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之經方, 方方皆祕方

導讀:試觀現今醫書汗牛充棟,方劑多不勝數,而我們中醫學子卻還在苦苦追求秘方、驗方,當千辛萬苦求得一方拿來用時,卻收效甚微,有時還要怪獻方者授予假方,豈不知《傷寒論》之經方,方方皆秘方。

經方的特色是什麼?


經方的特色是----方證對應 ,即在臨床上力圖尋求特定的脈證組合並與特定的方藥相對,強調方與證的嚴格對應,這是經方有別於其他流派的最特殊本質。


傳統的中醫有著眾多的流派,而經方只是其中擁有自己獨特理論體系的一個法門。就現行的《傷寒論》來看,全書是以六病為綱以方證為目,是一個綱目完備的體系。


《傷寒論》不是普通的方書,方藥之中蘊含獨特的理法。如見發熱惡寒、頭痛、無汗、脈浮緊等症常用麻黃湯;而發熱頭痛、汗出、惡風、脈浮緩則常用桂枝湯。


仲景並未明言其中的道理,而是通過類方反覆演示這種方證藥證之間的動態對應關係。不論什麼病只要出現相應的方證即可選用相應的方藥治療而獲效,正是病無常法,而證有定方。仲景在確定方與證的對應關係時必然有其所依據的理法,和嚴密的邏輯思維 ,所有這些均被寓於方證之中。


在大論中所展示的只是看似簡單的方證對應關係,這種方證辨證在臨床省略(簡化)了邏輯思維過程,徑入直覺思維。學經方不能忽視其中所蘊含的理法,經方雖“罕言病理”但並非沒有病理。曹穎甫曾言:“不明病理者不可與論傷寒”。


其實經方不單指《傷寒雜病論》所載之方,更因其具有仲景所確定的獨特的臨床應用準則,離開了仲景所確定的規範用方已不能稱為嚴格意義上的經方。所以臨床應用經方必須遵循經方特定的臨證思維方式。


仲景何以被稱為醫聖?


中國文化常用神聖工巧來區分不同的層次境界,在不同領域都有聖人的稱謂。何以在醫學領域唯有仲景被


稱為醫聖?


答案就在孫思邈的一段話:“至於仲景特有神功,尋思旨趣,莫測其致”。博大精深的孫思邈坦言自己沒有讀懂仲景大論,但他已經感受到了經方的神奇。


仲景的傑出貢獻並不僅僅在於保存記錄了幾百首古方,更在於他在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完善了一個具有完整獨特臨證思維模式的診療體系。


誠如徐靈胎言:“醫者之學問,全在明傷寒之理,則萬病皆通”。此書歷千餘年而不衰,具有永恆的生命力,仲景被稱為醫聖絕不是偶然的。


經方的科學性在哪?


為什麼一本三萬多字的《傷寒論》其載方僅113首,用藥只96味。能被無數醫家反覆研讀註釋而難以窮盡。文字雖少但它所蘊含的信息量及臨床價值卻是巨大的。它的魅力令人百讀不厭,進而讓人“愈讀愈有味,愈用愈神奇”(陳修園語)。


經方之所以為經方,並不在於所用的藥物有多麼獨特,而在於對疾病的認識、藥物的組合、 臨證思維及編排體例等具有獨特性。


仲景對疾病的認識獨特


不同的醫學流派對疾病的認識及對症狀的觀察取捨不盡相同,仲景對疾病的認識層面觀察角度及側重點與《黃帝內經》明顯不同。


在《傷寒論》中不難看出仲景的著眼點在於方證的組合與對應,而不在於具體的病名。經方的症狀組合非常嚴密,脈症變化與方藥之間有著很強的對應關係,且達到了很高的量化水準。其脈之浮沉,或強弱,口渴與否,汗之有無,往往一症稍變,則治法迥異。


仲景方藥組合非常嚴謹,其方不僅藥味組合有嚴謹的法度,其劑量更是絲毫不爽,即便是很常用的藥物,亦不可隨便增減。如桂枝湯、桂枝加桂湯、桂枝加芍藥湯在經方中是三個不同的方,各有其不同方證。


