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後,想借房價下跌,來擴大內需,靠譜嗎?

(文|蘇雁濱)很長一段時間,我們總喜歡用“兩架馬車”比喻市場經濟,在需求關係中,國人總喜歡通過“熱度”觀念,來決定購買方向和投資策略,因此也就有了“買漲不買跌”的特殊經濟狀態!

疫情之後,想借房價下跌,來擴大內需,靠譜嗎?


比如火爆的“蘋果手機”,在國內的策略便是“飢餓+高端”的策略,從而大獲全勝,甚至出現了“賣腎”、“果粉”等令人匪夷所思的營銷結果!

但相比國內企業,似乎只有房地產經營上得到了精髓,把“飢餓和高端”做到了極致,圈了國人的錢包,收割了國人的幾十年的“夢想”(償還房貸)!

疫情之後,想借房價下跌,來擴大內需,靠譜嗎?


“佔小便宜”認籌戰略

購房前先認籌,在如今的房產市場中,佔據著主流的優勢。

但其實仔細分析,手段並算不上高明,無非是把“定金”換個名字,但就這一改名,卻把房產市場炒得異常火爆,好像“認籌”成了佔便宜,但實際上認籌是商家“畫大餅”而獲得的免息款!

說起來一萬抵兩萬等等,但實際上,是開發商瞭解市場行情的方法,認籌的火爆往往能看出需求關係,從需求關係中又能推測出究竟該定價多少?才能獲得最大的利益!

疫情之後,想借房價下跌,來擴大內需,靠譜嗎?


其次,這些認籌資金,成為房產企業前期資金的回籠,眾所周知,房地產行業對資金的需求量十分巨大,而這些認籌金沒有利息,沒有抵押,用起來方便,但想退錢,還需要手續和時間,這樣的好事,商家何樂不為呢?

“搖號式”的開盤策略

先是認籌,接著就開始開盤了。

說起來房子是商品,而且還是人生最大的“投資”,說起來應該是最該謹慎的“大宗買賣”,但在開發商的策略中,更是把“飢餓營銷”做到極致。

疫情之後,想借房價下跌,來擴大內需,靠譜嗎?


前三天先發號,在組織上百人排隊,幾十人維持秩序,表現出“一房難求”的情況,這樣的結果,無疑讓購房者不能冷靜的思考,在情緒化的“影響”下,做出購買衝動!

“精品化”遺留戰略

很多商家總是喜歡把沒有賣完的“房產”,捂手裡,等待高價出售!

不少購房者都很納悶,為什麼開盤第二天就宣稱所有房產均售罄,但一個月後,還有銷售人員致電表示,還有精品?而在價格上則是持平或略高!

因為銷售公司與開發商之間是合作關係,換句話說是:僱傭關係,房產銷售公司是臨時或長期組建的團隊,他們的目標就是不惜一切代價吸引購房者,而房產銷售實際上不是一兩個月就能銷售完成的,但銷售團隊人員多,投入大,經過一個多月後,房產銷售大半,便要進駐其他房產公司。

疫情之後,想借房價下跌,來擴大內需,靠譜嗎?


而此時的房產公司採用的多是留下或新招幾個銷售人員,來進行長期經營,而為了後期大量獲益、往往會通過多種途徑預留部分好銷售的房產!

那麼房子降價後,能擴大內需嗎?

瞭解過房產銷售的基本策略,那麼你認為房子降價會擴大內需嗎?

答案一定是否定的,房子降價之後,剛需買房者會猶豫,會多地段、多區域的選擇,而且遲遲不敢下決定,因為害怕“買虧”,怕買來以後就接著降價。

而其他的更多人則會選擇觀望,因為中國人投資喜歡扎堆、習慣佔便宜。

疫情之後,想借房價下跌,來擴大內需,靠譜嗎?


就拿“恆大”的打折房價來說吧,看似是降價銷售,但恆大很聰明地避開了“降價”這個說法,而是選擇更容易讓人接受的“打折促銷”,而更關鍵的是有時間限制,在一定時間內還要恢復原價,這實際上是給購房者一個預期,這房子在某個時間段後,漲價是肯定的,所以才會引發購房潮!

所以說,擴大內需,想依靠房產,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市場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所以市場的改變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會隨著政策、需求、意識形態而逐漸改變!

關於,房產降價是否會擴大內需,你有怎樣的想法?歡迎留言 評論 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