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貌風流的湖州女道士,被才華折磨一生只求自由,終慘遭亂棍打死

一個才女的一生應當怎樣度過?

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

然而對於那些生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年代裡的女性來說,過早地展露鋒芒卻不見得是件幸事。當她沒有能力自保、主宰自己的命運時,過人的才能和美貌就像遠途行人隨身佩戴的華麗珠寶,價值萬千卻給自己招引禍害。

美貌風流的湖州女道士,被才華折磨一生只求自由,終慘遭亂棍打死

李冶的一生,從幼時初露詩才被父親送入道觀開始,以寫詩觸怒龍顏被亂棍打死結束。在世間走的這一遭,她大膽追求愛情、肆意揮灑過才情,向和尚示過愛、被一心向往仕途的男人拋棄過、最終看淡情愛,舉辦詩會廣結“知己”,與諸多男子交往甚密……可惜每一次奮不顧身的追求,最終都以失望結尾。

當我們一起來回顧李冶的一生,究竟是該惋惜於她的悲慘結局,還是應該感慨她至少精彩恣意的活出了那個時代女性難得的自由?

01.如花美貌和過人詩才,是她悲劇結局的先兆

李冶出生在富饒的江南吳興(現在的浙江湖州)的一個富足人家,父母皆飽讀詩書,自幼給了她足夠的文化薰陶,讓小女孩的才情早早開始萌芽生長

六歲那年,李冶跟著父親參加聚會,大人們吟詩作賦討論到薔薇時,李冶出口成詩:

經時未架卻,心緒亂縱橫。已看去鬢散,更念木枯榮。

眾人紛紛稱讚時,李冶父親卻愁眉不展。

古人常說:“一詩成讖”。大家相信,一個人寫出的詩往往隱約預言了自己的命運,而且往往是不祥之事,因此也被稱為“詩讖”。李冶的父親也難免有這樣的想法,於是從她童真的詩句裡看出來了不祥的預兆。

美貌風流的湖州女道士,被才華折磨一生只求自由,終慘遭亂棍打死

枝蔓柔軟、明媚妖嬈的薔薇花,還沒來得及搭架扶持,所以長得繁密交錯。李冶的“經時未架卻”中的“架卻”諧音“嫁卻”,彷彿話中帶著抱怨,閨中妙齡女子若適齡卻未嫁,便會心緒煩亂、情緒縱橫,就像那縱橫凌亂的薔薇花枝。李冶父親覺得女兒小小年紀就顯出如此心性,未來恐怕會過於放蕩不貞,於是暗自下定決心把她送進青燈古佛的道觀修養心性。

十一歲那年,李冶時被父母送到了玉真觀出家,改名為李季蘭。原本養在深閨的大小姐這下便像從花盆中移植到田野裡的薔薇,愈發自由地縱橫生長了起來。

觀內歲月長。少女的容顏出落得越發豔麗動人,寬鬆道袍下的掩飾不住越發嫋娜無雙的身姿,少女的如水柔情更是逃不過絲絲悸動。

美貌風流的湖州女道士,被才華折磨一生只求自由,終慘遭亂棍打死

冷清寂寞的道觀能鎖住少女豆蔻年華的肉體,卻無法憑藉清規戒律封閉那顆懷春似火、嚮往愛情的少女心。恰恰李冶又有著過人的美貌和才情,據《唐才子傳》說,李冶“美姿容,神情蕭散,專心翰墨,善彈琴,尤工格律”。如此美貌又才華橫溢的女子在哪個朝代不會被廣泛追捧?於是小小的道觀隨著少女的長大也變得熱鬧了起來。

不知道是李冶運氣不好總是遇人不淑,還是她這樣過於主動熱情的追求註定得不到應有的珍惜,她終究一生都沒能收穫一段圓滿的愛情。

02.四段無疾而終的情感,讓她不再困於情和欲

一次春日的午後,李冶和閻伯均在湖上泛舟遊玩,吟詩作對。年少的感情不需要問那麼多為什麼,天氣正好,眼前的人又與自己情投意合,李冶就不顧一切地愛上了眼前的男子,以為這就是少女想象中地久天長的愛情。然而,她卻高估了對方的情意。為了仕途,閻伯均毅然決然地拋棄了這個在湖上跟他笑意盈盈的小姑娘,轉身迎娶了名門之女

。面對變心,李冶也大氣地沒有挽留,甚至還大氣地寫下“歸來重相訪,莫學阮郎迷”。

美貌風流的湖州女道士,被才華折磨一生只求自由,終慘遭亂棍打死

後來,李冶也遇見了仰慕自己才華已久的朱放。對方甚至還會體諒自己道姑的身份出門不便,假裝是香客拜訪道觀,然後潛入李冶的房間,品茗聽琴。兩人就這樣度過了一段情投意合、無憂無慮的幸福時光,然而,朱放卻突然接到調令,要去山西做官。李冶難得尋到一個真心待她的人,卻不得不感嘆造化弄人,情深緣淺。

