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史國史微黨課」為什麼他們被稱作中共“五老”?

「黨史國史微黨課」為什麼他們被稱作中共“五老”?
「黨史國史微黨課」為什麼他們被稱作中共“五老”?

“五 老”

“”

在中共黨史文獻中,“五老”的稱謂最早起於何時?具體是指哪五位革命老人?這是研究“五老”首先必須搞清楚的問題。根據現有資料,目前關於“五老”的不同提法主要有三種。

「黨史國史微黨課」為什麼他們被稱作中共“五老”?「黨史國史微黨課」為什麼他們被稱作中共“五老”?

前排左起:劉少奇、林伯渠、董必武、吳玉章、徐特立、毛澤東

董必武提到的蘇區“五老”

根據董必武回憶,早在紅軍長征之前的中央革命根據地內,就已有“五老”稱謂。

1936年8月,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到達陝北後,毛澤東、楊尚昆曾給參加長征的各部隊將士發出電報和書信,為出版紅軍《長征記》徵稿。董必武應約撰寫了題為《長征紀事》的一組三篇文章,其中在《出發之前》一文中寫道:“在中央根據地,因叔衡、特立、覺哉、伯渠和我五個人年齡稍大,諸同志都呼我們為‘五老’。”

這是目前見到的中共黨內關於“五老”的最早提法,因為當時是在中央蘇區,所以又被稱為蘇區“五老”。其中,年齡最大的是何叔衡,被稱為“五老”之首,後面依次為徐特立、謝覺哉、董必武和林伯渠。

蘇區“五老”中之所以沒有吳玉章,是因為吳玉章在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被派往蘇聯學習和工作,當時並不在國內,後來又在1935年11月被派到法國巴黎負責出版《救國時報》,直到1938年4月才回國。

毛澤東提到的延安“五老”

1940年1月15日,中共中央在延安中央大禮堂為吳玉章隆重舉行了六十壽辰慶祝會,毛澤東親自出席,並在祝詞中指出:“青年人歡喜老年人,就像我們的吳老、林老、徐老、董老、謝老,都是很受青年們歡迎的。”

在這裡,由於毛澤東明確列舉了中共黨內德高望重的五位革命老人,號召廣大革命青年向他們學習,因此被有的學者視為延安“五老”稱謂的由來,並一直沿用至今。

當時,毛澤東之所以沒有提及何叔衡,是因為何叔衡沒有隨著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到達陝北,而是留在中央革命根據地,並於1935年2月24日在福建省長汀縣壯烈犧牲。否則,中共延安“五老”就會理所當然地成為“六老”了。

朱德提到的南泥灣“五老”

1942年7月10日,在紀念七七抗戰五週年結束後,朱德邀請徐特立、謝覺哉、吳玉章和續範亭同遊南泥灣,並賦詩一首,其中寫道:“紀念七七了,諸老各相邀。戰局雖緊張,休養不可少。輕車出延安,共載有五老……”

在這裡,朱德明確使用了“五老”一詞來概括同行的五人,這被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的《朱德傳》稱為“延安五老”。

但是,時任晉西北行政公署主任的黨外愛國民主人士續範亭先生,只是應邀同遊南泥灣的五人之一,作為“五老”的實際認可度並不高。

此外,與董必武、林伯渠同齡並且同樣德高望重的朱德,後來也沒有成為眾所公認的中共延安“五老”之一,具體原因尚不清楚。但是,這並不影響朱德在中共黨內的崇高地位,他永遠是人民心目中的“朱老總”。

當前關於“五老”人員組成的共識

目前,關於“五老”的人員組成,一般是指徐特立、吳玉章、謝覺哉、董必武和林伯渠五位德高望重的革命老人,這已經基本達成共識。

但是,在具體稱謂上,卻有中共“五老”、延安“五老”和中共延安“五老”三種不同提法。

其中,中共“五老”雖然指明瞭是中共黨內的“五老”,但沒有指明是延安時期的“五老”,因為中共在其他歷史時期也有一些德高望重的革命老人,如蘇區時期的何叔衡等;延安“五老”雖然指明瞭是延安時期的“五老”,但沒有指明是中共黨內的“五老”,因為延安時期在黨外也有一些德高望重的革命老人,如李鼎銘、續範亭等。因此,將二者結合起來,稱為中共延安“五老”,可能比較準確,也更符合歷史的實際情況。

當然,在中國共產黨內,除延安“五老”外,還有許多同樣德高望重的革命老人。

例如,董必武曾這樣評價何叔衡:“這一年近六十的共產黨員,不怕任何困難、任何犧牲,準備為共產主義的事業奮鬥到底,準備隨時在黨的號召之下無條件地去工作。”正是這種奮鬥和犧牲精神,使年過半百的何叔衡走在了時代前列,並獲得了蘇區“五老”之首的尊稱。

又如,朱德早年追隨蔡鍔參加護國戰爭,反對袁世凱復闢,後來又遠涉重洋,尋求救國救民真理,在德國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回國後先是參加北伐戰爭,後又參與領導南昌起義,成為人民軍隊的創始人之一,被尊稱為“朱老總”。他們與延安“五老”一樣,革命精神永放光芒,道德風範令人敬仰。

「黨史國史微黨課」為什麼他們被稱作中共“五老”?

責編:陳爽 韓燕玲

編輯:劉佳依

來源:前線理論圈

“上黨課”公眾號出品

歡迎分享轉發到您的支部

轉載須註明來源上黨課(ID:shangdangke2017)

合作來稿請致電022—83605326

「黨史國史微黨課」為什麼他們被稱作中共“五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