再如干姜附子湯與四逆湯僅相差一味甘草,而方證則大不相同。仲景的方藥組合及臨床功效具有很強的特異性,很多方劑的組成與功效並不能用時方理論來很好地解釋。


經方所用的藥物大多為很平常之品,需要重視的是仲景對藥物功效的認識有其獨特性,不僅與時方有很大區別,與《神農本草經》亦不完全一致。


仲景的臨證思維獨特


與仲景同時代的名醫華佗所著《華佗神醫秘傳》,及後世絕大部分臨床方書,基本上以《黃帝內經》的理論為基礎,即以陰陽五行藏象學說為核心,在辨證過程中強調病機與推理,以法統方選藥,對方藥的選擇有很大的隨意性。


而經方強調的是方證對應,以證定方,強調特定的脈證組合,對應性很強。經方中極少有病機術語,很少有氣虛、脾虛等說辭。


在《傷寒論》中通篇無五行藏象概念,在《金匱要略》第一篇雖有這些概念,但與全書內容不相銜接,有待存疑(經方家胡希恕即持此觀點)。


仲景是在“勤求古訓”的基礎上,通過“精簡眾方”,豐富完善了一種全新而獨特的臨證思維模式。如《名醫類案》載:陶節庵治一咯血病人,前醫用犀角地黃湯服之反劇,陶切其脈浮緊,用麻黃湯一服汗出而愈,及舒馳遠治一難產脈浮緊無汗用麻黃湯應聲而愈。


在《傷寒論》中仲景運用了高深的邏輯原理與排列組合原理。馬堪溫教授認為:“《傷寒論》體系,雖然說不上天衣無縫,卻是中醫學甚至是中國古代科學中最值得重視的應用邏輯體系”。


仲景將某些脈證組合稱之為特定的證,並與特定的方藥相對應,形成了近似幾何學上的公理定理,由此進行推導演化形成一相對完備而複雜的體系。由於運用這些原理,大大提高了文字的表達效率。


具體的疾病是個性的,特異性的,而一般的症狀則大多是共性的,非特異性的。仲景超然於個性之上,著眼於共性的症狀,如發熱、惡寒、體痛、口渴、心悸、小便不利等,這些症狀大多缺乏特異性,但幾個相應症狀的組合往往便成為具有特定內涵的證並有特定的方藥與之相對應,如發熱而嘔者小柴胡湯主之、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梔子厚朴湯主之等。


經方的價值在哪兒?


經方的價值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即科學價值 、臨床價值、示範價值。


經方的科學價值已於前述,其臨床價值毋庸置疑,古今經方家的臨床實踐早已證明了經方的非凡功效,常常用效如桴鼓來形容。經方的療效不因時代的變遷,地域的差異,膚色的不同而有差別。所有這一切足以批駁古方不能治今病之說。


如何看待經方的示範價值?陳修園曾言:“儒者不能捨聖賢之書而求道,醫者豈能外仲景之書以治療”,日本醫家喜多村則更直接明瞭地說:“沒有《傷寒論》的醫學是不能稱為其醫學的”。


就連時方大家朱丹溪亦言:“仲景諸方,實萬世醫門之規矩準繩也,後世欲方圓平直者,必於是而取則焉”。


仲景雖然勤求古訓博採眾方,但經方顯然不是什麼中醫大全,並未囊括同時代的所有經驗方藥。仲景更是坦言:“未能盡愈諸病”,但此書卻可令人“見病知源”,這正是仲景苦心孤詣之處。但凡有志於醫道者,若不能做到“見病知源”難免墜入“多聞博識”之流。


經方的功用不在於一病一方,而在於對臨床各科普遍的指導作用。陳修園認為:“是書雖論傷寒,而百病皆在其中”。 可以認為經方不是中醫的唯一,確是中醫的最高境界,是中醫最佳的臨床指南。

經方難學嗎?


太多的中醫同仁認為經方難學,這種觀念似已根深蒂固 ,其中的原因確有多種。


從表象上看是因 “文辭簡古奧雅”,但根本的原因在於思維觀念。因絕大多數人學中醫都是從時方開始,而經方與時方的思維理念全然不同,久習時方便會形成思維定勢,這將嚴重地妨礙對經方的理解認識,相反一些沒有學過時方的西醫甚至非醫學專業人士,學經方反而更容易(當然前提是教經方的老師必須按經方的理念來教,若按時方的理念教仍將不得要領)。


1、文源:大象中醫 編校/王超坤。

2、本平臺旨在傳播中醫文化知識,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信息。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協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