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沒有你想象的那麼愛孩子,你只是害怕他將來長大成為你

樓下鄰居的兒子今年中考,在家陪娃上網課的爸爸脾氣很爆,樓下經常傳來他砸門罵孩子的聲音,以及孩子摔門的聲音,有時候伴隨兩個人的激烈爭吵聲,還夾雜著他打孩子的細碎聲,有一次我愛人在家還下樓敲了門出手干涉了一次。

那之後收斂了些,但沒過幾天聲音又大回去了。我跟他家女主人加了微信聊了下,表示爸爸這樣對孩子的影響很大很負面,那位媽媽表示也是愛莫能助。她說如果她敢在她老公罵孩子的時候插話,那麼倒黴的就是她,而且情況會更糟糕,場面會更混亂。

你沒有你想象的那麼愛孩子,你只是害怕他將來長大成為你

言談中這位媽媽表達了對丈夫的恨意,說他不會做爸爸,對孩子不是打就是罵。說自己也是眼瞎,嫁了這麼一個活畜生,對自己動起手來更是不顧孩子在不在旁邊,來連八輩祖宗都翻出來罵一遍。如果她不插話,他還會早一點結束自己對孩子的暴行……

前兩天在電梯裡我遇上了這家男主人,他看起來心情不錯,主動開口跟我說話。原來是因為疫情,今年孩子中考體育免考了,直接給過。而且昨天給孩子做真題模擬,考的不錯。他忍不住說完好消息後,還側面跟我表達了歉意,說前段時間自己罵孩子是太著急!

你沒有你想象的那麼愛孩子,你只是害怕他將來長大成為你

言談之間,他表達的都是擔心與害怕。擔心孩子考不上高中,害怕孩子將來會像他一樣中年危機。他也說,如果當年自己的媽媽能像他一樣逼自己一把,現在他也不至於沒有固定收入。據我所知,去年他開著一家奶茶店,在疫情當中關掉了。

按照《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一書來解釋,像我這位鄰居爸爸就是典型的被動型父母。相比因為愛而教育孩子的主動型父母,被動型父母教育孩子不是出於愛,而是出於害怕。作者戴維寫道:父母因為害怕而教育子女,結果往往會事與願違。

你沒有你想象的那麼愛孩子,你只是害怕他將來長大成為你

一、被動型家長:孩子從家長身上學不到多少好東西,家長也無法起到示範作用

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誰都有衝動的時候,有時候壓不住火就會衝孩子發脾氣。被動型家長與主動型家長的區別就是,前者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脾氣一發便不可收拾,直到把身邊人弄得遍體鱗傷。而主動型家長會力爭克服衝動,趨於理性處理問題。

被動型家長為什麼會如此感情用事呢?原因就是他們小時候被這樣對待過。當他們長大成人做了父母后,沒有經過後天學習,不懂得科學育兒,只是沿襲自己父母的那一套老方法可以說,在他們內心還有一個未曾被治癒的小孩,那個帶傷的小孩就是他們自己。

你沒有你想象的那麼愛孩子,你只是害怕他將來長大成為你

每當自己的小孩觸碰到自己內心深處的恐懼跟擔心時,他們的第一反應就是採取他們父母當年的行動:責罵,不聽就對孩子動手。想要改變孩子,需要先改變自己。戴維提出:成為好父母的前提是做一名學生,虛心學習,爭取做個成熟的大人。

作者戴維在《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一書中給出了一個方法:首先挑選出3個人,這3人需要是生活中比較瞭解你的,不能是那種泛泛之交的,而是和我們共同成長、分享生活經歷的人。要求這3個人不僅見證過我們陽光的一面,也看到過我們的暗面。

你沒有你想象的那麼愛孩子,你只是害怕他將來長大成為你

然後,分別問他們以下四個問題:

  1. 你覺得我這個父親/母親當得怎麼樣?
  2. 你覺得我在養育孩子方面有什麼優點嗎?還有什麼欠缺的?
  3. 跟我在一起的時候,你覺得我有哪些方面令人滿意呢?
  4. 你覺得我這個人哪些方面比較難以相處?

每個人都需要反饋和評價,儘管我們還是不能通過反饋和評價真正體會其他人對我們的感覺,但至少我們可以知道一些自身的問題。只有發現問題才能尋求解決之道。

你沒有你想象的那麼愛孩子,你只是害怕他將來長大成為你

比如,我樓下那位爸爸,如果他可以放低姿態聽一聽妻兒的心聲,那麼他會得到相應的這樣四個答案:1、你這個父親當的不怎麼樣;2、教育孩子的優點之處是有責任心,但欠缺耐心;3、保證孩子的衣食住行令人滿意;4、不近人情令人髮指,難以接觸。

總結一下就是,這位被動型爸爸跟家人嚴重缺少情感紐帶,說白了就是費力不討好,還會招人恨,很可能成為孤家寡人,孤獨終老。

你沒有你想象的那麼愛孩子,你只是害怕他將來長大成為你

二、被動型家長如何向主動型轉變?

先想想自己為什麼要生養孩子?答案肯定不會是擔心他長大沒飯吃,或者害怕他像自己一樣不成才吧?孩子呱呱墜地,我想每個家長對自己的小孩都有無限期許,對孩子的將來充滿希望。那為什麼隨著孩子的成長家長卻變得焦慮不安了呢?

根本原因就在於:不知從何時起,家長切換了看待孩子的角度。當孩子還小不懂事的時候,父母能做到從愛的角度出發;當孩子上學後,父母就開始拿孩子的學習成績跟別的孩子比較……比較來比較去,於是,就開始擔心、害怕。聯想自己,生怕孩子步自己後塵。

你沒有你想象的那麼愛孩子,你只是害怕他將來長大成為你

所以,首先,被動型父母需要鬆口氣。對自己、對孩子都要寬容些,不要使用條件從句跟孩子說話。比如說“如果你不能考上高中,進入大學,你這輩子就完啦!”之類的話。負面情緒會傳染,父母情緒不穩定會給孩子造成特別大的壓力。

其次,對孩子的需求一如既往地保持高度敏感。孩子3歲前,甚至6歲前,父母相對容易做到這一點。但當孩子上學後,就很容易拿成績一概而論。而對孩子的其他需求,別說保持高度敏感了,即使孩子提出來都會被拒絕:“你都多大啦?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你沒有你想象的那麼愛孩子,你只是害怕他將來長大成為你

孩子不管多大,他都需要父母的引導。在學習和生活中,他都會遇見新問題。主動型父母都會積極參與孩子的成長,對孩子的身心健康瞭如指掌。孩子需要什麼東西,孩子想什麼,他們都知道。如此,引導孩子才能做到精準有效。

最後一點,主動型家長會做事前準備,而不是事後諸葛。對於孩子的教育,他們更有心,而且更願意用心。他們不會像被動型家長那樣說:“沒辦法啊!要努力工作沒時間,為了生活我們也沒得選擇。”其實,並不在於有沒有時間,唯一就是需要你做出“從愛孩子的角度出發”這個選擇,那麼一切都會向好!

你沒有你想象的那麼愛孩子,你只是害怕他將來長大成為你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這本書中一共涵蓋了三位作者寫給天下父母的10堂心靈成長課。以上分享的主要觀點來自於第一堂課: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作者告訴我們:之所以成為父母,不是要我們去書寫孩子的人生,而是為了淨化我們的心靈。改變孩子,先改變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