊的地位,具有特殊的形像和色彩。它給予整個民族以災難與享受,賦予整個 民族以創造性和想像力,造就了整個民族的雄力和氣魄,對中國文化的發展有著特殊的作用和影響。 先民對水的依賴與認識 生物科學的發展已經充分證明,人類的起源和生存都離不開水。

水與中國文化的關係,源遠流長!

在人類以採集食物為主的漁獵階段,水是食物的直接來源之 一。人類進入農耕階段以後,進而用水煮食、用水製陶、用水灌田, 更是須離不開水的。我們的先民從一開始就生活在二個兩面臨 海的內陸上。他們為了生存,必須族聚於靠近水的地方。這種情 況於神話傳說和古籍中隨處可見。如《帝王世紀》載:“神農氏,姜 姓也。……人身牛首,長於姜水。”“黃帝生於壽丘,長於姬水。”《史 記》載:“螺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一日玄囂,是為青陽,青陽 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考古學也證明我們的先民確實 生活在靠近水的地方。比如距今約一百萬年左右的藍田人,他們 生活的藍田一帶,那時“灞河流程較長,水量較大,河床平緩,河灘 寬闊”(黃尉文《藍田人》),很便於藍田人取水。距今約七十萬年左 右的北京人聚居的周口店地區,“位於古老的河床之內”,“在北京 人居住的山洞裡,發現過水獺、河狸、水龜、水牛之類的水棲或者是 在水邊生活的動物”(賈蘭坡《北京人》)。而“仰韶文化的氏族村 落,都分佈在河流兩岸的黃土臺地上,……河流轉彎或兩河交叉的 地方,更是當時人們所喜歡居住的地點。人們為什麼要選擇這些 地點建立村落呢?道理很簡單,因為人們日常生活離不開水”(安志敏《仰韶文化》)。比仰韶文化略晚的龍山文化,其氏族村落也都 分佈在河流兩岸。

水與中國文化的關係,源遠流長!

黃河與長江兩岸的中下游地區,現今發現的古文化遺址也最多。這些事實既說明了先民對水的依賴,也說明他們在水的哺育下創造著自己的文化。 但是,也正因為先民們居住得太靠近水,所以也就常常道受水 的危害。可見,人類同水產生密切關係的時候,水的利害就雙雙降 臨了。這就使人類在依賴水的同時,必須設法躲避和治服洪水 迄今發掘的遠古文化遺址,一般都位於高出河床的臺地上。這真 是先民們的一種偉大創造:趨水利而避水害。後世勞動人民對水 的治理和享用,都是先民這一智慧的繼承和發展。在古代神話傳 說裡,遠古先民曾竭力躲避洪水的威脅。如西南少數民族中有伏 羲兄妹躲在葫蘆裡對付洪水的故事,在漢族神話《準南子·覽冥訓) 裡也有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的故事。

水與中國文化的關係,源遠流長!

這實際上都反映了先民與 洪水的惡戰,表現了人類與水的另一種關係。這些神話以及稍後大禹治水的故事,都顯示了人類頑強的主宰水的精神。它與後 形成的祈雨風俗所體現的對水的屈從大不相同。這是很值得我們 在研究中國文化史時特別注意的。 以上說的是有水之害,也還有無水之害,即乾旱。它從另一個 角度反映了先民對水的依賴關係。《山海經》所載“夸父逐日”的故 事,表明先民在缺少水的情況下為求得水而作出了多麼巨大的犧 牲。《淮南子》所載“后羿射日”的故事,則充分表現了先民對幹早 所作的鬥爭。儘管這些神話故事在古籍中的記載不盡相同,但它 們所體現的那種征服自然的精神是一致的。這說明,遠古時代的 中國人對水(自然之一部分)的關係,是既依賴而又積極征服的。毫無疑問,這是人類對待自然的正確態度。

我們的先民正是從自身的實際體驗中認識到水的重要性。這 種認識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加深。有趣的是,把他們的認識同現代科學所證實的情況作一番比較,會發現有某些驚人的一致之處。

水與中國文化的關係,源遠流長!

