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史記

青年曆史作家與他們的歷史寫作

歷史學者給大眾的印象,往往是久坐於書齋中,皓首窮經,少問世事。但正如歷史學家孔飛力多次向學生們提及的一句話說的那樣:“一個人的思想與他的經歷密不可分”,每一代歷史學者的寫作,其實都在與他們所處的時代的對話中完成,時代的變動往往也會在歷史學者的寫作中留下烙印。

當今時代可以被稱得上是又一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是一個“技術爆炸”的時代,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層出不窮的新型技術衝擊乃至重構著歷史悠久的歷史學研究方法。身處其中的歷史學者們也經歷著與前輩不同的治史環境。

網絡時代信息資訊快速檢索的“E考據”,對歷史研究來說是福音還是危機?強勢崛起的新媒介賦予了歷史學者更多走出象牙塔、面向公眾發聲的機會,但學者更積極地介入公共空間,又能否促進公眾觀念的良性發展?

這是一個多元開放的時代。一方面,當代的學者擁有越來越多地相互交流的平臺與機會,在與國際前沿理論進行吸納和對話的同時,如何在歷史研究中把握史料和理論的均衡也成為重要的問題。另一方面,非學院派的歷史寫作者群體成批湧現,他們為大眾讀者提供了更通俗有趣的歷史敘事,也為理解歷史提供了更多元的視角,但也因其專業性遭遇諸多的爭議。

出於對以上種種問題的好奇,我們採訪了一批青年曆史學者中的代表人物:仇鹿鳴、唐小兵、張仲民、李碩、高林和羽戈,圍繞他們的作品,探究他們與歷史結緣的心路歷程,傾聽他們如何回應時代賦予的機遇與挑戰。這些人中有活躍的學院派學者,也有深受大眾歡迎的公共歷史寫作者。如果說一代精神造就一代的史家,那麼一代史家的著述與反思也總能折射出那個時代的魅力。

對未來的想象來自於過去的經驗,歷史的意義,正在於此。因此,我們期望通過回答“當今的青年學者如何寫史”這個問題,為當下確立座標,為未來提供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