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映虹‖寄與愛茶人

“茶痴”話茶

我們海陸豐將愛喝茶(包括愛吃擂茶)的人稱之為“茶姑婆”。為什麼是“茶姑婆”而不是“茶外婆”,我還真說不上來。姑且放著,只說說那個對“茶姑婆”說出“咦~你這個茶姑婆啊”的人吧。你能想象得出他的神態和語氣嗎?那滿臉的笑意,有無盡溫馨的意味,就像一湖春水盪漾,泛起的微瀾一圈圈瀰漫開去。嗔怪的口氣裡,盡是欣喜,抑或,還有那麼一點驚喜——就是這樣的,海陸豐人幾乎都愛喝茶,就像一種代代相傳的習俗,更是一種濃濃的文化氛圍。或許,對於小“茶姑婆”,說話時還會帶了動作:輕點其腦門,或是摸摸他的頭,要麼勾起右手食指“刮”一下他的鼻尖,蜻蜓點水一樣,再要麼就在其臉上那麼一劃,風般,無限溫柔……這樣的畫面,總是帶點調侃,帶著輕鬆與抑制不住的欣然。總之,愛茶到了極致的人,我不說,你也自能體會這些舉動下蘊含的深深情結。

劉映虹‖寄與愛茶人

“茶姑婆”這三個字,道盡了喝茶的資深,卻道不完愛茶的情濃。無關年紀。

而我這個“茶姑婆”何止愛茶,那簡直是嗜茶如命。我愛茶。如痴,成狂。不為過。

記得以前老爸看我身體虛弱,燉點高麗參給我吃,交代喝了參水,最少要24小時不能喝茶,免得讓茶水削了參水的功效。於是,這24小時對我來說就成了痛苦難熬的無數個分分秒秒了。別說24小時不喝茶,一小時我都扛不住啊。一次所謂的“進補”過後就是長久的“提參色變”,以至於只要是跟忌喝茶有關的食物,我都相當抗拒。

平日裡,端一大口盅的茶,咕嘟咕嘟,牛飲,是我的常態。即便是出遊,其他東西可以不帶或少帶,一壺茶水一定是要的。保溫壺裡,及脖頸處的茶水熱氣嫋嫋,融入那一潭裡的,有我滿滿的元氣。它是我工作的提神補劑,也是我解決口渴賴以續命的必需品。

千萬別說我這樣,是對茶葉的褻瀆。想想,跟命一樣重要了的,我心底裡該有多尊重它。何況,我自有我的品茶時。

閒暇時,我就是那個典型的江南女子了。

在家品茶的時光,是愜意而閒散的,未必要一身曼妙的旗袍緊裹。著一襲寬鬆的衣褲,最好是會呼吸的棉麻質地,舒展到每一個毛孔都貪婪地張大著嘴巴。那種放鬆,最是喝茶的好狀態。

坐於茶几前,荷葉形的茶盤上,一口紫砂壺,一個茶漏,三個玲瓏的茶杯,旁邊再臥上一隻寓意美好的茶寵,儼然已成最美組合。

茶具無需高檔,但一定是雅緻的。

紫砂壺質樸而端莊,圓潤的體態,流線的身形,大家閨秀,出得了廳堂,撐得起檯面。

至於茶杯,可以是配套的紫砂杯,亦可以為骨瓷杯。大小以拇指和中指環起來輕拈仍有餘地為恰到好處。我喜歡骨瓷的杯子那種純粹乾淨的白,不要有任何圖案的也很美呀,沒有其他色彩的衝擊力來喧賓奪主,它可以讓你更專注於品茗;我也喜歡青花瓷圖案,古典的中國風,藏藍的顏色,沉靜不濃烈,契合了喝茶的心境;外面有點小碎花,杯體假鏤空設計的,也是我愛。尤其滿上一杯紅茶,端起從外面看,一個個小鏤空圈圈被紅色填滿了,晃動杯子,總感覺茶水就在杯外,將溢未溢,於杯,是點“小心機”;於品茶人,有一種別緻的餘味。裡和外,出與入,似乎有界而又無限。一個茶杯,一副剔透的玲瓏心。