科學證明,水是一切生物賴以生存的重要條件之一,是生甸形 成的物質基礎。沒有水就構不成有生命的世界,誠如已知的月球 表面那樣。大概也正是這個原因,水面佔了地球表面的百分之七 十以上還有大量氣體的水和地下水分佈於大氣和岩層之中先,水在萬物萬事之中是屬於第一位的。古人把生成世界的物質 叫做“五行”,把國家的政事歸納為“六府三事”,在這“五行”、“六 府”中水均列第一。《尚書,洪範》:“五行,一日水,二日火,三曰木四日金,五日土。《尚書,大禹》雲:“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至於萬物生成的次序與數量,古人也把水排為第一。如《周易》雲:“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 一與地六相得合為水,地二與天七相得合為火,天三與地八相得合為木地四與天九相得合為金,天五與地十相得合為土。這一論述有沒有什麼科學奧秘,還有待人們去研究。但把水的生成看得如 此重要,或許包含著某種科學意義。又如《管子》雲:“共工之王,水 處什之七,陸處什之三,乘天勢以隘制天下。”這段話的本意是說共 工氏領有的地方,水面達十分之七,陸地達十分之三。然而,這一 水陸比例與今日全球的水陸分佈卻不謀而合,這足以讓人驚歎古。

其次是關於水的作用,古人認為它是萬物之源,它養育了萬 人的睿智物。如《春秋》雲:“水者何也?萬物之本原也,諸生之宗室也,美 惡、腎不肖、愚俊之所產也。”明黃省曾的《水經序》在談到水的作用 時指出:“兆類非此(指水),無以胚阜;萬里非此,無以準平;醴饔非 此,無以烹膳而育年;壤壚非此,無以灌溉而興谷。法其形勢,而樹 都廟;因其限隔,而分州域;軸轤輿而窮遐互通,堤鑿成而境瘠鹹利。鍾匯之區則珠玉以登,枯絕之野則林壑不毛,函夏泰和則皇波 達貴。”黃省曾的這一段話把水與社會發展的關係基本說清楚了 但是,中國人對水的認識遠不止於此。作為東方文明的主要創造者,中國人對水含有東方古典哲學的理性剖析,賦予它許多人 的品格涵養和社會特性,因而自然物的水和社會的人具備了某種 同一性。這才是水在中國文化中的特殊性。

水與中國文化的關係,源遠流長!

在古代的中國人看來,水對其他萬物顯示了一種寬厚大度的精神,它給予萬物的恩惠 真是無窮無盡,所以《周易》說:“水養物不窮。”《老子》也說:“水善 利萬物而不爭。”水因此而具有許多美好的品德。《荀子·宥坐》記 述孔子以水比德雲:“孔子觀於東流之水。子貢問曰:君子見大水必觀焉,何也?孔子曰:夫水,遍於諸生而無為也,似德;其流也卑下倨句,必循其理,似義;其浩浩不居,似有道;其赴萬仞之谷,不懼,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綽約微達,似察;以出以入就潔,似善;發源必東,似志。是以君子見大水必觀焉。”《韓詩外傳·卷三》繼承和發展了這種觀點,指出:“夫水者緣理而行,不遺小間,似有智者;動而之下,似有禮者;蹈深不疑,似有勇者;障防而清,似知命者;歷險致遠,卒成不毀,似有德者。

水與中國文化的關係,源遠流長!

天地以成,群物以生,國家以平,品物以正,此智者所以樂於水也。”諸如此類觀點,古人所論不少。可以這樣認為,水作為自然物的社會化和道德化,是中國人在人類文化史上的一種獨特創造。它不但把人與水的關係進一步密切化,也把精神與物質在文化發展過程中的作用進一步一體化。這種認識無論對中國的文學藝術、風俗民情,還是對水本身的治理和享用,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