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本質上說,中高考在選什麼人?

還有十幾天就進入6月了,6月是咱們中國很重要的一個月份,中高考都安排在每年的6月份舉行。又是一年考試季,今天就來談談中高考,到底在選什麼人?

以前,在讀書的時候,總認為中考和高考都是要選一些“聰明”的人,比拼的是智商。包括很多同學,很多老師,各種社會輿論,經常會說起,選一個什麼什麼苗子,誰誰是個苗子,是個關於所謂天賦的事情。後來發現,這個事情不是很靠譜,因為我們在生活中見過的傷仲永的例子太多太多了。何況,如果目的是這樣的話,不應該開展目前的中考高制度,應該直接開展什麼“智商測試”或者什麼“腦波測試”,效率更高,哪用先把一個人放在學校,寒窗苦讀十二年,再放出來,讓他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後來,上了幾年學,學了一些各種知識以後,覺得中考和高考是想要選能把這些知識學會的人,將來上了社會,讓這些人做貢獻,回報社會,回報國家。這些知識,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無所不包,很有難度,能用於製造衛星,能用於發射火箭,能學會這些的人,很重要,要把他們都挑出來,選出來,重點培養,輔以高等教育。可是,畢了業以後慢慢的發現,學到的這些知識,很多人在工作中並不能完全用到,甚至部分用到的都很少,多數隨著學習生涯的結束,在大腦中煙消雲散了,甚至連一些殘渣都沒有留存。這麼看來,似乎會這些知識也不是選拔的標準。

那麼,中高考,到底在選什麼樣的人呢?

做學生輔導工作這些年,越來越發現,中高考的本質是:選願意學習,並且能讓自己學的進去的同學。直觀一點來說,就是有學習意願,同時具備執行力的人。原來跟一個人找工作時遇到的要求是一樣的,肯幹活,能幹活。

現在的中高考,雖然涉及的知識面廣,知識點多,包括語、數、外、物、化、生、史、地、政,這麼多的科目,對應著大量的知識點和思想方法,這些都得學。但是,就任一知識點、任一題目而言,達不到只有某一部分同學能學會,其他同學學不會的程度。誰投入的多,誰獲得的回報大,對智商的區分度並不高。同時,學了這麼多各個門類的知識點,以後用到的,註定很少。用這麼多的內容和題型來組成考試,組成試卷,卻足以把願意和不願意的、投入和不投入的這兩方面同學篩分的清清楚楚。

考試真正在問我們的是:同學,你願不願意沉下心來,做一些辛苦甚至枯燥的事情?如果,你願意,也可以做到,那麼,請跟我來,我帶你去看看大學的美景。

從本質上說,中高考在選什麼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