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軍“常規導彈第一旅”:長纓列陣弓滿弦

火箭軍“常規導彈第一旅”:長纓列陣弓滿弦

官兵正在進行刺殺操訓練,磨礪官兵士氣,提升“精氣神”。陳平 攝

長纓列陣弓滿弦

——火箭軍“常規導彈第一旅”著眼部隊高戒備狀態推進正規化建設紀實

特約記者吳旭 通訊員 陳立、孫波

夜色如墨,劍影寒光。那年盛夏,一支導彈勁旅穿密林、挽長弓……箭隨令出,直刺蒼穹!火箭軍“常規導彈第一旅”的首次“壯美出征”,開啟了戰略導彈部隊“核常兼備、雙重威懾”的新紀元。

生為打仗,無愧歷史。組建以來,該旅上下始終牢記勝戰使命狠抓部隊正規化建設。邁進新時代,旅深入貫徹習近平強軍思想,著眼備戰打仗最前沿、弓滿弦張高狀態,不斷引領常規導彈部隊正規化建設邁上新臺階、實現新突破。

“一壺戰備水”的故事曾在該旅引發熱議:一次部隊戰備拉動演練,官兵攜帶裝具奔赴指定地域集結。然而,旅機關清點兵力、檢查戰備裝具時,一名戰士因水壺中的水未及時更換遭點名批評。之後,“戰備水”事件再次發酵:機關在跟蹤抽查中發現,一些基層分隊物資擺放看似正規有序,但一聲緊急集合哨響,官兵東翻西找、四處折騰,費不少勁才能帶齊裝具,打仗必然要吃虧。交班會上,被通報的某分隊教導員卻表達了疑惑:之前也嘗試過打破內務設置中的一些習慣套路,但實踐發現,失去條條框框的“約束”之後,官兵卻不自覺地出現一些混亂,戰備狀態並沒有出現期待中的躍升。

“看似是細枝末節問題,實則反映了部隊管理中存在的共性矛盾:一抓就死,一鬆就散。”旅領導一針見血地指出,“關鍵不在於抓和松,而在於為什麼而抓,又為什麼而松?”對於一支隨時準備打仗的高狀態部隊而言,找到正規化與實戰化的結合點至關重要。

思想走在行動之前,就像閃電發生在雷鳴之前。“答案就在戰鬥力標準。”旅黨委一班人達成共識:只有將戰鬥力標準貫穿於部隊建設全領域全過程,才能跳出“抓”與“松”的侷限,切實以正規化促進實戰化,以實戰化引領正規化。

火箭軍“常規導彈第一旅”:長纓列陣弓滿弦

練兵場上,一股濃烈的戰鬥氣息撲面而來。孫波 攝

本立則道生。翻看該旅參與編修的某訓練規範,“不經臨戰訓練即可遂行任務”一條赫然在列。何以能有如此底氣?部隊管理科參謀羅旭搬出了厚厚一沓“四個秩序”規範成果。仔細研讀,一股濃濃的“戰味”撲面而來。

——構建快速反應、能戰勝戰的戰備秩序。依據常規導彈部隊戰鬥力標準體系,實踐總結戰備等級轉換系列成果,推行單兵戰術器材“揹包化”、野戰物資“箱組化”、武器裝備“編組定位化”,實現人頭戰備向能力戰備轉變。

——鍛造平戰一體、實打實訓的訓練秩序。探索形成按綱施訓教案教範、配套標準、訓考賬單、考核“套餐”、評定細則,創新“五度”訓考標準,制定12類60項143條具體指標,把實戰化訓練標準細化到一人一崗、一舉一動。

——打造聚焦主業、科學高效的工作秩序。制定經常性工作近百個工作表和統籌圖,探索構建以戰鬥力為核心的崗位勝任模型和選用評價體系,讓規章制度和經驗辦法落地落實服務戰鬥力。

——塑造支撐備戰、陽光向上的生活秩序。緊貼實戰研究規範內務設置,破除虛假的“面子”,更要夯實備戰的“裡子”。拓展育才中心功能,開發局域網學習系統,推動部隊管理大數據平臺、巡更系統等配套建設,構建“智慧軍營”。

火箭軍“常規導彈第一旅”:長纓列陣弓滿弦

模擬複雜環境,官兵在雨中展開實裝操作。胡耀 攝

舉網以綱,千目皆張。近年來,該旅繼書寫戰略導彈部隊歷史上首個“百發旅”傳奇之後,又率先成為首個突破200發的導彈旅。去年,旅隨時能戰狀態再攀新高,成功將部隊快速反應速度提升近70%,在火箭軍同代導彈部隊中首開先河。

強軍礪劍先鋒旅,赫赫全軍一面旗。“第一旅最怕什麼?”這個曾經引發官兵熱烈討論的話題,如今早已有了答案:“第一旅人什麼都不怕,就怕聽不到那一聲聲催徵的哨聲。”從西北大漠到南國密林,從白山黑水到雪域高原,第一旅官兵將榮光鐫刻在蒼茫大地,隨時準備書寫“維護國家安寧、實現民族復興”的輝煌戰史。

火箭軍“常規導彈第一旅”:長纓列陣弓滿弦

任務出征前,組織官兵集中宣誓,鼓舞鬥志。陳平 攝

火箭軍“常規導彈第一旅”:長纓列陣弓滿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