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里季子廟:江蘇吳文化“尋根問祖”的源頭!

九里季子廟:江蘇吳文化“尋根問祖”的源頭!


▲ 季子聖像,延陵有寶劍,價重千黃金。/ 丹陽九里季子廟


▲ 季子聖像,延陵有寶劍,價重千黃金。/ 丹陽九里季子廟

季札,被後人尊稱為“延陵季子”,是吳太伯的第十九世孫。

他是一個吳人,因做過幾件比較特殊的事情,記錄進了歷史。

是他在“禮樂崩壞”的春秋時代,作為一個被視為“南方蠻夷”族人,卻認真研究“周禮”,通過“觀樂”等方式得到了主流文化的認同。

是他有賢名,三次辭讓吳國王位,讓人們對他的道德情操大加褒揚。

是他在擔任出使徐國的外交工作時,有一則“季札掛劍”的故事傳頌至今。

季札的這些行為,非常符合儒家宣揚的“克己復禮”思想,因此得到了孔子的尊敬。

孔子在懷念季札時,親自寫了碑文:“嗚呼,有吳延陵君子之墓”。這十個篆字被後人刻為“十字碑”,放入鎮江丹陽延陵(季札的封地)的季子廟中。

經歷過千百年的風雲變幻, 季札不斷受到後人的膜拜。比如唐朝大詩人李白,在一首《陳情贈友人》的詩中,就引用了“季札掛劍”的典故:

延陵有寶劍,價重千黃金。

觀風歷上國,暗許故人深。

歸來掛墳松,萬古知其心。

懦夫感達節,壯士激青衿。

……

▲ 十字碑。/ 丹陽九里季子廟

如今,丹陽九里的季子廟,是研究吳文化“尋根問祖”的源頭之地,也是鎮江吳文化之旅不可不去的地方。

作為鎮江人,應對吳文化特別是季子文化進行挖掘,並融匯到現在的文化旅遊之中,讓它成為一張鎮江特有的名片。

季札剛好出生在吳國崛起,走向春秋大國之路的時候。

春秋中後期,吳國終於登上逐鹿中原舞臺——這個一直被稱為南方蠻夷的國家,經過多年的發展與積蓄,充分吸收了中原諸國發達的軍事技術。最終,形成了獨具特色,戰力超群的威武之師。

吳國的崛起,不得不提到一位大王,“壽夢”。在壽夢稱王之前,史書上很少有關於吳國的記載。而從吳王壽夢開始,吳國和北方一個大國有了密切的外交。

這個北方大國就是“晉國”。

晉國派遣了一位傳奇人物申公巫臣來到了吳國,給這個中原諸侯眼中的蠻夷之地帶來了先進的軍事技術,從此之後,吳國憑藉著自己的軍事實力在春秋亂世博得了一席之地。

晉國是當時唯一可以和楚國抗衡的國家,兩個大國爭霸中原,不斷拉外援,而吳國因一直對外宣稱自己是泰伯、仲雍後代,和晉國同出一脈,被晉國選中,培養成為東線可以持續與霸主楚國相對抗的國家。

申公巫臣從晉國帶來三十輛戰車,這是春秋時期軍陣組成的一個完整的基礎單位。憑藉這三十輛戰車,吳國學到了當時最先進的軍事組織結構。

在晉國的幫助下,吳國又改進了青銅冶煉技術,從此以發達的鑄造兵器水平而聞名於世。

吳地處長江三角洲,河網縱橫,水系發達,影響了戰車的機動性和衝擊力,故此,吳國和周邊交戰短兵相接的機率大大增加,青銅劍作為近身武器,受到了特別關注,得到了長足的進步。

著名的扁諸之劍,就是吳王為自己的戰士們專門打造的武器。這種劍長40到50釐米,現在常被稱為楚式劍,其實都是仿照吳越劍的造型製造的。從形制上看,這種短劍以擊刺為主要攻擊方式。

吳王壽夢有四個出色的兒子:諸樊、餘祭、餘眛、季札。

諸樊、餘祭、餘眛長期都和吳國的軍隊建設密切相關,在開疆擴土上都留下一筆。季札很特殊,他的使命是從文化建設上,讓吳國被中原的主流國家接受。

要完成這樣的使命,就必須要和這些諸侯國有共同語言,季札很刻苦的培訓了周禮,並具備了非常深厚的造詣。

周禮是古代華夏禮樂文化的最高學問,當時掌握這門學問最權威的國家是魯國。

魯國的史官左丘明寫過一篇記敘文,紀錄了季札出使魯國結盟,因為魯國對周王室的樂舞保存得最好,季札請求演示、觀賞周王室的音樂歌舞。魯國同意了,季札在觀樂中的表現,受到了魯國的肯定。

