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母阻攔索曾發生斷裂:如同一根鋼鞭 抽打殲15的尾翼

航母發明之初,所搭配使用的艦載機尚是速度特別低,對降落場地要求特別簡單的螺旋槳戰鬥機。隨著噴氣機的大量使用,艦載噴氣機才上艦使用,遇到一個難題。若是陸基噴氣機,還能以“飄落”的方式降落在普遍1000米以上的跑道上,但是航母的甲板最長也就是300多米。

怎麼辦?於是,一種全新的助降設施——阻攔索就被髮明瞭出來。早期的阻攔索為了提高韌性和緩衝能力,採用了浸油劍麻作為索芯。

中國航母阻攔索曾發生斷裂:如同一根鋼鞭 抽打殲15的尾翼

由於在降落時,雖然艦載機打開襟翼和減速板減速,但是普遍速度在220千米/小時以上(防止低空失速)並且要打開發動機。以方便著艦不成功時的復飛。所以這就對阻攔索的韌性、強度有很大的要求。所以世界上任何一個擁有自主阻攔索技術的國家,都不會將阻攔索技術外流。

如果直徑太細,又擔心強度不足。如果直徑太粗,雖然保證了強度,艦載機尾鉤又有可能會鉤不住阻攔索。並且由多達上百根鋼索編成,複雜而且加工工藝繁瑣。每次艦載機降落,重達十多噸的飛機以220公里的時速,單靠一條阻攔索,將降落在航母上的艦載機“拉住”。並且在七八十次降落之後才能更換,其承受的拉力之大可想而知。

中國航母阻攔索曾發生斷裂:如同一根鋼鞭 抽打殲15的尾翼

而且還不能生鏽。所以,阻攔索用鋼,其技術含量遠比航母用鋼高。搞不好,一根阻攔索,能頂一個在上海工作的白領一兩年的工資。而且還得塗刷專用保護油,保護鋼纜的同時,還得避免艦載機尾鉤能夠完完全全鉤住阻攔索。

我國當時向烏克蘭購買了“瓦良格”號航空母艦,一起購買的還有一架T10k,也就是蘇33的原型機。但是阻攔索可全部都在俄羅斯那,而俄羅斯又將其視為珍寶般保護起來。

在“遼寧”號即將改造完畢的時候,我國派出代表團,計劃向俄羅斯購買用於庫茲涅佐夫號的阻攔索技術。但是俄羅斯方面哪裡肯賣,一口回絕了,態度還十分堅決。

阻攔索也不同其他索具,需要韌性極強的鋼索來纏繞,同時內芯又不能硬度過大。同時還得有延展性,要求強度大。世界上大多數艦載機著艦事故由阻攔索造成,去年10月份,俄軍的“庫茲涅佐夫”號航母就是阻攔索斷裂導致損失兩架蘇-33。

中國航母阻攔索曾發生斷裂:如同一根鋼鞭 抽打殲15的尾翼

各國艦載航空兵都要演練的觸艦復飛,就是為了避免阻攔索斷裂而飛機、飛行員墜海。既然我軍無法購買源自蘇聯的阻攔索進行逆向工程,我們就自力更生,自主研究製造。就在短短兩年後,我國第一條實用化的航母阻攔索問世。

當時早就研製成功的阻攔索在陸上模擬實驗平臺上使用了上千次,其中也有過完成阻攔後斷裂的情況發生。斷裂的鋼索,宛如一根鋼鞭,抽打到了殲15的尾翼。經過了上百次的修改,終於完成了我國第一條實用化的阻攔索的定型製造。

這條阻攔索由多達上百根尼龍鋼筋組合編制而成,在今後10年內也會繼續使用這種方式編制的阻攔索。這條阻攔索見證了我國第一架殲15首次成功地在遼寧艦上著陸,也見證了人民海軍走向深藍的最重要的一步。它標誌著我國的艦載航空兵的從這裡起航,也標誌著我國完全擁有設計建造航母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