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麼拯救你,我的“讀書”?YMG全媒體記者“雲對話”煙臺愛書人

拿什麼拯救你,我的“讀書”?YMG全媒體記者“雲對話”煙臺愛書人

大小新聞4月23日訊(YMG全媒體記者 劉晉 攝影報道)對於很多人而言,4月23日的世界讀書日只不過是紀念讀書的日子。說句實話,讀書不應該成為一種被提醒和標榜的符號,而更應該成為自知與自覺的行動。

今年的讀書日有點特殊,疫情之下,線上購買和線下購買碰撞,紙質書和電子書的對沖,愛書人應該如何抉擇?可能每個人心中都會有著自己的選擇。

拿什麼拯救你,我的“讀書”?YMG全媒體記者“雲對話”煙臺愛書人

特殊時期,特殊日子,閱讀方式發生了哪些改變?購買方式是否會就此改變?用什麼方法拯救實體書店現狀?YMG全媒體記者邀請到幾名“愛書人”展開一場“雲對話”。

對話嘉賓:

拿什麼拯救你,我的“讀書”?YMG全媒體記者“雲對話”煙臺愛書人

宋書蘭 煙臺圖書館黨支部書記、館長

拿什麼拯救你,我的“讀書”?YMG全媒體記者“雲對話”煙臺愛書人

蘭玲 魯東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拿什麼拯救你,我的“讀書”?YMG全媒體記者“雲對話”煙臺愛書人

王秀梅 煙臺作協主席

拿什麼拯救你,我的“讀書”?YMG全媒體記者“雲對話”煙臺愛書人

孫魯東 新華書店南大街購書中心經理

拿什麼拯救你,我的“讀書”?YMG全媒體記者“雲對話”煙臺愛書人

姜景陽 煙臺一中教師

問題1:疫情之下,人們的閱讀方式發生了哪些改變?這種改變會為今後帶來哪些契機或值得借鑑的經驗?

蘭玲:

我覺得閱讀習慣的改變早已發生,疫情只是將這種紙質書和電子書的“矛盾”放大。從我個人來說,或者說像我這個年齡段的很多人,還是喜歡閱讀紙質書。這是一種情懷,同時,也是一種習慣。

很多科學家認為,看印刷書籍的讀者比電子書的讀者能記住更多的內容。在移情、沉浸以及對敘事的理解等方面也會得到更好的效果。這種效果與手裡拿著一本書的觸覺有關。另外,閱讀紙質書不會被外界所幹擾,數字閱讀傾向於花更多的時間掃描關鍵詞, 而不是他們正在閱讀的內容。

王秀梅:

我個人認為,疫情發生以來,閱讀方式呈現兩種狀態:一,普通大眾的閱讀方式是有變化的,這主要來自於書籍資源的獲取方式發生變化。相比專業人士,普通大眾閱讀專業性和針對性不強,主動選擇能力不高,書目選擇多依賴圖書館和書店的主動呈現和“灌輸”。疫情之下,圖書館和書店關閉,各種閱讀推廣活動取消,導致直觀獲取書籍資源通道不暢,必然導致一部分大眾暫時放棄閱讀,另外一部分大眾選擇便捷的網上閱讀、手機閱讀、有聲聽書等方式。

二,專業領域工作者(作家等群體)的閱讀方式基本沒有改變,仍保持閱讀紙質書的專業習慣。但是,疫情下閱讀方式的變化,也影響到了這部分人的慣性思維,我的一個作家朋友在疫情期間就開通了抖音視頻和直播,經過了一段非常艱難的過程之後,現在粉絲量增多,已經在探索邀請作家加持直播等更多方式,以適應和跟上這種強烈的變化。

宋書蘭:

新冠肺炎疫情的突襲,使得圖書館被迫“閉門謝客”,服務重點轉移到了線上。圖書館利用信息化手段,以用戶為導向為不同的群體提供個性化讀者服務。

為做好每個群體的社會服務,煙臺圖書館通過開展線上故事會、線上薦書、線上講座、線上培訓、線上諮詢等活動,免費開放8個線上數據庫,整合電子圖書5000冊,電子期刊近百種,視頻1000多種及音頻200多種,滿足公眾的閱讀需求。