在演奏的過程中,無論是《周南》、《召南》、《邶》、《墉》、《衛》,還是《鄭》、《齊》、《秦》、《魏》、《唐》等樂曲,季札一邊聽,一邊點評其中精妙,在魯國人面前顯示了他對禮樂的精到理解。

通過魯國的宣傳,“季札觀樂”也讓中原各國刷新了對吳國的認識,不少國家也承認了吳國是周禮之後,季札完成了結盟的政治任務。

壽夢對這四個兒子非常滿意,臨終之前交待他們,一定要團結,王位的傳承次序為兄終弟及。

▲ 丹陽九里季子廟

“季札掛劍”的故事,寫在《史記 吳太伯世家》裡。

公元前544年,周景王元年。吳國公子季札出使魯、鄭、衛、晉等中原諸國,路過徐國。

作為國家之間的禮儀,季札拜見了徐國國君。徐君看到季札佩戴的一口寶劍,吳國的劍是非常有名的,徐君非常羨慕,嘴裡讚歎不已,又不好意思開口索取。

而季札這次出使,要經過不少國家,他佩戴的扁諸之劍,除了防身作用,還是禮儀象徵,所以他沒有接徐君的話茬,但心裡還是有數的。

季札前往晉國等一系列去結盟,為什麼要和中原諸國家結盟?目的就是對付楚國。

晉是和楚國長期對抗的中原霸主,又是吳國的扶持之國,結盟增加了軍事上的保障。而徐國是楚國的附庸國,而且在吳國的北面,一旦吳楚戰端一開,如果楚國從西面發起攻擊,徐國從北方策應,吳國就會陷入危險。

季札從中原完成和各國的結盟任務後,發現了一件事情:從戰略的角度看,吳國不僅要和晉國等國家結盟外,還應該穩住徐國,才能夠讓吳國沒有後顧之憂。

於是他又去拜見徐君。

沒想到徐君已經去世了。

季札於是解下佩戴的寶劍,掛在徐君墓前的樹上,非常傷感的離開了。

隨從們問他:“徐君已死,這把劍您還為什麼要留下呢?”

季札答道:“不是這樣啊。我雖然口頭上沒有答應徐君,但心裡已經承諾了,不應該因為徐君已死就違背自己曾經在心底裡許下的諾言啊!”

這樣的回答,聽著就讓徐人心中一陣暖流,這就是“吳鐵”啊!

“季札掛劍”這件事,如何不讓人心生敬仰呢?所以徐國人也一定是感動不已的。

後來,吳國和楚國爆發了戰爭。徐國感念季札的摯誠,沒有成為楚國的策應,甚至對於吳國還多有襄助。

楚國非常惱火,最後的結果就是找了一個機會“執徐君”(把徐君當做罪犯一樣抓了起來)。

▲ 吳戈。鎮江博物館。

“季札掛劍”的故事,對我們有著現實意義,很多人質疑為什麼要對海外的疫情國家支援力度這麼大,其實“青山一道同風雨,明月何曾是兩鄉。”,你對朋友誠心了,朋友自然也會在你艱難的時候為你很鐵,赴湯蹈火。

讀史書裡季札的記載,我們會發現,季札是一個很睿智的人,他勸晏子、子產、叔向時說的話,都讓人體會到深刻的智慧。

壽夢的四個兒子兄弟誓約,王位不以父子相傳。諸樊領兵伐楚,戰死沙場。繼任的餘祭一面把“季札封於延凌,號曰延凌季子”,一面效法長兄,於公元前527年“好勇輕身而亡”。

餘祭去世,繼任的餘眜不久也身患重病去世,餘昧臨終前,不忘父王遺命,授位給季札,但季札不接受王位,回到了延陵。

吳人於是立餘眜之子僚為王,季札認可,重回朝中輔政。

季札很明白自己的歷史定位——從國家發展角度,吳國更需要一位勇武善戰的王。德,一定要配位。

季札的睿智,讓後人更加崇拜。

到了南宋,寧宗皇帝感季札美德,認為季札應加封公候之位,因此下旨封爵,季札為昭德候,立廟祭祀。從此季子廟香火旺盛,世人多來禳災、祈福、問卜、燒香、叩拜、懷念。文化像一種基因,會深深的印刻在人們的腦海中,它是不會輕易的退出人們的生活中。

