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做編輯 我無怨無悔——記陝西省有突出貢獻編輯工作者《陝西煤炭》李俊莉

本報記者 劉宏良 《陝西煤炭》編輯部,今年3月來了一名實習女編輯,叫張希陽。張希陽的對面,坐著一個女編輯。對今年21歲的張希陽來說,這可是自己奶奶級的老編輯。

這位年近7旬的就是被評為陝西省有突出貢獻的編輯工作者李俊莉。

出生1951年的李俊莉是《陝西煤炭》雜誌的編輯,在這個崗位上她已經度過了近40個春秋,至今還默默無聞的從事編輯工作,為年輕編輯起示範帶頭作用。記得在上個時間90年代, 整個煤炭市場處於低谷時期,受大氣候的影響,導致《陝西煤炭》辦刊資金鍊斷裂,其他同事紛紛調離的困境中,她卻毫不動搖的堅守崗位,拼著一己之力使雜誌存活了下來。她視雜誌的辦刊質量為生命,堅持原則,確保了雜誌的高水平,為陝西乃至全國煤炭科技研究應用貢獻突出。她視作者為親人,編審修改不厭其煩,一顆公心不謀私利,用心血培育起了一支高素質的煤炭科技作者隊伍,她的敬業精神和人格魅力感動和影響著大家,被親切地稱為李大姐。“《陝西煤炭》我陪伴近40年,無怨無悔,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除了關愛、精心呵護外,還責任,並結下了深厚的感情。”李俊莉說。

四十年做編輯 我無怨無悔——記陝西省有突出貢獻編輯工作者《陝西煤炭》李俊莉

為了保留刊號:一個人的編輯部

今年的李俊莉老師已經年近花甲,但精神爽朗,精力充沛,只要提到近期論文的作者姓名、甚至一張圖表,馬上就能說出在哪一頁,啥位置,讓年輕編輯非常佩服。這得益於嚴謹有序的工作習慣,一絲不苟的敬業精神。在她辦公桌的左邊,總是放著幾摞很厚的論文修改稿。上面用紅筆標註著各種修改的文字符號;右邊則放著幾摞多年來雜誌內頁插圖的樣稿。年復一年,日復一日,這種整肅的習慣一直不變,40年來,經她編輯過的科技論文能堆滿一個倉庫。《陝西煤炭》是作為陝西煤炭大省唯一的技術應用類期刊,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是煤炭安全的科研高地,也在先進技術推廣應用中發揮著重要的指導作用。煤炭生產科技迅猛發展,再加上各地的地質條件和開採工藝的差異性很大,給編輯工作的知識結構和編輯業務不斷提出更高的要求,也使工作量不斷加大。據《陝西煤炭》執行主編談美娜介紹說:“在沒有電腦製圖以前,雜誌每年的插圖約300多幅,都是李俊莉一筆一劃畫出來,一個字一個符號地粘貼上去的。粗略計算,近40年來,李老師做了近2萬多幅插圖。因為插圖出彩,成就了《陝西煤炭》成為品牌期刊的顯著地位。”

李俊莉是當年的下鄉插隊知青,先是在工廠當工人,1978年考入西安礦業學院機械製造專業,畢業後被分配到陝西省煤炭科學研究所工作,期間參與了國家首批單體支柱配套工作面的前期調研,為建設高檔普採工作面提供了可靠的技術準備,並實施參與國家“一五”期間重點建設項目王石凹煤礦高檔普採面的設計安裝工程,裝備該該高檔普採面的王石凹煤礦採煤五區曾連續7年獲國家甲級隊稱號,並獲得煤炭部煤炭工業先進勳章。1982年,陝西省煤炭工業廳主辦的《陝煤科技》創刊並公開出版發行,李俊莉成為首任編輯。1987年,《陝煤科技》更名《陝西煤炭技術》,2001年更名《陝西煤炭》。唯一不變的是編輯還是李俊莉,40年來,李俊莉與《陝西煤炭》結下了不解之緣。

《陝西煤炭》作為專業性很強的科技期刊,對編輯的知識結構和自身素質要求很高,而且還要乃得住寂寞,甘願為他人做嫁衣。自從來到編輯崗位,李俊莉面對的就是編校、排版、製作圖表、聯繫作者信息,核實參考文獻等等繁瑣業務,長年累月,樂此不疲,一直幹到2006年退休。除過自身矢志不移,她還是培養青年編輯的好老師。由於科技期刊的編輯不同於報紙編輯,只要文字功底好就能勝任,而科技期刊編輯除具備文字功底紮實外,還必須懂得專業知識,再加上業務單調收入偏低,不時會出現青黃不接的業務人才斷層。看到這種情況,李俊莉就毫無怨言的一再堅守,並不遺餘力的培養後備力量。教學業務,傳承精神。退休了又主動返聘,一直幹到現在,仍在發揮餘熱。迄今已為《陝西煤炭》帶出了兩位年輕的編輯和一名副主編。

