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的樣子 ——“讀書日”斷想

天堂的樣子 ——“讀書日”斷想


“於是他們告訴我,基於現代科學在各個學科最先進的理論和技術,根據大量的理論研究和實驗的結果,通過對大量方案的綜合分析和比較,他們已經得出了把信息保存一億年左右的方法,他們強調,這是目前已知的唯一可行的方法,它就是——”羅輯把柺杖高舉過頭,白髮長鬚舞動著,看上去像分開紅海的摩西,莊嚴地喊道,“把字刻在石頭上!”


——劉慈欣(《三體》)


01月光落在書頁上


我們是這顆藍色星球上唯一創造了外部記憶存儲器:書籍的物種。與此同時,我們每個人,其實也都是一個移動圖書館,從遠古星塵一路走來,身藏億萬年的信息和基因。

“書是用符號造成的,說明其他的符號,而其他的符號則描述事物。”(艾柯《玫瑰之名》)

“她的微笑如此纖柔,像古老象牙上面的光輝,像懷鄉病,像綠松石周圍有珍珠排列著,像月光落在心愛的書上。”(里爾克《少女的憂鬱》)

“你熟悉翻動書頁時所發出的窸窣聲音嗎?你可以從中辨析出命運的顫音和結局的徵兆。”(法國哲學家阿蘭)

詩人與哲學家們,藉助玫瑰、羅盤、大海、象牙、迷宮等形形色色的意象,來思考和觀照書籍的精微世界。畢竟,書籍、閱讀和寫作,是迄今為止人類發現的極頑強的記憶形式。早在預言時代和金字塔之前,書籍就成為人類古老的聖物,可以對信息進行長久封存。相形之下,生命的誕生和寂滅,其實不過是瞬間的事情,時間播弄著人的生命,就像狂風擺弄樹葉和微塵。


天堂的樣子 ——“讀書日”斷想

繫著一枚月球隕石的書籍

博爾赫斯曾以書的意象寫成情詩,每一句、每一景,都顯得悽美難言:

我到底要用什麼才能留住你?……

我給你瘦落的街道、絕望的落日、荒郊的月亮;

我給你一個久久地望著孤月的人的悲哀;

我給你我的書中所能蘊含的一切領悟,

我給你,早在你出生前多年的一個傍晚看到的一朵黃玫瑰的記憶……

甚至,“我給你一個從未有過信仰的人的忠誠。”《我用什麼才能留住你》


天堂的樣子 ——“讀書日”斷想

在無邊的黑暗和沉寂的眼神中,盲詩人難以言喻的愛語令人感傷甚至戰慄。圖書館的迴廊深處閃爍著微光,如同一個意味深長的勸諭。書之於人的隱秘功用,令人想到西緒弗斯和他身邊的那塊岩石,它是緘默的,卻像神祇一樣說出了最高的聲音。它是紙(木)質的,卻指向了人類最深邃、最高遠的精神空間。


02 霍金怎樣寫作


人類痴迷於寫作,為此願意承受怎樣的艱辛與痛苦?看看霍金。

霍金曾於1985年第一次來到中國。

當時的他,僅在學界有名,在合肥的講座也只有三四百人參加,組織者還找來了一些孩子“撐場面”。真心的崇拜者也有,為實現其登上長城的夙願,霍金硬是被北師大一幫研究黑洞的小夥子用輪椅抬上了長城。在從合肥返京的火車上,中方陪同人員第一次得知,霍金正在創作一本科普方面的書。

那就是後來“讓科學在全世界流行起來”的《時間簡史》。

如果隨機採訪一位普通人,他眼中最能代表霍金的是什麼?相信很多答案都會是《時間簡史》。使霍金真正走向公眾,併產生最大影響力的方式,正是傳播速度最慢也是最古老的形式:圖書。

儘管很多人只能說出“黑洞”等幾個相關的名詞,但全世界仍有遠超2500萬人,把《時間簡史》買回家,放在書架上。這部大部分人難以看懂的科普圖書,被譯成40多種文字,在當時就一舉超越了麥當娜的寫真集。


天堂的樣子 ——“讀書日”斷想

與新娘並肩站立的翩翩少年霍金

霍金一生出版了多部暢銷的科普讀物。他怎樣寫書的?

在出版奇蹟的背後,一個殘疾生命所表現出的耐心和智慧,也許才是真正的奇蹟——他曾經採用的方式,包括請友人指著字母卡,指到正確的字母時,霍金揚一下眉毛,逐個逐個字母拼寫一個單詞;他的輪椅上安裝了一個程序,他選擇某個字母,和輪椅連接的電腦程序就會自動顯示出來,一分鐘最多打20多個單詞。直到藉助語音合成器,霍金才重獲一定的表達能力。


03 “與時間同在”


博爾赫斯有一個很有洞察力的隱喻,他說人類不會意識到,圖書館其實先於人類而存在,是一種神性的創造,“圖書館是無限的、週而復始的。假如一個永恆的旅人從任何方向穿過去,幾世紀後他將發現,同樣的書籍會以同樣的無序進行重複(重複後便有了秩序:宇宙秩序)”(《巴別圖書館》)。在他的很多作品裡,圖書館中的書籍,就是通過無序的重複形成了宇宙的終極秩序,圖書館就是宇宙本身的象徵。