茶葉罐,當然也要“很中國”。大紅底子圓鼓鼓的,是喜慶的燈籠;圓柱體,牛皮紙的底色,上面描繪花鳥草木蟲魚山水的,就是一幅祖國大好山河美好風物的壯麗畫卷……

燒一壺水,溫杯,揭開茶葉罐蓋子,輕拈一撮茶葉,投入壺中,注入開水洗茶。倒掉洗過的茶水,再加沸水泡茶,然後將茶水倒入茶漏裡,過濾撇去雜質,再衝進杯裡。但其實大多時候我更願意不用茶漏,直接提起茶壺完成“關公巡城”,最後“韓信點兵”。我喜歡茶壺一俯一仰皆成文章的大氣磅礴。倒茶時,茶壺好似化身為龍,出茶湯的流暢,是降下甘霖的慷慨豪邁;龍抬頭,又似見其騰躍雲端的呼嘯蒼蒼。一收一放,盡在眼底。氤氳的熱氣,一縷縷縈繞眼前,伸手即可觸摸、採擷祥雲朵朵。瞬間,人間就是天堂。

端起一杯綠茶,茶湯翡翠般通透。那抹清新,是春天的竹林,那蒼翠欲滴的葉子,哧溜冒尖的筍芽兒,婉轉纏綿的鳥鳴,以及那溪流淙淙的山澗。瑪瑙樣的是紅茶。這是怎樣的一種紅呢?對了,就是酒紅裡的只有紅沒有酒,剔除掉酒的烈性,餘下那種紅,溫潤平和沒脾氣。

湊近鼻尖聞一下,綠的,紅的,一樣的讓人神清氣爽,心曠神怡。呷一口,有甘甜一下子挾住你的心,就像駿馬馳騁草原,一望無邊,頭頂上還有遼闊蒼穹,精氣神,一下全開了,這是綠茶帶給你的。而醇厚的,是紅茶。紅茶更需細品慢啜,它不會一下子讓你眼前一亮,它的氣質是讓你越品越有味,且彌久回味。

我愛茶,卻不挑茶,家鄉大枝大葉的粗茶,我大碗地喝;有朋友送的稍微好的茶,我也能細細地品。

我未必多懂茶。但在我心裡,無論什麼茶,都自有它的味道和品性。每一片茶葉,都來自於大自然,採擷天地之靈氣,吸收日月之精華,還收穫了勤勞的茶農給予它們的悉心養護。

它是有感情的。“情至深處,甘之如飴”,它經受了採青、殺青、揉捻、烘焙等一系列的分離之苦、蹂躪之辱、熬煎之痛,為的就是回報給我們一泓甘泉。

劉映虹‖寄與愛茶人

它也是有個性的。有時入口即給予你滿嘴的苦,待你慢慢嚥下,餘下的就全是回甘了。它在教育你:先苦後甜,先承受,再享受。它沒有“說”空話,傾瀉而下的沸水曾將它擊落至底,在滾燙灼身裡它沒有沉淪,而是迅速翻轉、升騰,最終綻放成花。它是在告訴你:扛下苦難,涅槃重生後就是昇華。

喝茶之喜好,雖在於口感的不同,但很多時候,也有心情的因素。同一種茶,心情不同,處境各異,喝茶的感覺也不盡相同。好心情,可以品出好味道。而茶能給予你的,是一天裡的一小段慢時光。就像一部長劇,剪輯下來的那一節,不一定轟轟烈烈有多麼精彩,卻實實在在給了我們一個沉澱自我的空間。在沏茶、賞茶、聞茶、品茶的過程中,讓你慢慢地放下了心氣兒,將一些不良情緒驅逐出去。倦怠時,喝一口茶,抖掉疲乏,調整思緒,再次出發。

從某種角度看,茶道也是為人之道,“靜”與“和”可以說是茶之精髓,也是品茶的絕佳境界。“靜”是不浮躁;“和”是求大同存小異,於自己,就是一種和解。人在江湖飄,“小隱隱於林”是不可能的,那麼,可以偶爾在飲茶的時光裡,學著“偷”這麼一種“大隱隱於市”的心境,豈不快哉?

此刻的我,正學白居易:“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

(請勿微信投稿!文棚是一個以散文為主的共享平臺,面向全球華人開放,供作者、讀者轉發推送。其“寫手”欄目向全國徵集好稿。凡當月閱讀量達6500次,編輯部打賞100元/篇。請一投一稿, 並註明文體。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1600字以內。非簽約作家請註明真實姓名、聯繫方式及銀行賬戶全稱、賬號。)

◆中山日報報業集團新媒體中心

◆編輯:徐向東

◆二審:藍運良

◆三審:嶽才瑛

◆素材來源:中山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