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聲“召喚”,藝術家為平凡英雄們畫下“抗疫”身影 | 我的城·講述

李敬澤、李修文等7位作家助力7家書店 | 彭敏談《清平樂》中的文人 | “語詞的帆”詩歌主題展在思南書局 | ......

一聲“召喚”,藝術家為平凡英雄們畫下“抗疫”身影 | 我的城·講述

儘管看不清彼此的容顏,但我們依然可以用眼神互相致意;儘管觸不到彼此的指尖,但我們依然可以用腳步互相併肩;儘管道不盡彼此的心緒,但我們依然可以用藝術互相交流、互相理解、互相鼓舞、互相激勵……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聽見了黨和人民的召喚,聽見了責任和使命的召喚,聽見了真愛和真情的召喚。

於4月8日武漢“解封”起開始在上海中華藝術宮展出“召喚——上海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美術、攝影主題展”,前言這樣寫道。

在這飽含責任和使命、真愛和真情的召喚聲中,上海的藝術家們,從90歲的國畫藝術家汪觀清,到深入武漢一線的攝影記者,通過800多件作品,共同描繪出疫情期間豐富而真實的世相。記者在現場看到,許多作品都畫了戴著口罩的人:他們是醫護人員、快遞小哥、基層民警、建築工人、小區門衛……

他們,是每一個平凡而偉大的中國人。

一聲“召喚”,藝術家為平凡英雄們畫下“抗疫”身影 | 我的城·講述
一聲“召喚”,藝術家為平凡英雄們畫下“抗疫”身影 | 我的城·講述

返滬援鄂醫護人員參觀展覽

二十位畫家共同畫下

普通人的攜手奮進

一聲“召喚”,藝術家為平凡英雄們畫下“抗疫”身影 | 我的城·講述

與展覽同名的畫作《召喚》:一幅高2.2米,長18米的巨幅作品,是上海美協邀請滬上老中青畫家共同創作、也是目前為止國內最大一幅以抗疫為主題的繪畫作品。20位畫家從3月17日策劃建組,3月20日召集所有畫家分工合作,最後調整修改,完成創作,在兩週內夜以繼日激情合作,“反映了人民在面臨疫情時所表現出來的頑強和堅定”。

佈滿畫面的眾多人物,都是抗疫期間的平凡英雄,是我們身邊的朋友和家人,是孩子的父親與母親,也是疫情期間戰鬥在一線的醫護人員、保障生活的後勤人員、是風雨無歇為醫生送餐的快遞小哥、是熱成像監控儀下接受體溫檢測的普通市民……在人類命運的共同時刻,他們攜手共進,就像20位上海畫家選擇在這一刻,共同畫下許許多多普通中國人的面孔。他們是所有恪盡職守的奉獻者。“我們想表達人類抗擊疫情的堅強決心和頑強鬥志。在這個大時代,在這個危難時刻,每個小人物都能響應召喚,挺身而出,奉獻自己。疫情讓我們見證了人性的力量。我們和在前線拼搏的醫護人員及困頓於苦難中的人們共命運,我們和世界各地深陷恐懼災難中的人們共命運,藝術家是在用畫筆和作品,向生命致敬,向逆行者致敬,向在每一個崗位上默默無聞恪盡職守的奉獻者致敬!”《召喚》主創之一、畫家劉亞平動情地表示。

一聲“召喚”,藝術家為平凡英雄們畫下“抗疫”身影 | 我的城·講述

張文宏醫生參觀展覽

“畫面語言是瞬間藝術,尤其是在這個讀圖時代,它可以用最短的時間將能量傳遞出去,用超越語言的方式,整體性傳遞民族的熱望。”畫家平龍表示。這次,他的主要任務是控制畫面的呈現效果,調整局部和整體的關係。“這幅作品彙集了不同的素材,不同的抗疫場景被放到了同一個畫面裡,具體創作時,每個畫家的繪畫語言又不太一樣,這就需要動用一些藝術手段將它們串聯並統一起來。”比如,一組快遞紙板箱巧妙地解決了由普通民眾自發捐贈防疫物資到齊心協力建設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的轉換,大量的暖色貫穿了整幅畫面,形成整體氣勢。很多畫家一次次忍痛割愛,一次次推倒重來,努力顧全大局,才有了最後呈現效果。