《陝西煤炭》的扉頁上,主管單位、主辦單位、編委會成員換了又換,主編前後換了七任,印刷廠換了八家,但李俊莉的名字從創刊到現在,一直都在:從編輯、責任編輯、到副主編。2020年她的副主編被年輕的編輯取代,她又做起了編輯,收入減少了,而職業的使命感卻從未降低,依然為保證雜誌的質量盡職盡責。按時上班按時下班,往往為了一個圖表,甚至為一個標點符號和印刷廠爭論不休,不許有絲毫的馬虎。為年輕的編輯樹立了榜樣,而從來不為自己的利益爭多論少。李俊莉對編輯工作傾注一生精力和認真負責的態度,在陝西煤炭科技界乃至陝西科技期刊界被傳為佳話。

上個世紀90年代末,整個煤炭市場處於低谷,致使《陝西煤炭》雜誌資金鍊斷裂,也是國家對科技期刊也處於整頓轉型階段,大家看不到當編輯有任何希望,紛紛轉型調離,《陝西煤炭》編輯就剩下了李俊莉一個編輯。煤炭研究所也曾想讓她回來搞專業,李俊莉思想也有過動搖,但是她又一想,如果自己走了,《陝西煤炭》就有被在整頓中消號的危險,不能,堅決不能讓消號,這將是陝西煤炭的無法挽回的重大損失。李俊莉的想法得到了主管(辦)上級單位的大力支持。

從此,李俊莉挑起了一人編輯的重任,辦公室條件不具備,自己想辦法找領導解決,沒有電話,就到辦公室對面的收發室接打電話,硬是在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整改再整改,保證了雜誌達到了整改標準要求,保住了刊號,使陝西煤炭科技這面大旗巋然不倒。那時,煤炭廳的人經常看到,煤炭科學研究所的辦公樓下,一個瘦弱的女人,用拖把棍,兩頭挑著兩捆雜誌,艱難地在一到三樓樓間上上下下。沒有電梯,雜誌要送去郵局,外地編輯部交流來的雜誌要搬到樓上。交流來的雜誌,李俊莉把信封拆開後,反過來粘貼成新的信封,用來郵寄自己的雜誌。她拉著車子把期刊送到郵局,把雜誌攤開,跪在地上,一本一本的蓋郵戳。期刊自創辦以來就是自辦發行,每期郵寄都得寫信封,裝袋,這對李俊莉來說已成常態,特別是30幾年沒為發行而消費過包裝紙費用,光是這一項,不但節省了費用,還保護了生態,是編輯部出了名的“老嗇皮”。

婆婆有病住院,她必須去陪護,就把稿子和插圖帶到住院部的病房,用小盆盆貼圖。就連醫生護士都感動了。這樣的艱辛“單幹”的身影,一直延續了好幾年,煤炭廳的上上下下都深為感動。

“雜誌創辦最艱難時期,我是一個人在奮鬥。白天做圖,晚上改稿,編輯、描圖、貼字、校對,就像養育一個嗷嗷待哺的嬰兒。用拖把棍挑著上樓,拉著車子送到郵局,再一本一本的蓋戳。我一輩子嘴不會說,只會哭;結果哭也沒奶吃,只能硬撐著。這樣辛苦為什麼?就是要保證正常出版,保住刊號。這是我最難忘的,也是最無悔的。”李俊莉動情地說 。

李俊莉不但是個編輯,還承擔了期刊的統計工作,每期文章在《中國礦業文摘》的錄用情況,都要隨時做一統計,計算出摘引率,這項細緻繁瑣的工作在她這裡從來沒有出過差錯。

通過李俊莉超常的努力和堅守,《陝西煤炭》由弱變強,由小到大,發行量不斷攀升,覆蓋面包括陝西以及全國主要煤炭產區,成為陝西煤炭科學技術進步的形象標誌,也晉身為國家圖書館和上海圖書館的優秀館藏期刊。