孫魯東:

疫情期間,來書店購書的讀者少了,但是我感覺閱讀方式變化不大,喜歡電子閱讀的依然喜歡電子閱讀,喜歡紙質閱讀的仍然有辦法買書讀書;不過疫情的原因導致大家在家的時間多了,有關圖書諮詢的問題也多了起來。大家渴望更多的新書信息和圖書推薦。我們新華書店的抖音號因為經常推薦好書,新書,粉絲量也增長了不少。因為不開學,青少年讀物資訊需求更多,新華書店的服務電話也成了熱線。

姜景陽:

疫情防控期間,人們的閱讀空間大大壓縮。人們應該儘量減少到圖書館、書店等容易引起公眾密集的場所。公民閱讀的強國夢可以通過的網上閱讀來實現。可以利用自己的手機和電腦,到數字圖書館去查找和閱讀海量信息。如果受到物質條件限制,或者擔憂眼睛疲勞,可以通過網絡購買圖書。

破刀(媒體人):

其實改變早已發生,只是有時無人察覺。在這場“疫情之下”,關於閱讀的“疫情”早已開始蔓延。人們糾結的方式不外乎紙質閱讀和電子閱讀,在我看來,一定意義上,這也是深閱讀和淺閱讀的差異。對閱讀方式的選擇,更像是對內心閱讀念頭的選擇,或者說對閱讀的真正理解。閱讀一條快餐式的信息和閱讀一本質感的書終究是不同,非要說帶來的契機和可借鑑的經驗,那是說給紙質閱讀之外的新手段新方式開發者聽的。他們怎麼改變,我們拭目以待。

問題2:購買方式是否會就此改變?

宋書蘭:

這次疫情必將對現有經濟格局產生衝擊,對消費習慣帶來改變,並將推動產生新的需求。未來一段時間,線上線下、實體書店和網上書城將“並駕齊驅”,滿足讀者的多樣化需求。

煙臺圖書館去年10月開啟“你讀書,我買單”線上線下服務模式,線上與京東商城直接對接,線下與煙臺新華書店對接,讀者選書直接下單郵寄到家或直接取回家,費用由圖書館買單,受到讀者朋友的歡迎。今年疫情期間,圖書館啟動線上圖書“雲採選”活動,讓讀者直接參與到圖書館館配採選環節,增加讀者圖書借閱自主權,廣大市民可以直接參與到我館的資源建設中來。日後,將更多的採取線上線下先結合、網上網下相結合的方式,促進網購和實體店並存。

孫魯東:

很難說疫情過後購買方式就會改變。至少我認為不會改變。喜歡逛書店的讀者依然會來書店,我們有些讀者就喜歡在瀰漫著咖啡香氣的書架之間瀏覽群書,這是網上書店不能做到的。很多小朋友在書架中間被各種花花綠綠的繪本所吸引,從而愛上圖書。在網上是不可能的。

王秀梅:

專業領域工作者的購書行為包含在日常學術研究框架之內,因此,疫情期間影響購書的只有快遞這一個因素。疫情過後,這部分人仍會沿襲以往的購買方式。我個人去年購書200餘本,今年疫情放緩、快遞恢復之後,也隨之恢復了購書日常,目前購書56冊。

對於普通大眾來說,閱讀不是生活和工作必需,疫情的發生,放緩甚至中斷了這部分人的閱讀,疫情過後,短期之內難以恢復這部分人的購買習慣。甚至,不乏一大部分人從此習慣各種非紙質閱讀、徹底放棄紙質書的可能。

蘭玲:

我現在也會在網上選擇購買圖書。這一現象在年輕人中,更明顯。但這並不是“絕對”的。購買方式需要看所需內容而定。

比如一些查閱性的,中小學生的一些教輔材料,必須要到書店挑選才能最終決定。另外,線上購書會經過途中運輸的過程,如果急需,還是會選擇實體書店。

破刀(媒體人):

這個改變是肯定的。它會加速線上購書的衝擊,被迫宅在家的人們不得不學會了網購,而那些線上書商又在各種壓力衝擊下加大宣傳促銷力度,從情懷上,讀者可能會選擇書店,但從荷包上,就傾向了線上。很多人都說去書店的感覺不同,但越來越多的書店充斥著觀光客、乘涼者以及陪看孩子者,噪雜,令人不安。