作為援鄂醫療隊員的家屬,畫家姚爾暢將受邀配合參與部分工作視為“理所當然”,更是責無旁貸。同時,這次創作也讓他“對水彩畫、或者說水性媒介材料表現特性的重新認識”,“雖然這次是在畫布上使用丙烯材料,但主要作者都是水彩畫家,無論思維方式還是作畫習慣都離不開水彩技法。傳統水彩畫透明、輕快、流暢,一般來說不盡適合眾多人物為主的巨幅重大題材創作。而這次實踐,無疑對水性繪畫媒介的拓展做了有益的探索,或許對今後水彩畫形式和語言的多樣化也會產生積極影響。”

畫家李利民則是首次參加這樣規模的集體創作。“大型集體創作是在一個大空間中,不同於畫家個人的小天地,不能拘泥於個體語言而使局部孤立存在, 要時刻考慮到周圍以及背景之間呼應的整體關係,不論造型、敘事、色調等,都需從個體調整為集體的格局意識。十來天的時間雖然短,但收穫很多,作為畫家,經驗和教條可能會是創作中最大的阻礙,面對變化,可以嘗試突破慣常的想法和思路。作為集體創作中的個體,一定是在統籌的前提下,從畫面大關係、大框架上去思考,面對抗疫大局,我們的民族不也是如此嗎?正所謂‘乘眾人之智,則無不任也;用眾人之力,則無不勝也。’”他說。

一聲“召喚”,藝術家為平凡英雄們畫下“抗疫”身影 | 我的城·講述

醫護人員在展覽作品前合影。

藝術的創造源於現實,

記錄將轉化為紀念

從大年初二開始,同濟大學教授、上海濟光學院藝術設計系主任陰佳在家中開始雕刻版畫。他回憶創作初衷:“居家望著窗外和以往車水馬龍不同的空蕩街道,每天關注著密集頻繁的疫情報道和不斷增加的確診病例,武漢之外的各地醫護人員紛紛出征。突如其來的變化讓我覺得應該做點事情,以緩解和改變日益不安的焦慮與迷茫無措。”

做什麼?對陰佳來說,居家最便捷可行的方式就是作日常的記錄,手邊最方便的材料是刻刀和木板。“我當時的出發點並不在於記下具體的某件事和人,而是記錄舉國抗疫的狀態和每天被感動的場景。因居家不能外出,所有信息來源均依賴電視中的新聞,中央臺、上海臺等,還有就是微信信息,打開收音機聽滾動播放的疫情新聞,成了我從早到晚的生活常態。”兩個多月時間,從大年初二起刀到3月底結束,陰佳沒有休息過一天,超長時間握刀用力刻制,使得手指腫脹變形,晚上睡前需放在熱水中浸泡許久,才能緩解日趨加重的疼痛,儘管這樣,第二天醒來時右手依舊疼得伸不直,創可貼成了他那段時間的案邊必備。

一聲“召喚”,藝術家為平凡英雄們畫下“抗疫”身影 | 我的城·講述

觀眾參觀展覽(受訪者供圖)

最終,陰佳創作的143幅木刻版畫《2020不能遺忘的瞬間》以群像的方式,記錄了疫情期間一個個動人的瞬間。整幅畫面中心是一幅鮮豔的五星紅旗,在143幅或沉著、或質樸、或凝重的畫作組成的方陣中飄揚,環繞著五星紅旗的,是那些在疫情期間感動了他的人和事。沒有用常規的鏡框裝裱方式,而是將畫面凸出形成龐大集群,猶如一個個視頻定格,使觀者彷彿又回到了那些被感動的瞬間:雷神山火神山、方艙醫院、一省對一市、軍隊馳援、警務工作者、社區工作、快遞小哥、志願者、院士、沉悶的防護服上的文字、卸下口罩後臉上的深痕、全民居家、治癒出院的患者……在展覽中吸引了觀眾的視線。據悉,這組版畫除了在中華藝術宮展出外,還有一套由上海圖書館收藏,近期也在展覽之中。

