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篇.愛的力量如何成就一個人?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他的名字對於很多人來說他並不陌生,可是他的一生卻被無數人誤解與唾罵,然而他卻能夠活到84歲安詳的離開這個世界。今天我們一起來尋找這股力量的源泉吧。

他出生在一個奧匈帝國的一個猶太家庭,那個鎮上的猶太人是被排擠的,從他出生的那一天起,他就是一個不被祝福的孩子。由於他母親是父親的第三任妻子,長得非常漂亮,備受他父親的疼愛,並且把這份愛也籠罩在他的身上。

在他出生不久的一天發生了一件特別的事情,一位老吉卜塞女人預言他能成為改變世界的偉人。由於這位女人地位頗高,很多人都相信這個預言,他的媽媽更是深信不疑,從小就把他當偉人一樣對待。

他小時候的玩伴是一個比自己大一歲的侄兒與一個跟自己同年的侄女。這是他大哥的孩子,那個時候在他心裡一直把大哥當做父親,把父親當做爺爺看待。而“爺爺”卻格外疼他,他回想起很小的時候指著房子的一面說他看見了大山,他喜歡大山。她的媽媽就要求他年邁的父親帶他去深林,那是他第一次來深林,那股神奇的力量他既害怕又嚮往。之前他只是隨口一說愛大山,可是他並不知道大山長什麼樣子。在他離開大山時,他是真真的愛上了大自然,愛上了這裡一切的生命力。雖然他在喂小鳥食物時,小鳥卻飛走了,讓他有一點點小小的失落,但是其他的動植物還是跟他有互動,他很開心,很滿足。

他的侄兒本來也想來,不過他的父親只帶他一個人來,他感覺到特別的愉快,這種愉快感讓他明白了他是與眾不同的,而他也一直在尋找這樣的與眾不同。

九歲時,一天清晨他來到父母的房間道早安,誰知該死的小便沒有辦法控制,呼啦呼啦的尿了出來。父親用很嚴厲的眼神看了他一眼,嘴裡叨嘮著:“這個孩子不會有出息”。這是他這一輩子聽到最受打擊的話,他傷心極了,同時他也害怕極了。他不想讓父親失望,可是他也擔心自己真的就像父親說的那樣,會成為一個沒有出息的孩子,他內心充滿著恐懼。

而他的母親卻還是深信他將是一個能夠改變世界的偉人,那個時候的他依然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的小便,經常尿床。她的母親總會跟他說不用害怕,會給他換,給他洗,叫他不要為尿床這個事情擔憂,也不要因為尿床而心生愧疚。

在母親的接納下他控制住了自己的小便,也在母親的肯定與支持下奮發學習,連續六次總考都是全校第一名。他的父親又相信他是一個改變世界的偉人。他的父親為了他搬到維也納,維也納是奧匈帝國首都,這裡有最好的教育制度。搬家也有一部分是社會原因,不過最重要的還是為了培養他成為世界的偉人。

在維也納生活很清貧,他只有一個小小的書房,在這個小書房裡他一待就是十多年。在這個十多年中,全家人都以他的學業最重要的事情,為了讓他有一個好的環境讀書,他的妹妹放棄了學琴,就是不想讓琴聲干擾到他。

第79篇.愛的力量如何成就一個人?

不負所望他以最優異的成績考取了理想大學,成為一名醫生。在那個時候醫生算是一個很不錯的職位,雖然錢不多,不過也夠自己生活。他的動手術技術非常的厲害,很快就遠近聞名。在此時,一位特殊患者改變了他的生活軌跡,身體疾病治好了,可是心理問題依然存在。他便開始研究心理疾病,踏實了精神分析這條荊棘之路。

他是一位醫者,他的所有的研究動機都是從醫學、生物角度來探索。他認為所有的動物的動力來源是力比多與攻擊性。話說我第一次接觸精神分析,對於所有的解釋都歸結於性,我確實沒有辦法認同,我害怕毛毛蟲就說我渴望性,這個解釋第一次聽到確實特別的牽強。覺得真的是在胡說八道,覺得弗洛伊德這個人的思想確實有問題,人品應該不好。好長的一段時間我是討厭精神分析的,更貼切的說應該是迴避精神分析,通過後來的覺察,我知道我是在迴避性。

作為一個醫生,他只有病人,只有理論學術。他的眼裡是不分男女,生殖器官對我們而言是性,對他們而言也許就是器官而已。這句話對於男婦科醫生會有更深刻的體會,作為男婦科醫生,他們對性是冷淡的,因為激發他的性慾望不能單單取決在生殖器官上,更多的是在精神上。

這些都是我調查多個男婦科醫生得出的結論,也是因為他們我想重新認識一下弗洛伊德,發現真的不一樣了。他不是我想象中那種道德敗壞之人,在他26歲時遇見了瑪莎,瑪莎是他生命中第一個女朋友,也是跟他生活50多年的妻子。由於當時他的經濟條件很差,彼此相愛的兩個人受到瑪莎母親的阻攔,把瑪莎帶到另外一個城市生活。弗洛伊德跟瑪莎就這樣忍受3年多時間的相思之苦,那個時候的他們沒有微信,只有書信。他每天至少要給瑪莎寫一份信,三年多時間裡,他們有1000多封書信。

