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讓人淚崩的畫面,道出“姥姥帶娃”背後的真相

有多少讓人淚崩的畫面,道出“姥姥帶娃”背後的真相

決定寫這個話題的時候,內心糾結了很久,從我的成長到孩子的成長,從“媽媽”到“姥姥”角色轉變,她能做的恐怕都不止寫一本書了……

女人,沒生孩子之前不知父母恩,生了孩子才能真真切切體會自己媽媽的不易。

印象中最深的,就是當我生完孩子從手術室出來那一刻,看到的第一個人就是媽媽在等我。看著虛弱的我,她的眼神裡寫滿了心疼……

月子裡的各種營養湯和月子餐更是親力親為,生怕哪頓沒吃好,身體就恢復不好。

有了娃之後,生活中更是各種無微不至的照顧,從照顧我一個人變成了照顧我和孩子兩個人,到現在一家老小一幫人。

沒有抱怨,沒有“工資”,沒有疲憊,彷彿這些都是她該做的一樣。

每天等我回家吃飯,總是做我愛吃的飯菜,我忙著喂孩子吃飯,媽媽不停地往我嘴裡餵飯,其實我知道,她是怕我吃涼了。

有多少讓人淚崩的畫面,道出“姥姥帶娃”背後的真相

媽媽不善於表達,但是行動上卻處處疼愛女兒。

在“姥姥”的角色中,她到底為了什麼?

1.有一種愛叫“誰也不為,就為我姑娘”

絕大多數“姥姥”帶孩子共同的目標就是為女兒分擔,甚至怕女兒太累。

即使我們已經做了媽媽,也永遠是媽媽眼中的孩子,只要她在身邊,就會竭盡全力守護我們。

之前曾看到一個調查:我國現有隨遷老人近1800萬,其中專程來照顧孫輩的高達43%。大數據顯示,姥姥逐漸成為帶娃的“主力軍”。

曾經在小區和一個“姥姥”閒聊的時候,“姥姥”說到自己為女兒扔下老家的悠閒生活,滿眼裡都是對女兒的愛。

“姥姥”其實已經老了,頭髮花白,腰痠腿疼,早已不是那個矯健能幹的人,但卻依然為女兒的家起早貪黑,任勞任怨

能讓女兒多睡一會兒,絕對會夜裡自己獨守孩子。

有多少讓人淚崩的畫面,道出“姥姥帶娃”背後的真相

2.有一種女兒的心聲“有媽在,我可以放心的工作”

一般對於休完產假的新手媽媽,最不願意這個時候迴歸職場。自己好不容易樹立起來的育兒理念,彷彿把孩子交給誰都不放心。

但是,唯一最放心的還是自己的媽媽。

於是,“姥姥”開始上崗,兩代人的育兒觀念開始發生衝突,“姥姥”有時也憋屈,自己養了一輩子的孩子,怎麼就行不通了呢?

生活中有多少女兒,一邊嫌棄,一邊心安理得把娃扔給媽。

當我們在職場叱吒風雲的時候,“姥姥”未嘗不是負重前行。

每天早六晚十,除了生活的照料還要按照女兒的方式學習各種兒童遊戲、兒歌之類的,最重要的還擔憂女婿的想法,孩子日常是否磕碰……

仔細想想,要不是有媽在,我們真的能做到瀟灑工作嗎?

有媽在,我們真的很放心。

有多少讓人淚崩的畫面,道出“姥姥帶娃”背後的真相

3.有一種疼愛叫“隔代親”

姥姥,媽媽的媽媽。無論對子女的教養多麼嚴苛,到了隔代輩,什麼原則啊,什麼武力啊,統統走開。

在我們身邊,有多少人是姥姥帶大的,又有多少人的童年回憶裡,有姥姥揮之不去的身影……

姥姥的愛綿遠流長,流過子女一輩,又福澤子孫一輩。

媽媽這一輩子,沒孩子的時候為父母活,有了孩子為子女活。我們好不容易長大了,現在又要接手下一輩,默默守護著女兒的幸福。

當然,“姥姥”帶娃更便於和女兒的交流,即使女兒說了什麼重話也不計較。

可能會有媽媽覺得,婆婆帶娃不如媽媽帶得好,或者覺得婆媳關係比較難相處。

換位思考一下,帶娃這件事情本身就是非常辛苦的。老人願意犧牲自己的晚年生活來幫我們,真的已經非常不容易了。

在養娃路上,我曾抱怨過,生氣過,但最終,還是離不開婆婆。畢竟,她也在為我們的小家默默付出,都是為了孩子們更好。

所以無論是姥姥還是奶奶,我們能做的就是感恩和珍惜,多一些包容和理解。總之 ,不管是奶奶還是姥姥,她們都是最疼外孫的,也是最愛我們的媽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