姜景陽:

不管是疫情期間,還是疫情過後,我都希望能擁有自己的書,能在書上圈點勾劃,一邊讀一邊寫下批註。畢竟有句老話,“不動筆墨不讀書”嘛!我時常點擊“強國書城”,去新華書店網上書城購書。打開頁面,能看到宣傳語“讀書中國,開卷有益”——閱讀的力量,能夠抵禦未知,消解不安;知識的光芒,可以激勵人心,照亮未來。裡面的圖書質量有保證,價格折扣相對實體店有很大優勢。

問題3:現在的實體書店經營不太樂觀,有什麼好的方法拯救實體書店現狀?

王秀梅:

首先必須正視,實體書店日子艱難並不是近期的現狀,而是已經持續了多年。疫情的發生,加劇了艱難的程度。我們國家在過去的幾年裡出臺了不少措施扶持實體書店,但我個人認為這不是長久之計,或者說,只是解決困境的諸多必然條件中的其中一條。

因此,拯救實體書店就變成一個複雜、耗時久的文化拯救計劃,需要整個民族來參與。全民文化素質必須提升上去,才能拯救實體書店。具體到一座城市來說,政府必須高度重視,在疫情過後,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大興文化活動,引導民眾不知不覺地參與到紙質書閱讀當中。

宋書蘭:

近年來,“源空間”等一些現代化書店設施的興起,為居民提供了集閱讀、託管培訓、創意商品展銷、休閒於一體的書城綜合體,為廣大市民帶來閱讀新體驗,提升了閱讀品質。

應該說,本次疫情對實體書店線下零售銷售衝擊巨大,讀者精神文化消費的需求和方式也由線下轉向線上,一些實體書店面臨倒閉的邊緣。作為政府部門,應該在政策上對實體書店給予更多的扶持政策,如發放消費優惠券等扶持實體書店的發展;作為實體書店本身也應嘗試拓寬信息傳播渠道、引入更多元的文化表達形式,通過音頻、短視頻、直播等線上方式,為讀者提供更多選擇,這或許會成為實體書店轉型升級成功突圍的契機。書店應該認識和應對這些疫情變化,在引導和服務讀者的基礎需求之外,還應發掘與回應讀者更高層面的需求,更加主動積極地擁抱時代賦予書店的更多角色變化,努力實現危機突圍和轉型升級。

破刀(媒體人):

拯救書店,需要情懷。需要一群有情懷的人來做這些“積德之事”。不僅僅是有情懷的讀者、經營者,更需要自上而下有情懷的人文關懷和政策支持。對於一座城來說,書店不僅僅是賺錢或者賠錢的一個形式,更應該成為文化地標和精神原點的一種。當然,更需要自救,經營者知恥而後勇,向新時代新媒體學習,向會賺錢的故宮學習。

孫魯東:

書店目前引進的餐飲、文化用品、教育等已經很豐富了。我們的目標是打破只賣圖書的僵局,而是將新華書店打造成社會交往中心、時尚體驗中心、文化消費中心。把書店做成賣文化、賣一種生活方式的文化場所。

姜景陽:

我經常接觸的實體書店有兩家,一家是美文書店,一家是新華書店。美文書店雖然規模小,但裡面的書很高雅精緻,都是店主劉世棟精挑細選的,很大程度上符合人們的讀書品位,還會給會員打八折。新華書店的優勢就是大而全,應有盡有,但是價格上沒有優勢,一般是會員打九折,還是很貴。

實體書店的確應該有社會力量的支持,政府應加大扶持力度,社區應該營造就近讀書的良好氛圍,鼓勵人們買書,用書香溫潤人生。

蘭玲:

我有點不太樂觀,當然也不排除一些有情懷的人喜歡逛書店。但要想讓實體書店得到更好的發展,我覺得應該要走兩條路。一個是線上推介,線下購買。還有一個就是多開展進校園、進企業、進社區這樣的活動。因為從魯東大學來看,很多學生還是喜歡這樣的形式,去逛了,一般都會選擇購買。

責任編輯:偉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