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為什麼會出現“藩鎮割據”的局面?

唐朝為什麼會出現“藩鎮割據”的局面?

安史之亂爆發後,為了抵禦叛軍進攻,軍鎮制度擴展到了內地,最重要的州設立節度使,指揮幾個州的軍事;較次要的州設立防禦使或團練使,以扼守軍事要地。於是在今陝西、山西、河南、安徽、山東、江蘇、湖北等地出現了不少節度使、防禦使、團練使等大小軍鎮。後來,軍鎮制又擴充到全國。這些本是軍事官職,但節度使又常兼所在道的觀察處置使之名,觀察處置使也兼都防禦使或都團練使之號,都成為地方上軍政長官,是州以上一級權力機構。大則節度,小則觀察,構成唐朝後期所謂藩鎮,亦稱方鎮。

藩鎮並非都是割據者。在今陝西、四川以及江淮以南的藩鎮絕大多數服從朝廷指揮,貢賦輸納中央,職官任免出於朝命。但是,今河北地區則一直存在著名義上仍是唐朝的地方官而實際割據一方,不受朝命、不輸貢賦的河北三鎮,即李寶臣的成德鎮(治今河北正定),李懷仙的幽州鎮(治今北京市城區西南),田承嗣的魏博鎮(治今河北大名)。今山東、河南、湖北、山西也曾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存在類似河北三鎮的藩鎮;還有一些倚仗自己實力對中央跋扈不馴、甚至舉行叛亂的短期割據者。江南的節度使大多是服從聽命中央的,而且其所轄地區是唐中後期朝廷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後代史家把這種局面統名之為“藩鎮割據”。

藩鎮的特點是:

1.政治上有自主權。在統轄範圍內,節度使自己任免官吏、管轄州縣;而節度使死後,其位置傳給兒子或部將,不受中央委派。

2.經濟上有財權。節度使掌握本地稅收,“四州徵賦,皆為己有,未嘗上供。”

3.軍事上擁有強悍的武裝。將士世代相承,待遇優厚,和節度使建立了封建的義父子關係,驕橫異常。

藩鎮割據的局面持續了100多年,藩鎮之間,藩鎮與中央之間,不斷爭戰,一直到唐朝滅亡。藩鎮割據的局面,嚴重削弱了唐朝的統治力量,也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


唐朝為什麼會出現“藩鎮割據”的局面?


(中國文史出版社 16開 68.00元)

聲明:本媒體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舉報/反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