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藝術,源於社會;社會的藝術,藏於生活!

音樂和詩歌,用現代話來說,即是藝術與文學的糅合。過去的知識分子,對藝術與文學這方面的修養非常重視。自漢唐以後,路線漸狹,由樂府而變成了詩詞。

生活的藝術,源於社會;社會的藝術,藏於生活!

人生如果沒有一點文學修養的境界,是很痛苦的。尤其是從事社會工作、政治工作的人,精神上相當寂寞。後世的人,沒有這種修養,多半走上宗教的路子。但純粹的宗教,那種拘束也令人不好受的。所以只有文學、藝術與音樂的境界比較適合。但音樂的領域,對於到了晚年的人,聲樂和吹奏的樂器就不合用了,只有用手來演奏的樂器,像彈琴、鼓瑟才適合。因此,後來在中國演變而成的詩詞,它有音樂的意境,而又不需要引吭高歌,可以低吟漫哦,浸沉於音樂的意境,陶醉於文學的天地。

生活的藝術,源於社會;社會的藝術,藏於生活!

最近發現許多年紀大的親戚們都退休了,兒子也長大飛出去了, 自己沒事做,一天到晚無所適從,打牌又湊不齊人。所以常見到有人勸,還是走中國文化的舊路子,從事於文學與藝術的修養,會有安頓處。 幾千年來,垂暮的讀書人,一天到晚忙不完,因為學養是永無止境的,像寫毛筆字,這個毛筆字寫下來,一輩子都畢不了業,定要說誰寫好了很難評斷。而且有些人寫好了,不一定能成為書法家,只能說他會寫字,寫得好,但對書法寫字的方法不定懂。

生活的藝術,源於社會;社會的藝術,藏於生活!

有些人的字寫得並不好,可是拿起他的字一看,就知道學過書法的。詩詞也是這個道理。所以幾千年來的老人,寫寫毛筆字、作作詩、填填詞,好像一輩子都忙不完。而且在他們的心理上,還有一個希望在支持他們這樣做,他們還希望自己寫的字,作的詩詞永遠流傳下來。一個人儘管活到八十、九十歲,但年齡終歸有極限的,他們覺得自己寫的字,作的詩詞能流傳下來,因而使自己的名聲流傳後世,是沒有時間限制的,是永久性的。因此他們的人生,活得非常快樂,始終滿懷著希望進取之心。

生活的藝術,源於社會;社會的藝術,藏於生活!

以我自己來說,雖然還未到晚年的境界,可是我發現中年以上,四五十歲的人們,有許多心情都很落寞,原因就是精神修養上有所缺乏。

生活的藝術,源於社會;社會的藝術,藏於生活!

人們常說,生活源於藝術,藝術來源於生活,二者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

於社會而言,社會發展離不開藝術生活的點綴與促成,美好社會離不開藝術的鋪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