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需要老生常談,人生或可圓滿

文:隱夢尤


健康需要老生常談,人生或可圓滿|《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學分》


大概在2013年,聽說李開復患癌症的時候,我是有點唏噓的。我不是他的迷妹,也不執迷於互聯網科技創業圈的故事,但是李開復作為精神導師,以及他創辦的創新工場勢頭正勁,在早前我都已耳聞很久了。


一個有理想、有情懷、有野心、有聲望的企業家,正值人生最鼎盛階段,突然罹患癌症,聽到這個消息,怎能不唏噓。當時我在想:好可惜,但不足為奇,病魔找上你,一定是有原因的,不管你是誰。

諸多原因,李開復在他的抗癌回憶錄《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學分》裡做了自我分析。這是一本淋巴癌患者的心路歷程,也是一部在死亡線上掙扎之後的人生思考。這本書有雞湯的部分,因此有人說不值得讀,但我想說,那是因為你在思想上沒有抓住主要矛盾。

健康需要老生常談,人生或可圓滿|《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學分》


很多人在面對生活大的變故時,都會問,為什麼是我?有不甘,有難以置信,有恐懼憤怒。極少有人會在那一刻悟到——這是我日積月累不注意健康造成的。更不要說防患未然、平時保養的事了。開復老師還算是幸運的,17個月的治療讓他重回正常的工作生活,但不是人人都可以忍受住心理和生理的煎熬,再加上昂貴的治療費用。

從書中開復老師噩夢般的經歷裡,汲取警示和敬畏,我總結了三點關於健康的思考。

別把健康當事業成就的祭品


據我觀察,大多數事業心強的人,身體狀況都不樂觀。他們執著於夜間加班的“高效率”,得意於緊鑼密鼓處理事項的能力,他們大多沉浸於證明自己的征途中,大多都有一顆爭強好勝的心。

飲食不規律,作息顛倒,持續高強度工作,應酬場上冷熱酸甜辣胡吃海喝……這大概是每一位職場精英身上共同的縮影。我們這一代人,在急於證明自己價值和賺更多錢的路上孜孜不倦,李佳琦們一夜直播入賬萬金,在物質浮華的背後,犧牲的是身體寶貴的養分和精氣。

健康需要老生常談,人生或可圓滿|《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學分》


工作本應是為了生活服務的,如今本末倒置。習慣了衝刺、趕場,吃飯狼吞虎嚥,散步也在思考問題,放慢似乎變的非常困難,這就是我身邊一位家屬的真實寫照。

過猶不及,等量變引起質變的那一天,恐悔不當初。

寧可悲天憫人,也不要憤世嫉俗


從開復老師的書裡,能看的出他是個很有悟性的人。曾經他是一個喜歡被矚目、一心想要改變世界、創造價值的人,患病之後,他用了很長時間,才和“為什麼是我患病”這個問題和解。他不再憤怒,不再覺得命運不公,不再覺得自己多麼與眾不同。

健康需要老生常談,人生或可圓滿|《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學分》


事實上,健康的身體狀態首先來源一個健康平和的心態。不論富貴貧賤,每個人最後的歸宿都是黃土,看問題的角度決定了我們是否活的愉悅。人一旦愉悅,好運氣也會容易來,聽起來很雞湯,但理就是這個理。

多感恩,少記恨;多看自己有的,少攀比沒有的。碰到不好的事,就想,這跟癌症比,根本不是一回事。

總之,有命在,一切都還不是最壞。

健康需要老生常談,人生或可圓滿|《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學分》

平衡,讓人生更豐富,有更多可能性


我理解的平衡,是平衡工作與生活,平衡賺錢的衝勁與身體休養生息的自然需求。在世人眼裡,說到圓滿,首先能列出一長串諸如事業成功、財富滿足、社會聲望地位幾許、兒女爭氣、家族興旺等等,但是卻常常忽略一個最基礎的前提,就是自己的身體健康。

“留的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有錢賺,沒命花”“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這些耳熟能詳的話頭,無不在提示人們,如果沒有健康,一切都是虛妄、難圓滿;只有身體健康,一切追逐才有意義。

健康需要老生常談,人生或可圓滿|《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學分》


我們總是習慣把最少的時間精力給最重要的健康,把最心不在焉的陪伴給最體恤我們的家人,把最該平衡的工作物慾凌駕在一切之上。而人生的多種可能被埋沒掩蓋。

李開復老師在書中反思自己過往的工作狂狀態,以前他哪怕在陪妻子和女兒時也在想著工作,心不在焉;得了癌症,身體逼迫他放慢之後,他才發現原來10分鐘的專注陪伴,卻能換來更多自己自由的時間;有機會體會周邊的煙火環境,發現更多讓身心愉悅的感動。親人之愛、自然之愛,讓他更加感受到被需要、被尊重、被釋放,更充沛的活力投入到工作中去。

健康需要老生常談,人生或可圓滿|《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學分》

向死而生,反求諸己。人生總是會有這樣、那樣的缺憾,而唯獨健康,是我們最不應該缺憾的。雖是老生常談,雖是很多雞湯,但誰重視誰就優先獲得了圓滿的入場券。

人生無常,這一世,在追逐的路上,活得久,才是贏家。


健康需要老生常談,人生或可圓滿|《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學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