季子廟前的沸井,千載沸騰不休,頗為壯觀。

夜晚萬籟俱寂,沸泉騰奏之聲,猶如一曲古風,彷彿在訴說著春秋吳國的往事。

季札,被後人尊稱為“延陵季子”,是吳太伯的第十九世孫。


他是一個吳人,因做過幾件比較特殊的事情,記錄進了歷史。


是他在“禮樂崩壞”的春秋時代,作為一個被視為“南方蠻夷”族人,卻認真研究“周禮”,通過“觀樂”等方式得到了主流文化的認同。


是他有賢名,三次辭讓吳國王位,讓人們對他的道德情操大加褒揚。


是他在擔任出使徐國的外交工作時,有一則“季札掛劍”的故事傳頌至今。


季札的這些行為,非常符合儒家宣揚的“克己復禮”思想,因此得到了孔子的尊敬。


孔子在懷念季札時,親自寫了碑文:“嗚呼,有吳延陵君子之墓”。這十個篆字被後人刻為“十字碑”,放入鎮江丹陽延陵(季札的封地)的季子廟中。


經歷過千百年的風雲變幻, 季札不斷受到後人的膜拜。比如唐朝大詩人李白,在一首《陳情贈友人》的詩中,就引用了“季札掛劍”的典故:

延陵有寶劍,價重千黃金。

觀風歷上國,暗許故人深。

歸來掛墳松,萬古知其心。

懦夫感達節,壯士激青衿。

……


九里季子廟:江蘇吳文化“尋根問祖”的源頭!


▲ 十字碑。/ 丹陽九里季子廟


如今,丹陽九里的季子廟,是研究吳文化“尋根問祖”的源頭之地,也是鎮江吳文化之旅不可不去的地方。


作為鎮江人,應對吳文化特別是季子文化進行挖掘,並融匯到現在的文化旅遊之中,讓它成為一張鎮江特有的名片。

九里季子廟:江蘇吳文化“尋根問祖”的源頭!


九里季子廟:江蘇吳文化“尋根問祖”的源頭!


九里季子廟:江蘇吳文化“尋根問祖”的源頭!


九里季子廟:江蘇吳文化“尋根問祖”的源頭!


春秋吳國的崛起


季札剛好出生在吳國崛起,走向春秋大國之路的時候。


春秋中後期,吳國終於登上逐鹿中原舞臺——這個一直被稱為南方蠻夷的國家,經過多年的發展與積蓄,充分吸收了中原諸國發達的軍事技術。最終,形成了獨具特色,戰力超群的威武之師。


吳國的崛起,不得不提到一位大王,“壽夢”。在壽夢稱王之前,史書上很少有關於吳國的記載。而從吳王壽夢開始,吳國和北方一個大國有了密切的外交。


這個北方大國就是“晉國”。


晉國派遣了一位傳奇人物申公巫臣來到了吳國,給這個中原諸侯眼中的蠻夷之地帶來了先進的軍事技術,從此之後,吳國憑藉著自己的軍事實力在春秋亂世博得了一席之地。


晉國是當時唯一可以和楚國抗衡的國家,兩個大國爭霸中原,不斷拉外援,而吳國因一直對外宣稱自己是泰伯、仲雍後代,和晉國同出一脈,被晉國選中,培養成為東線可以持續與霸主楚國相對抗的國家。


申公巫臣從晉國帶來三十輛戰車,這是春秋時期軍陣組成的一個完整的基礎單位。憑藉這三十輛戰車,吳國學到了當時最先進的軍事組織結構。


在晉國的幫助下,吳國又改進了青銅冶煉技術,從此以發達的鑄造兵器水平而聞名於世。


吳地處長江三角洲,河網縱橫,水系發達,影響了戰車的機動性和衝擊力,故此,吳國和周邊交戰短兵相接的機率大大增加,青銅劍作為近身武器,受到了特別關注,得到了長足的進步。


著名的扁諸之劍,就是吳王為自己的戰士們專門打造的武器。這種劍長40到50釐米,現在常被稱為楚式劍,其實都是仿照吳越劍的造型製造的。從形制上看,這種短劍以擊刺為主要攻擊方式。


九里季子廟:江蘇吳文化“尋根問祖”的源頭!


吳王壽夢有四個出色的兒子:諸樊、餘祭、餘眛、季札。


諸樊、餘祭、餘眛長期都和吳國的軍隊建設密切相關,在開疆擴土上都留下一筆。季札很特殊,他的使命是從文化建設上,讓吳國被中原的主流國家接受。


要完成這樣的使命,就必須要和這些諸侯國有共同語言,季札很刻苦的培訓了周禮,並具備了非常深厚的造詣。


周禮是古代華夏禮樂文化的最高學問,當時掌握這門學問最權威的國家是魯國。


魯國的史官左丘明寫過一篇記敘文,紀錄了季札出使魯國結盟,因為魯國對周王室的樂舞保存得最好,季札請求演示、觀賞周王室的音樂歌舞。魯國同意了,季札在觀樂中的表現,受到了魯國的肯定。


在演奏的過程中,無論是《周南》、《召南》、《邶》、《墉》、《衛》,還是《鄭》、《齊》、《秦》、《魏》、《唐》等樂曲,季札一邊聽,一邊點評其中精妙,在魯國人面前顯示了他對禮樂的精到理解。


通過魯國的宣傳,“季札觀樂”也讓中原各國刷新了對吳國的認識,不少國家也承認了吳國是周禮之後,季札完成了結盟的政治任務。


壽夢對這四個兒子非常滿意,臨終之前交待他們,一定要團結,王位的傳承次序為兄終弟及。


九里季子廟:江蘇吳文化“尋根問祖”的源頭!