四十年做編輯 我無怨無悔——記陝西省有突出貢獻編輯工作者《陝西煤炭》李俊莉

權利是為科技事業負責的,不能謀私

隨著煤炭工業高速發展,創新成果層出不絕,《陝西煤炭》作為科技創新論文發表的載體,就成為陝西乃至國內各大煤炭企事業單位工程技術人員論文發表必選的陣地。但是發稿標準嚴格,稿件採用率在30%左右,有時更低,從投稿到發表最低都需8個月以上。在這種情況下,就難免出現一些急需要評職稱的要求插隊,甚至不達刊物質量標準的託人疏通關係要求照顧,結果都被李俊莉一一回絕。李俊莉說:“《陝西煤炭》是陝西煤炭工業發展的一張名片,假如我用了你不達標的論文,不僅影響了雜誌的質量,更是會對煤炭安全生產造成損失。這個事情我不能幹。”李俊莉並能耐心的給作者提出修改意見,不厭其煩地反覆和作者溝通指導,待達到刊物的標準才能發表。對於要求插隊的作者,她更是一口回絕。除此之外,40年來,李俊莉沒有利用工作之便在期刊文章上署過自己的名字,更沒有登過一篇文章。對於在煤炭院校上學乃至在煤炭系統工作已十幾年的自家親戚也沒因工作之便隨意加名。對於當年同窗的文章,也是和外人一樣對待,為此也得罪了很多同學。這對於做期刊編輯工作的每一個人說,都是難能可貴。堅持原則,一律按規定辦事,是李俊莉做事的底線。李俊莉在質量原則問題上 “倔強”的堅持,不惜得罪人,不論作者身在任何職位,也是擋回。無奈,為了期刊的質量,事後經常給作者、領導做解釋,這已經成為常態。她以自己的鐵面無私維護了雜誌質量的權威性,為編輯部豎起了廉潔奉公的標杆。

李俊莉說,她這一生唯一欣慰的是無怨無悔的給人做了近40年的嫁衣,一輩子只做了一件事,無愧於人生,無愧於《陝西煤炭》雜誌的崇高事業。1999年,李俊莉被陝西省新聞出版局、陝西省科技期刊編輯學會評為“陝西省有突出貢獻的編輯工作者”。2015年,李俊莉獲得了中國期刊協會授予的從事期刊出版工作30年紀念勳章。對於將畢生精力都傾注於編輯崗位的李俊莉,這是名至實歸的肯定。

四十年做編輯 我無怨無悔——記陝西省有突出貢獻編輯工作者《陝西煤炭》李俊莉

在煤炭科技界,她是大家尊敬的李大姐

在陝西煤炭系統,也許人們不知道李俊莉的名和姓,但提起編輯部的李大姐,大家卻都很熟悉。陝西一位國企的老總動情的說:應該給李大姐弄個塑像,經李大姐扶持過的作者,不少人成為了企業家和著名專家,而我們的李大姐,還在默默無聞的當編輯。

李俊莉作為資深編輯,與年輕編輯們相處時,總是謙虛謹慎,循循善誘,總能做到“問題共商討,疑義相與析”,而且能顧忌到每一個人的感受。需要指出問題時,她總是說:“這個事大家討論一下,我覺得應該這樣,你們看行不行。”這樣為人做事,使傳幫帶效果良好,使年輕編輯對她倍加尊重,更使愛崗敬業的優良作風得到傳承和弘揚。年輕的副主編談美娜說:是李老師帶出了我們編輯部的風清氣正和藍天麗日。

李俊莉對待工作的倔脾氣和原則性是出了名的。業務要求一絲不苟。編稿、校對、印刷,過不了李俊莉這一關,肯定得返工。“我問印刷廠年前能排出來不?印刷廠的人開口就說:是不是李老師讓你問的?”

年近7旬的李俊莉,因為眼中有事業,胸中有朝陽,絲毫不顯老態,總是朝氣蓬勃。“李老師攆公交車還是一路小跑,像小夥子一樣。”編輯部的同志笑著說。

近40年來,《陝西煤炭》出刊191期,刊登科技論文7000餘篇,達3800多萬字,累計發行 萬冊,遍佈全國28個省市,500多家煤炭、冶金、機械單位,各項指標名列同類期刊前茅,獲得過陝西省煤炭科技大會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陝西省優秀期刊,陝西省特色期刊獎,全國首屆《CAJ—CD規範》執行優秀期刊獎,《中國礦業文摘》常用核心期刊。全國期刊規範檢查中獲首批A類合格期刊,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收錄期刊,萬方數字化群期刊上網期刊。

辦刊之餘,李俊莉還參與編輯出版了首部《陝西煤炭技術》,參與編輯了國內第一部系統論述可控循環風的著作《礦井可控循環通風》。

“這其中,傾注了李俊莉全部的心血與汗水。她是我們編輯部搶救式的保護的人才。有李老師做總審,我們心裡就有底,就不會出問題,雜誌質量就能步步上臺階。”主編王成祥非常肯定地說。

祖國的煤炭工業蓬勃發展,煤炭科技日新月異,已經告別粗放式生產管理和產品單一的舊模式,進入了科技化、機械化、智能化、自動化生產和產品深加工、多元化、高附加值的嶄新階段。面對新的形式和任務,李俊莉覺得肩上的擔子更重,需要做的事情更多。她深情地說:“如果組織需要,我這個老兵依然個頂個。過去有個先進王國福,他說過一句著名的話:‘小車不倒只管推,一直推到共產主義。’我覺得這話非常好,道出了我們老同志的不老心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