身為著名作家和前國家圖書館的管理員、雙目失明卻總是神秘微笑的長者、古代軍人的後裔,很多人都知道博爾赫斯的名言:“我總是在默默思量,天堂該是圖書館的模樣”;“其他工具都是人體的延伸,比如顯微鏡、望遠鏡是眼睛的延伸;電話是嗓音的延伸,而書籍,更像是記憶和想象的延伸”。他神秘、幽玄而智性的作品表明,這不是一位因描寫現實而成就的作家,他是為重新審視人類的一些重要哲學命題而生的。


天堂的樣子 ——“讀書日”斷想

塞爾蘇斯圖書館是羅馬世界第三大圖書館,今天土耳其20里拉鈔票上的圖案就是此館。據信藏書約1萬2千卷


圖書館包羅萬象而又曲折迴環的佈局和意象,使博爾赫斯長久地沉浸其中。他領悟到,閱讀是使人們不僅與悠久歷史,甚至更是與未來歲月,保持交流的通道。這個通道,是以閱讀(紙質書),以及人與圖書館的彼此承諾完成的。這裡面,潛藏著一種平和、緘默而堅固的立場,一種拒絕人云亦云的堅持與不妥協的姿態,同時包含著一種信念:以巨大意志去堅守的異乎尋常的力量,會在時間和空間上刻出痕跡,會在石頭和寂靜的黑夜裡刻出痕跡;還會在淚水、誓言和靈魂深處刻出痕跡。就像一尊青銅雕像,像一個能夠扛住歲月腐蝕的鑽石文本,或是像天堂一樣壯美迷人的圖書館。


天堂的樣子 ——“讀書日”斷想

1833年,都柏林,針織作業指導書,附服裝樣本


04 在眾神緘默的記憶裡


圖書館成就了許多偉大到不可思議的建築。

人是需要儀式感的。在很多種文明建造的廟宇、神殿之側,常常都建有圖書館。雖然最初的目的,也許僅是用以保存祭司們創作的各種神話、史詩、聖諭、祈禱、輓歌等王室或神權階層的作品,也包括保存神廟與外界進行各種經濟活動所簽訂的契約文書等文件。文藝復興後,歐洲很多偉大的博物館,也常與巨大的藏書庫毗鄰。

唯有以巨大的體量和尺度,形成有儀式感的氛圍,才能承載起人類對世界的深度審視。所謂儀式感,有時就是花費巨大心力去重置莊嚴的環境,然後在那種氛圍裡,進行自我尋找、深刻體察和精神洗禮。


天堂的樣子 ——“讀書日”斷想

奧地利阿德蒙特修道院圖書館


在外觀上,圖書館通體凝重莊嚴,星流雲布,光影奕然,宛若一方橫空出世的聖殿。人們到這裡才會驚訝地去想,為什麼小小書冊,竟然值得享有無與倫比的尊貴空間,且與渺渺神蹟、浩浩自然之間,似乎有著最深切的關聯。

陽光劃破天空,滑落圖書館的塔頂;上面雕刻著花枝、雲朵、聖哲與神獸,營造著史前神話、自然和歷史昏黃的聖潔光感,就像透過有色玻璃一樣五彩繽紛,彷彿上面棲息著光明、聖穆的王者之夢。那一瞬間人們不再懷疑,圖書館是一個超驗的場所,是人類靈魂的居所。

有的圖書館,單是一間閱覽室,就像一座小型的室內廣場,四周被直抵天花板的高大書架所環繞,古舊圖書散發出幾個世紀積蓄的氣息,屹立在那幾乎稱得上遼闊的場地上。在水平和垂直方向,都有著豐富的空間連接,微小又精微的細節無處不在。

建築兩側的樓梯、無處不在的天光,有時會令人產生幻覺,就像是希臘神話裡的雅各布天梯。形狀各異的窗扇面積巨大,營造出依賴自然採光的空間,過渡到人造光時,也有著非常用心的運思和構造。

遍佈歐洲的古圖書館,組織之繁複,鋪陳之開闊,造型之豐富,聯繫之緊湊,空間之巨大,無不令人驚歎。源於哲學、數學、音樂、自然的思考和領悟,被不斷注入建築空間。以經書的形式規定的條理性、嚴格的對稱關係、神秘性的比例系統,營造了專為保存古代文本而設立的環境,定製何種桌櫃、獨立思考的角落如何打造,建築師們為設計這些圖書館傾盡的精神探索,大致與中國工匠雕塑神佛時的崇敬心態無異。

在神學、哲學與現代生活不斷消長的紛紜風暴裡,那些歷史悠久的圖書館,刻意保持著某種獨立的姿態,同時還維繫著與保守傳統的可貴關聯。人類的歷史、命運與智慧,塵封在迷宮般的書架上,迴盪於不可知的維度中,隱匿在協調又森嚴的線條下,閃爍在各類宗教飾物的陰影裡,讀者似乎能從這裡,眺望深不可測的自然與宇宙,仰望至高無上的意志。


天堂的樣子 ——“讀書日”斷想

巴伐利亞瓦爾德薩森圖書館建於1724年,藏有成千上萬冊用白豬皮裝訂的書籍


05 致百年後的讀者


閱讀會消亡嗎?或者回到題記中《三體》裡提及的問題,“最長久有效保存信息的方法是什麼?”