▲ 丹陽九里季子廟


九里季子廟:江蘇吳文化“尋根問祖”的源頭!


季札掛劍


“季札掛劍”的故事,寫在《史記 吳太伯世家》裡。


公元前544年,周景王元年。吳國公子季札出使魯、鄭、衛、晉等中原諸國,路過徐國。


作為國家之間的禮儀,季札拜見了徐國國君。徐君看到季札佩戴的一口寶劍,吳國的劍是非常有名的,徐君非常羨慕,嘴裡讚歎不已,又不好意思開口索取。


而季札這次出使,要經過不少國家,他佩戴的扁諸之劍,除了防身作用,還是禮儀象徵,所以他沒有接徐君的話茬,但心裡還是有數的。


季札前往晉國等一系列去結盟,為什麼要和中原諸國家結盟?目的就是對付楚國。


晉是和楚國長期對抗的中原霸主,又是吳國的扶持之國,結盟增加了軍事上的保障。而徐國是楚國的附庸國,而且在吳國的北面,一旦吳楚戰端一開,如果楚國從西面發起攻擊,徐國從北方策應,吳國就會陷入危險。


季札從中原完成和各國的結盟任務後,發現了一件事情:從戰略的角度看,吳國不僅要和晉國等國家結盟外,還應該穩住徐國,才能夠讓吳國沒有後顧之憂。


於是他又去拜見徐君。


沒想到徐君已經去世了。


季札於是解下佩戴的寶劍,掛在徐君墓前的樹上,非常傷感的離開了。


隨從們問他:“徐君已死,這把劍您還為什麼要留下呢?”


季札答道:“不是這樣啊。我雖然口頭上沒有答應徐君,但心裡已經承諾了,不應該因為徐君已死就違背自己曾經在心底裡許下的諾言啊!”


這樣的回答,聽著就讓徐人心中一陣暖流,這就是“吳鐵”啊!


“季札掛劍”這件事,如何不讓人心生敬仰呢?所以徐國人也一定是感動不已的。


後來,吳國和楚國爆發了戰爭。徐國感念季札的摯誠,沒有成為楚國的策應,甚至對於吳國還多有襄助。


楚國非常惱火,最後的結果就是找了一個機會“執徐君”(把徐君當做罪犯一樣抓了起來)。


九里季子廟:江蘇吳文化“尋根問祖”的源頭!


▲ 吳戈。鎮江博物館。


“季札掛劍”的故事,對我們有著現實意義,很多人質疑為什麼要對海外的疫情國家支援力度這麼大,其實“青山一道同風雨,明月何曾是兩鄉。”,你對朋友誠心了,朋友自然也會在你艱難的時候為你很鐵,赴湯蹈火。


讀史書裡季札的記載,我們會發現,季札是一個很睿智的人,他勸晏子、子產、叔向時說的話,都讓人體會到深刻的智慧。


壽夢的四個兒子兄弟誓約,王位不以父子相傳。諸樊領兵伐楚,戰死沙場。繼任的餘祭一面把“季札封於延凌,號曰延凌季子”,一面效法長兄,於公元前527年“好勇輕身而亡”。


餘祭去世,繼任的餘眜不久也身患重病去世,餘昧臨終前,不忘父王遺命,授位給季札,但季札不接受王位,回到了延陵。


吳人於是立餘眜之子僚為王,季札認可,重回朝中輔政。


季札很明白自己的歷史定位——從國家發展角度,吳國更需要一位勇武善戰的王。德,一定要配位。


九里季子廟:江蘇吳文化“尋根問祖”的源頭!


季札的睿智,讓後人更加崇拜。


到了南宋,寧宗皇帝感季札美德,認為季札應加封公候之位,因此下旨封爵,季札為昭德候,立廟祭祀。從此季子廟香火旺盛,世人多來禳災、祈福、問卜、燒香、叩拜、懷念。文化像一種基因,會深深的印刻在人們的腦海中,它是不會輕易的退出人們的生活中。


九里季子廟:江蘇吳文化“尋根問祖”的源頭!


季子廟前的沸井,千載沸騰不休,頗為壯觀。


夜晚萬籟俱寂,沸泉騰奏之聲,猶如一曲古風,彷彿在訴說著春秋吳國的往事。

作者: 小李探花愛讀書 鎮江風情 編輯:丹陽市古代契約文書收藏館 孫國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