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友泉讀書記丨關於《水滸傳》及其中的宋江

田友泉讀書記丨關於《水滸傳》及其中的宋江


田友泉讀書記丨關於《水滸傳》及其中的宋江

江南一景(攝影:方伏華)

每一部名著,都會受到不同時期以及不同人群的喜愛——特別是被譽為最早時期的白話小說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其中的一團義氣,義學當先、間雜著部分家國情懷,不斷地牽動人心……

《水滸傳》一書通過描寫梁山眾好漢反抗欺壓、聚義水泊梁山並發展壯大,以及之後受宋朝招安,和受招安後為宋朝廷征戰,最終消亡的民間起義式群體命運大起落的宏大人物傳記故事,傳奇而藝術地反映了中國歷史上宋江起義事件,從發生(反壓迫起事)、發展(反貪官、劫富濟貧、抗圍剿)直至失敗(受招安、征討折損)的全過程。

從當時所處的環境意義上,深刻揭示了該農民起義事件的社會根源,滿腔熱情地歌頌了起義英雄們的反抗鬥爭精神,和他們樸實的社會理想,也詳盡、具體揭示了起義失敗的深層誘因、內在情由及歷史原理。

在《水滸傳》這部小說中,特定的歷史社會環境和時間節點上,任何人物的出現,都有其特殊的社會背景和家庭、工作或生活環境。

宋江也不例外。

宋江從一個街市小吏,到怒殺閻婆惜被官府拘拿之後,臉上燙了囚字,還差點丟了性命……

被結義兄弟們救上了水泊梁山,是由於平日裡待人和善又重義氣,人氣旺盛的他,幾經周折終於被人擁戴坐上了聚義廳的第一把交椅。

眾所周知,他是梁山水泊的頭,在現代語境裡面,該叫老大、老闆……

其手底下的一百零七將,聽命於他,以致於最後都被他帶上了歸順朝廷及其後的不歸路。

宋江為人和善又大度、有胸懷,處事果斷、講義氣,自然獲得了極好的人緣……嬴得及時雨宋公明之美譽,又有大當家的身份,山寨屢遭圍剿卻又能在一百零八兄弟姐妹齊心協力之下,一起禦敵化險為夷……

一百零八將中,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這些形形色色、每一位都充滿神秘色彩的各式人物,就令《水滸傳》成了我在少兒時期如痴如醉的一部經典讀本!

據可考資料《東都事略·侯蒙傳》記載:“(宋)江以三十六人橫行河朔,京東官軍數萬無敢抗者。”

這些《水滸傳》的前後參照版本資料記載,說的多是“三十六天罡”為主角的版本,而在最終成果版本《水滸傳》中,“七十二地煞”還是有相當戲份的。

又據《宋史·徽宗本紀》記載:“淮南盜宋江等犯淮陽軍,遣將討捕,又犯京東、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張叔夜招降之。”

印證了一百零八將開展大規模活動的範圍,以及接受朝廷招安的真實性。

宋江的威望也與日俱增,也影響著社會反潮流的底層老百姓,令當時的封建朝廷視為隱患。

在命運和前途的大問題面前,宋江也多次深思熟慮,想突破一下“深藏功與名”的現狀,為一百零八人為首領的這個大群落找到真正的發展出路。

在得到朝廷多番示好之後,準備與眾人大幹一番業,甚至想奪取天下的躊躇滿志,此刻卻微妙輾轉,好似喚起了他那份深藏於心的報國之念……以至於最後雖然接受了朝廷的招安,但卻在征討地方武裝暴動力量時損兵折將,弄得兄弟離散、死傷慘重,直至聚義廳(後改為忠義廳)的往昔義氣、和氣不再。

此外,李僩的《十朝綱要》、宋代陳均《九朝編年備要》和徐夢莘的《三朝北盟會編》,也都有類似的記載……

還有記載,說是宋江投降後曾參加過征討方臘的戰役……

從這些記載裡,可以知道這支起義軍在群眾中甚有影響,曾經給宋王朝廷造成了一定的威脅。

對照史事年鑑,宋江等人起義的年代大約在宣和元年(1119)至宣和三年(1121),前後3年之久。

方臘,何許人也?據史考記載,方臘同宋江一樣,也是一支民間反封建朝廷的起義力量。

既然都是奔著為底層的勞苦大眾謀幸福,揭杆起義反貪官汙吏、劫富濟貧替天行道,既然是幹著一番共同目的的事業,豈不都是令老百姓拍手稱快,後來怎麼又打到一塊兒了呢?

