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讀書日話“讀書” | 上海法治報評論

在當下互聯網時代,電腦閱讀、手機瀏覽鋪天蓋地的情形下,實體書店還有存在和發展的空間嗎?市民還有紙質書籍閱讀的必要嗎?

上海這方面的現狀作出了明確而肯定的回答。


世界讀書日話“讀書” | 上海法治報評論


人們一度擔心實體書店會倒閉消失,現實情況恰恰相反,目前,擴張速度驚人的實體書店幾乎成為了實體商業最活躍的因子。且不說,全國16家“年度最美書店”,上海地區佔據3席——朵雲書院廣富林店、光的空間書店和鍾書閣徐匯店,民營書店的代表企業西西弗在上海就開設了9家,新媒體大號“一條”門店一口氣在上海開出3家,其中兩家還是位於新開業的商業地產中,利用商業綜合體的配置需求和入口機會,連鎖書店也進入了大規模爭搶賽道的擴展競爭階段,中信出版集團的中信書店在浦東就開出了3家門店。


時下,以出版社的作家作品資源為依託,越來越多的市民讀書會成為申城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近年來,僅上海人民出版社就以旗下人民社、書店社、遠東社、世紀文景等機構,運營了學習讀書會、行知讀書會、長三角讀書會、陸家嘴讀書會等多個品牌讀書會。一方面,新開設的書店催生了讀書會,另一方面,

新產生的書店空間也讓更多的市民閱讀活動擁有了“地盤”。


在我看來,讀書會無疑是體現這一“價值”的有效路徑。因為讀書的本質,一方面是讓我們擁有知識,另一個重要的方面是讓我們的心靈恢復本來的天真。唯有擁有了深奧的知識卻依然天真的人,才會鍥而不捨地思索追問我們這個世界的秘密,隨之帶給我們一個又一個的精彩。——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點贊形式多樣的市民讀書會,同時呼籲社會有更多、更廣泛的讀書會,引領更多市民投身閱讀,增強知識,提升素質。

作者 | 沈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