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小學生的語文規劃

怎麼規劃小朋友的語文學習旅程呢?今天來聊聊這個話題吧。


規劃1:語文學習也應該有目標。

美國的一位管理大師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三個石匠,在修築教堂。

有人問第一個石匠:“你在做什麼?”第一個石匠回答說:“我在這裡混飯吃。”

問第二個石匠,第二個石匠回答說:“我要蓋一個全國數一數二的教堂。”說完就埋頭敲石頭了,他要做一個能工巧匠。

問第三個石匠,第三個石匠遙視遠方,然後說道:“我要蓋一個世界上最具特色的教堂!”

看三個石匠,他們的目標不一樣,他們的道路和成果也就迥然不同了。

所以,雖說是一年級語文,小學語文,但目標同樣很重要。


一年級小學生的語文規劃


規劃2:先求真,再求學。

柏拉圖的《理想國》裡也講到了教育,他說教育是在提升人的精神世界。

人有兩個世界:一個是物質世界,五臟六腑四肢等等;一個是精神世界,提升人的靈魂、精神。

他用他的老師蘇格拉底的譬喻說:教育就是把人從洞穴裡面拉出來,提升他的靈魂,達到真實之境。

今天正好和鏜一同聽了一部電影《楚門的世界》,一生都生活在真人秀裡的楚門想要衝破攝影棚的枷鎖去到真實的世界,哪怕狂風暴雨也不停止。他在影片尾端大喊的那一句“誰也不能阻止我,除非死亡”讓鏜鏜很震撼。

我問他,為什麼楚門一定要衝出去,他說要他想要自由。

這才是真實,不論以前的生活多麼“美好”,但那不是真實的世界,當他知道真相以後便不顧一切想要求真。

陶行知也說過,教育,就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所以教育,從來就是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語文也同樣如是。


一年級小學生的語文規劃


規劃3:讀書也是為了明理。

高中語文課本里有一篇《文天祥傳》,狀元出身做了宰相,兵敗後被關押,但富貴不淫,威武不屈,最後慷慨獻身。

文章最後一句是:“朝南再拜,遂死,年四十七”,短短几個字,將他的愛國主義精神、民族氣節展現的淋漓盡致。

他的夫人在他的屍身上找到了一張紙條,上面寫著: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書聖賢,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讀書就是明理,明做人之理,明報效國家之理。

老師是明理的人,家長也應該是,將這些中國一代一代的志士仁人的民族精神告訴小朋友,這比多認識了多少字更為重要。


一年級小學生的語文規劃


規劃4:學習的方法,適合自己的才是好方法。

至於怎麼學,其實學習方法從來沒有優劣之分,只要適合自己的小孩的,能夠長知識、長能力、提高成績,就是好方法。

打個比方,古代兵器是刀好還是槍好?關羽使刀,過五關斬六將,沒有對手!岳飛

使槍,橫挑金兵,所向披靡。你說刀法和槍法哪個更高級,哪個更妙呢?其實不然,關鍵不在兵器,而在於誰使。

同樣的,學習方法也各有特點,雖然才一年級,但同其他家長溝通,發現有些小朋友每天回家作業,是先將老師講的內容複習一遍,然後再做當天的作業;也有的小朋友先做作業,發現問題的時候再翻書複習。所以沒有定論說哪一種方法更好,適合自己的,學習起來遊刃有餘的才是好的。

就拿現在停課在家,數學老師要求每個小朋友買一本練習冊自己在家一課課做一樣,我們學的超前一些了,也就沒買一課一練的《黃岡小狀元》或是《教材全練》,而是買了一本試卷,直接做單元測試了。

所以所謂方法,都是根據自己來的。


一年級小學生的語文規劃


規劃5:哪有什麼天才,好好下功夫,才是語文的學習王道。

小學一開學,語文老師在第一次家長會上說:“不要把成績的提高寄託在學習方法上,而是良好的學習習慣上。”

學習習慣是什麼呢?

認真學語文,和不認真學語文,小學六年的學習效果一定是不一樣的。到了初三、高三,想進好重點高中、好大學,語文成了弱科,再想要提升學習方法,應該是沒有便捷的途徑了。

就像郭靖在桃花島上背九陰真經,背了一個多月,每天唸了百八十遍,才能倒背如流,這期間只有刻苦勁。才有了後來用九陰真經裡的療傷秘訣替洪七公和自己療傷,撿回了命這些事。

所以語文的學習,還是得建立在刻苦勤奮的基礎上。就像魯迅說的:哪有什麼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了工作上!


一年級小學生的語文規劃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但定日有所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