如何看待藝術與生活的關係?“藝術從來都是現實的反映,藝術的創造源於現實生活。藝術的表現手段和方式也是多樣的。這個特殊時期,我很難去用藝術來表現風花雪月。另外,版畫從來都是一種與現實緊密相連的藝術形式,抗戰時各地藝術家創作的版畫,都充分展現出當時全民抗戰的狀態,這些史詩般的作品也成為中國現代藝術史的魁寶。”陰佳認為,人們對藝術的關注和解讀,可以更多地從文化、歷史和傳統的基底層面來展開。“記錄可以轉化為紀念。籍此機會,我想通過這組版畫作品表達我們對共和國脊樑和無畏逆行者致以最真誠敬意和感恩!希望庚子年春的這段經歷永不再現,而敬意和感恩將是永遠。”

一聲“召喚”,藝術家為平凡英雄們畫下“抗疫”身影 | 我的城·講述

觀眾參觀展覽

發於本心的創作,

必會得到迴響

口罩掩去了彼此的面容,但觀眾可以在展覽上清晰地讀出一個一個具體的名字:青年書法家張豐的行書長卷《上海支援湖北醫務人員英雄榜》上書寫了1649個名字,正是上海援鄂醫療隊的完整名單。前來參觀展覽的援鄂醫務人員紛紛在這幅長卷前駐足,辨認尋找自己的名字,在長卷前留下一張張具有紀念意義的合影。

張豐的創作也頗費波折:醫務人員的名字個個相似又個個不同,哪個名字該用哪個繁體字?名字漏寫、錯寫如何補救?1649個名字能否兼顧可辨識性和藝術性,整體保持統一基調?定字體,定版式,定條幅,每一處細節都要考慮到。“標題原定的是小隸書,豎排,但寫完草稿後發現太小氣,不醒目,果斷放棄,選用了相對厚實一些的楷書;醫院的名字計劃採用小楷,但後來發現小楷的章法以疏朗清爽為上,參差不齊又不好看,寫大了一行不夠,寫小了掛牆上又看起來吃力,最後決定採用小行草,帶點草書筆意,也不存在識讀的困難。”回想起當初的創作過程,他有些感慨。“逆行的白衣天使們是這幅作品的主角,是他們的名字照亮了這件作品。作品是我們的,功勞是他們的。”

一聲“召喚”,藝術家為平凡英雄們畫下“抗疫”身影 | 我的城·講述

《英雄榜》前的英雄們。

與《上海支援湖北醫務人員英雄榜》離得最近的一幅畫作,是畫家汪家芳的中國畫《巍巍中國情》。這幅以蒙太奇手法跨越時空的寫意山水畫寬5米、高3.2米,將武漢、上海和全國的標誌性景觀融於一體,眾多感人場面交相輝映。畫面中重點刻畫了兩座鐘樓,一座是上海的外灘鐘樓,另一座是武漢的江漢關鐘樓,兩座位處不同地域鐘樓遙相呼應,昭示著2020年間兩座城市的不同尋常,更是有提醒人們警鐘長鳴的深刻意味。而整幅畫以淡綠色彩鋪地,建築物周邊青山綠水環抱,盡顯鬱鬱蔥蔥,也預示著疫情過後,兩座英雄城市必將迎來滿目春色,充滿希望。

汪家芳說,他當時想繪製的是“一幅有溫度、有信念的城市景觀,抒寫人文關懷和中國精神的作品”。“那些天裡,巍巍長城、黃鶴樓、布達拉宮、泰山南天門、武漢長江大橋、武漢金銀潭醫院,以及上海東方明珠、浦東上海中心、外白渡橋、華山醫院等標誌性地標,還包括川流不息的海陸空物流輸送鏈等一連串創作元素,不斷在我腦海中交替盤旋著,腹稿由初略佈局到輪廓成形,一遍遍打磨修正與完善,胸中塊壘也隨之積攢與厚實。終於,在3月15日那天,我飽蘸濃墨、凝注全神,落下了畫稿第一筆。”