前途,在任何一個朝代和任何人的正常發展進程中,都是至關緊要的內容。

宋江為了一百零八名兄弟姐妹更好的大義和前途,在苦苦追尋的發展之路上,被無能的朝廷當成馬前卒,為統治階級的利益作了犧牲品和陪葬品!

儘管命運多舛和不斷思變,最後還是沒有擺脫服務於階級和政治,並在追求的路上鞠躬盡瘁。

縱觀小說中的宋江的一生,忠、義、仁、勇皆在,人物性格鮮活、愛憎分明,既有兄弟手足之心,也兼顧君臣體恤之情,更維護著封建禮教中的夫妻之綱等等傳統文化,以及其濃郁的民俗文化部分……其中的綱常倫理,渲染得極其豐富。這也正合了宋江以及其他一百零七個人的命運--雖然小說在鋪墊和其它細節安排中,將某些人也進行了歸隱山林或出家等微妙處理,但當代好創新的編者人等還是在名著效應之後,衍生出了許多諸如“水滸小英雄列傳”等傳記傳說之類的話題與內容。

據可靠資料顯示,《水滸傳》的原本故事題材取於北宋末年宋江起義的故事,後經過宋、元、明等歷代的人們根據民間傳說編撰、整理而成。

宋代的說書伎藝最為興盛,在民間流傳的宋江等三十六人的故事,很快就被說書人採用,來作為創作的話本素材。

南宋羅燁《醉翁談錄》記有小說篇目《青面獸》、《花和尚》和《武行者》等,當時說的就是楊志、魯智深、武松的故事,這是有關《水滸傳》話本的最早記載。南宋末有龔開的《宋江三十六人贊並序》,序裡有“宋江事見於街談巷語”的表述,並說明在龔開之前有畫院待詔李嵩,曾畫過宋江等人的像;但龔開的“宋江三十六人贊”並未說到故事內容。現在我們看到最早寫水滸故事的作品,就是《大宋宣和遺事》(見《宣和遺事》),它有可能出於元人,也或許是宋人舊本、而到元時又有增益。

有的研究人員認為,它是說書藝人的底本。它所記水滸故事梗概,從楊志賣刀殺人起,經智取生辰綱、宋江殺惜、九天玄女授天書,直到受朝廷招安、平定方臘時候為止,順序和現在的《水滸傳》基本一致——這時的水滸故事,已經由許多分散、獨立的單篇,發展為之後的系統連貫整體的線裝版本。

眾所周知,元代卻是有盛行雜劇的好氛圍, 其時,就有大量的水滸戲的版本出現,元雜劇和《大宋宣和遺事》所記水滸的人物姓名大致相同,但聚義地點不同——雜劇說的是梁山泊,《遺事》說的是太行山;雜劇中已有“一百八個頭領”之語,《遺事》只提到了三十六將的綽號姓名……

凡此種種,可見在《水滸傳》成書以前,水滸故事在流傳中內容細節上有許多的不同,都基本和主要人物——宋江有密切關。

宋江的命運決定了一百零八將所有人的命運:抗爭變聚義,聚義變忠義,忠義變悲劇……家和國,永遠存在記憶裡。

這或者與在不同地區的流傳也有關係。施耐庵正是把這些在不同地區流傳的故事,彙集起來,經過選擇、加工、再創作,才寫成這部優秀的古典名著。

當然,還有記錄羅貫中是後來的編纂者,所以在現存刊本署名中,有兩人中的一人或兩人的事實記錄。

感謝元末明初的施耐庵、羅貫中兩位先生,及之前《宋江》、《忠義水滸傳》(一百卷)、存圖編撰原本的人們,才得以為我們留下來的這一完整、寶貴的文學著作成品遺產!


【部分資料,參考“大百科全書數據庫”等相關內容,在此致謝!】


溫馨提示:

文藝類圖文稿,除原創作者作品版權之外,評論及其他文字與編輯圖文內容權屬歸“風采世界”所有,任何轉載請署作者名並備註出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