也是因為這1000多封情書打動了瑪莎的母親,同意他們交往。他們不再需要私下偷偷摸摸的通信,可以光明正大的在一起。弗洛伊德一直想給瑪莎一個幸福安穩的家,由於自己鑽研於學術研究,名聲大噪可是囊中羞澀。他不想讓瑪莎這麼漫無目的的等待,於是就放棄了學術研究,開啟自己的工作室。30歲的他結婚了,但是工作室遠遠不像他想象的那麼美好,他的病人都是朋友介紹來的,而且都是一些難搞的病人,就算是難搞的病人也不是很多,他們很滿足。

婚後生活依然拮据,幸好他的妻子瑪莎像他母親一樣無條件的支持他,接納他,他沒有被生活壓倒,雖然錢少,不過也勉勉強強能夠生活。他在閒暇的時間裡繼續研究他的精神分析,精神分析可以治療病人,被很多人認可。但是他的理論中很多的談到性,特別是俄狄浦斯情結,說小孩子從小就想殺死自己的父親,想要娶自己的母親這樣的一個理論,遭到很多人反對,說他是邪惡的傳播者,要將他的理論消滅。

他的精神分析聯盟成員阿德勒、榮格都紛紛的離開他了,讓大家更加的相信他的理論是歪理邪說,更加的排斥他。

阿德勒是他最看好的學員,來了不久就把聯盟主席的位置給他,因為弗洛伊德認為阿德勒是一個有能力讓他的學派發揚光大之人。他說的是沒錯,阿德勒是非常的有能力,但是阿德勒的生長環境跟弗洛伊德完全不同,他認可精神分析,但是他更多的偏向於個人內心成長與社會的發展關係。同時阿德勒比弗洛伊德現實,他知道殘酷的現實沒辦法容忍邪惡的象徵理念,他根據精神分析的思路開闢了另外一條路,一條屬於阿德勒自己的路。阿德勒在理論上背叛了弗洛伊德,讓他有點不舒服,不過也不至於將他打倒。從小他就知道一個神奇之光照亮著他,有一個溫暖的懷抱溫暖著他,他有足夠的力量支撐著繼續前行,雖然這次有很多人離開他,他還是接納他們的離開。

幾年後榮格寫信給弗洛伊德,說他非常的敬仰他,說他寫的書已經在一所名校作為教科書被學習。弗洛伊德很開心,他覺得自己離改變世界的偉人越來越近了,他似乎看到了一道霞光圍繞著自己。寫信給榮格,說自己很開心收到他的來信,也同意榮格信中所說見面會談。

弗洛伊德見到榮格,覺得跟自己想象中差不多,是他忠誠的追隨者,他發現了榮格的天賦,給榮格提拔成為聯盟主席。沒有過多久,榮格確實有驚天的才學,但是他對神話,對靈性充滿著嚮往,就把精神分析帶入他的世界中,與弗洛伊德理論也就有偏差,最終也離開了精神分析聯盟,離開了弗洛伊德。

榮格的離開對他影響特別大,這次反對他的聲音不是局部,而是絕大部分的人。他沒有正面去應對外界的聲音,而是過著自己的生活,研究著自己的理論,直到最後聯盟剩下五個人,這五個人中有他治好的病人。他依然沒有放棄他的理論,他深信總會有人認可他的理論,就像他母親深信他會成為一個影響世界的偉人一樣相信著自己,相信自己的理論。

他的一生在外人來看都在磨難中度過,童年家道中落,年輕時事業不順,賺錢還不夠自己妻子幸福生活。晚年又被受癌症的折磨,84歲離開這個世界。可是他內心是幸福的,從小父母就把他當改變世界的偉人對待,給他最好的生長環境,給了他滿滿的愛。擁有足夠愛的他將這份愛去愛著自己的妻子,長達50多年的婚姻生活絲毫沒有減少她對妻子的愛,晚年他還在感嘆跟妻子在一起的時間少了。同時他有足夠的愛去接納世界對他反對的聲音,他並沒有因為別人的否定而否定自己,而陷入到一個消極悲觀的狀態中。這份愛,讓他有足夠的力量去迎接癌症的折磨,在他67歲到83歲這個時間段內,因為癌症做了33次手術,死的時候卻很安詳。

第79篇.愛的力量如何成就一個人?

可想而知,家庭給他的愛讓他成為精神分析的創始人,為了解人性而做一個重大的改變。對於他的理論我不想做評價,對於他能夠擁有這樣的一個家庭我是羨慕的,同時也呼籲大家去為孩子構建這樣的家庭。大部分的父母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是教育方式大部分卻背道而馳。

“花盆裡長不出參天松,庭院裡練不出千里馬”這個到底大家都懂,把孩子當成小雞仔一樣的養育,事事管著、護著。從思想到行為都需要按照父母的方式來做,請問這樣的人長大之後成龍成鳳的機會大麼?就算逼上了好的大學,有很好的前途。但是在工作中遇到什麼問題又有誰來幫忙解決呢?面對壓力他又改何去何從呢?

家是給予我們養分的地方,它不需要幫我們修剪枝葉,因為這個修剪任務要留給社會這個大家庭,在這個大家庭中我們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形狀,展現自己的獨特魅力。

我是後現代諮詢師悠然,關注我一起探索原生家庭,讓我們尋找屬於自己的光,溫暖遇見的每一個人,重建幸福生活。

今天討論話題

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