一聲“召喚”,藝術家為平凡英雄們畫下“抗疫”身影 | 我的城·講述

觀眾參觀展覽

上海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李守白與女兒李詩憶合作完成的大型布面油畫剪雕作品《向心力·中國力量》則採用了版雕+油畫+剪紙的創作手法,用四種不同的色彩來描繪武漢市標誌性建築——黃鶴樓,也應對了中國抗擊疫情的過程:黑色表示疫情爆發初期,充滿了病毒的湖北武漢重災區;深紫色表示從大年夜開始,全國各地英勇白衣醫護工作者們不畏艱險,逆行而上奮力搶救一條條生命;褐色表示在收到來自全球幫助下逐漸好轉的場景;最後在藍天白雲下,紅色則表示當下中國疫情接近尾聲,迎向光明的未來。

每天關注疫情新聞,整個假期足不出戶,情緒在悲傷與感動、揪心與激昂中輪番波動,李守白在與“90後”女兒的碰撞交流中,有了《向心力·中國力量》的誕生。他說:“對於藝術創作來說,所謂主題,並非是對應一個具體的形象。在我看來,真正的‘主題’永遠都是從心出發的,有真摯的感情流露,也要有獨立的思考和表達,這樣的主題創作,發於本心,也必定會得到迴響。”

一聲“召喚”,藝術家為平凡英雄們畫下“抗疫”身影 | 我的城·講述

觀眾參觀展覽

眾志成城的奇蹟,聳立在中國大地上。

生命是如此脆弱,生命又是如此堅強/有人頹然倒下時,更有人挺身而出/在危難中築起抗擊疫魔的巍巍高牆/人性的光芒照亮了灰暗的夜空/眾志成城的奇蹟,聳立在中國大地上

在展覽的後記中,詩人趙麗宏以《在春天回望》為題,寫下詩句。

“在這場史無前例的疫情面前,上海文聯、上海美協展現了他們在整合藝術力量、動員藝術家的高超能力。上海的藝術家表現出空前的團結和飽滿的激情,在一幅幅畫作前,我看到了飽滿熱烈的色彩和線條,也看到了他們熾熱的真情實感。逆行者的高光時刻,雷神山火神山的夜以繼日,醫護人員的精神狀態,平常百姓的家居抗疫……展覽比較完整地展現了這段特殊的歷史,展示了這一嚴峻時刻中國人民的精神面貌。參展作品種類也十分豐富,中國畫、油畫、漫畫、木刻版畫,古典、現代、抽象……可以說是一次對抗疫相對真實的藝術展示。即使有些作品在藝術上還可更進一步,但這種樸實的、即時的藝術力量,還是會感動後來的觀眾。”參觀展覽後,評論家毛時安難掩內心的激動。

“我看到了上海美術和藝術的未來。”毛時安表示,“800多件作品再現了嚴峻時刻的許多平凡英雄、日常英雄、無名英雄,再現了他們守望相助的堅強,生命至上的堅定,面對病毒的無畏。這就是發生在我們深愛土地上的值得我們深愛的中國人。”

新媒體編輯:金瑩

配圖:除特殊說明外,由主辦方提供,攝影 / 蔡晴)

一聲“召喚”,藝術家為平凡英雄們畫下“抗疫”身影 | 我的城·講述

新年文創季

一聲“召喚”,藝術家為平凡英雄們畫下“抗疫”身影 | 我的城·講述一聲“召喚”,藝術家為平凡英雄們畫下“抗疫”身影 | 我的城·講述
一聲“召喚”,藝術家為平凡英雄們畫下“抗疫”身影 | 我的城·講述一聲“召喚”,藝術家為平凡英雄們畫下“抗疫”身影 | 我的城·講述
一聲“召喚”,藝術家為平凡英雄們畫下“抗疫”身影 | 我的城·講述

郵發代號:3-2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