這的確是個問題。尤其是時下,信息的半衰期越來越短。

所謂“信息的半衰期”是指,一半的信息量變得無關緊要,或者徹底過時所需的時間。

過去的報紙,出版當天的價值最大,第二天再看,價值至少減半,所以報紙的半衰期就是一天到幾天。網絡社交媒體的信息半衰期也類似,早上發的朋友圈,晚上就不太有人看了,也沒法重複使用。至於即時消息或聊天的半衰期就更短了,只有幾個小時。


天堂的樣子 ——“讀書日”斷想

罕見的圓書。1590年由一位名為尤利烏斯·埃希特·梅斯珀布倫(1545—1617)的德國貴族手工製作


以前,一本新書可以在書店裡賣幾年,現在賣幾個月就下架了,被新的出版物取代。書店裡書籍的半衰期,就是幾個月。

怎樣才能延長書籍的半衰期,使它有更多被用到的機會,留存得更久些?

2014年的時候,曾有外國藝術家發起了一個公共藝術項目:“未來圖書館”計劃。其核心信念是:百年後仍有人類持續閱讀。這個計劃的時間維度是100年。項目信託委員會每年將會邀請一名作家創作,交稿時間為一年後,文體及字數不限。隨後手稿作品將被封存在一家圖書館裡,100年後才會得以出版。鑑於未來紙張可能會絕跡的前景,該委員會同時還擇地栽下了一千棵雲杉樹幼苗,以確保百年後有充足的原料,用來印製這些未來的作品。(將來有書在,是好的;沒有書,有這些樹在,也是好的)

加拿大最著名的作家瑪格麗特·阿特伍德,被“未來圖書館”計劃選定為首位撰稿人。想到自己的作品將在沉睡百年之後被突然喚醒,這當然是一種非常奇異的感覺。阿特伍德說,屆時那雙目前尚未出世的手將書稿取出時,自己將傳達出的第一句話將會是什麼?

“我想像這樣的接觸,就像我第一次看到三個世紀前遺留在墨西哥洞穴裡的紅色壁畫一樣。有人能解讀出真正的含意嗎?但它傳達出的大意,每個人類都能接收:它說:‘你好,我曾存在’。”

天堂的樣子 ——“讀書日”斷想

中世紀手工書


06 書籍是人類的“植物記憶”


艾柯在《書的未來》中指出,人類有這樣幾種記憶:生理上的,由血肉形成,歸大腦支配;礦物的,如早期以岩石或陶器等為載體的記憶;植物形式的,以植物為原料造紙而後製成書;還有就是今日以硅為介質材料的電腦的電記憶。

可想而知,未來圖書館計劃,就是要試圖保存人類的“植物記憶”。

“植物的記憶”,對我們而言是一個提醒,是對節奏不斷加快的社會與個人一種無言的對抗,令我們重新審視人類的時間觀念,反思自己在這短短的幾十年光陰裡,是否太過心急與操切,是否尊重了恢弘的宇宙、偉大的自然和自己的來源。


天堂的樣子 ——“讀書日”斷想

1920年,走街串巷的圖書館免費圖書服務


《未來圖書館》計劃雖是略顯刻意,但藝術家的努力還是很令人欽佩,哪怕只是一種行為藝術,也要將這種“純木(紙)質”的閱讀行為傳承下去。一切速朽、善變之事物,終將風流雲滅;但在人類的生活現場,將永遠棲息著那些感人的事物,那是人類的“植物記憶”,是某種生生不息的寓言。

在這個意義上,閱讀與時間同在。所謂“信息半衰期”的概念,對於書籍而言,其實完全可以忽略不計。書籍的內容不只關乎閱讀,而是牽涉著千年萬年的生命向度;圖書館漫長的迴廊,就是生命一往無悔的輪迴。

塵世之中,終極的幸福是永遠無法抵達的。就在這裡停佇並眺望彼岸吧。我看見人們在圖書館的一角坐下,放下因襲的舊夢和糾結的痛苦,就像是卸下一件件沉重的行李。在他們的頭頂上,有遙遠的星辰放射著略顯清冷的光線,一點點鋪滿了壯美的殿堂。


我已經讀了很久,

自打這雨聲潺潺的下午

躺臥在我的窗口。

室外的風聲

我充耳不聞:

我的書又重又厚。

……

這當兒,我從書中抬起眼來,

一切都已變得偉大,

沒有任何景象再令人吃驚。

在書中,我體驗著外界的事物;

目力所及,自然都廣大無垠。


——里爾克 《閱讀者》


天堂的樣子 ——“讀書日”斷想


撰文 | 劉東黎

排版 | jady

天堂的樣子 ——“讀書日”斷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