某一天,李冶正在道觀裡黯然神傷時,一個小和尚前來拜訪。兩人聊詩詞歌賦、聊道觀生活都意外的投機,於是又是一見如故,互相引為知己。之後,小和尚便經常來陪伴照顧孤獨的李冶。這個小和尚,就是後來的“茶聖”陸羽。可惜,郎有情,妾無意。李冶的眼裡,陸羽不過是個小弟弟,不是能讓自己心動的那個意中人,甚至還通過陸羽認識了他的好友釋皎然。

一次,陸羽帶著好友皎然前來拜訪,三人一起探討詩詞。李冶被皎然的談吐氣質打動,芳心悄然暗許,後來甚至還託陸羽給皎然送過情詩。可惜,皎然是六根清淨的佛門子弟,不僅不為所動,還寫詩“禪心竟不起,還捧舊花歸”婉拒李冶,從此消失在了她的生命中

美貌風流的湖州女道士,被才華折磨一生只求自由,終慘遭亂棍打死

李冶尋愛追求自由兜兜轉轉一生,終究沒能有一個能照顧她一生,愛她一生的男人。而立之年,她釋然寫下:

至近至遠東西,至深至淺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親至疏夫妻。

既然追求不到愛情,那就追求詩情好了。而立之年的李冶不再“吊死在一棵樹上,而是廣泛交友,在開元寺中組織詩會,把酒言歡,名氣在江南一帶越來越大,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文人騷客前來赴會。

終於,這樣的名氣傳到了當時的皇帝唐玄宗的耳中。見慣了美人的皇帝也對這位美貌又多才的女子好奇心大起,於是詔她進京面聖。李冶高高興興地去了,可曾想,那是招致她殺身之禍的開端。

03.悽慘孤獨結束這一生,李冶可曾會後悔?

被詔進京後,不巧正逢朱泚叛亂。正巧也仰慕李冶才情的朱泚押了她來為自己寫詩。俊傑尚需知時務,何況李冶這一無力自保的弱女子?為了保命,李冶不得不寫下詩句讚揚朱泚。後來局勢大變,唐玄宗收復失地。李冶因曾寫詩讚揚叛賊被冠上謀逆之名,慘遭亂棍打死,以最慘烈的方式結束了風流多情,卻又坎坷不幸的一生。

美貌風流的湖州女道士,被才華折磨一生只求自由,終慘遭亂棍打死

雖說唐朝是個空前開放的朝代,女子地位跟歷朝歷代相比也相當高,女子即使出嫁也可以外出交遊而不必困守深閨,而且湖州所在的江南地區由於經濟發達、生活富足,便更是孕育出了大批開放的文人騷客,可是那依舊是個男權主導的社會。大膽追求自己所愛的李冶,即使受到諸多男子的歡迎,但也許終究難得到敬重和真心

回顧李冶這一生,皆是因寫詩而起。因為幼時展露詩才被送入道觀,因為才華吸引了眾多藍顏知己,又因為才華被詔入京、被劫被逼寫詩,最終招來殺身之禍。

但如果這一切能夠重新來過,那年和父親友人的聚會,李冶未必會選擇不吟誦出那首詩!面對自己芳心暗許的那一個個男子她也一定會再次奮不顧身地去追求。對於這樣一顆嚮往自由的靈魂,一生中那無數快樂自由的一剎那便足以慰藉靈魂!

寫在最後

在男權主導的社會里,只要拋卻心中的條條框框,女性至少也可以獲得情感的自由,儘管這跟現實的自由還有很大的距離。

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看,李冶的種種言行無疑是出格的。但我們今天來看歷史上的她,分明覺得她敢愛敢恨,敢於追求自主和獨立。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正是經濟富足、風氣開放的唐代和江南才給了李冶這樣自由的靈魂生長的土壤,也正是有著敢於打破時代的侷限和偏見,敢於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的這樣一群人們,才成就了像李冶的家鄉湖州這樣,開放包容的氛圍。

從孕育出李冶、陸羽、皎然這樣的文化名人,到作為連接異域文化的絲綢之路起點,再到今天在南太湖畔舉辦全國網紅大會……五一不顯示出這個人傑地靈的小城兼容並收的氣質。

美貌風流的湖州女道士,被才華折磨一生只求自由,終慘遭亂棍打死

李冶的一生也許未能收穫到傳統意義說的安定幸福,但她詩句中展現出的極強的女性意識——對自我獨立人格的認可,對封建社會的不滿,對與男性憑才華公平競爭的意識,對愛情大膽追求的熱烈……她這些超越時代侷限的覺醒,都給了後世的我們極大的啟發。

以我的角度來看,李冶的一生的最後也許並不會後悔,就像凱撒大帝曾說,這個世界,“我來過,我見過,我征服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