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提倡的這一觀點,圓了“流浪大師”的網紅夢

網紅作為新時代的特色產物,在當代社會儼然成為了主流的存在。無數個懷揣著一夜變明星、瞬間走向人生巔峰之夢想的“有志青年”放棄了踏實求學、辛勤勞動的人生理念,開始了大尺度、甚至毫無底線的直播生涯,只求一夜爆紅。

不過正所謂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即便這些“能人志士”絞盡腦汁、奇招頻出,甚至為博一笑不惜糟蹋自己的身體,但能夠“活”下來的畢竟是少數。想想道理很簡單嘛,這麼多人湧入直播間,擺開了毫不亞於高考那般千軍萬馬搶過獨木橋的陣勢,僧多粥少的現實自然會淘汰一大批人。

孔子提倡的這一觀點,圓了“流浪大師”的網紅夢

但就是這麼激烈的競爭隊伍中,卻非常突兀地冒出了一個大師級網紅——“流浪大師”沈巍。當N多衣著整潔、妝容精緻的妹子紛紛擠在了一身破爛、披頭散髮、髒亂不堪的流浪大師棲息地,笑靨如花地高舉手機爭相與髒亂流浪漢進行自拍之時,你第一反應是不是感嘆這個世界真夠瘋狂?

當你仔細查詢、審視到了髒亂大師背後的故事,你發現原來這個流浪漢不是在流浪,而是捧著國學著作邊走邊揣摩人生,並且還為此耗費了普通人想都不敢想的26年大好青春年華,只為打造一個乾淨整潔的人間環境而奮鬥著,你瞬間是不是肅然起敬?

孔子提倡的這一觀點,圓了“流浪大師”的網紅夢

“流浪大師”網紅成功的背後原因:眾人對俗人生活的厭倦,對超脫世俗人生的嚮往

個人沒有刻意關注這一事件,不過從零星的網友的報道和評論中可以看出:眾人對“流浪大師”的認可度是極其高的,認可的事實除了不認為他是為生存而流浪,而是為了淨化環境、參透人生而流浪之外,另外一個重要之處便是:他讀了很多國學著作,張口便是你聞所未聞、寓意高遠的話語,儘管這些話語實際上跟你沒多大關係,但一個流浪漢能有如此超越身份的人生感悟和淵博學識,肯定瞬間震懾住了你,因此流浪漢之所以被公眾評為了“流浪大師”,個人以為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1,大部分人都是俗人,大部分人也很討厭自己的俗人身份。雖然每個時代都會有一些站在金字塔頂端的人創造出了令人豔羨的輝煌,接受著底層人民的跪舔,但不容否認的是:絕大部分人都是俗人。那麼何為俗人?標準之一便是掙脫不了世俗生活的枷鎖牢籠,每天為了生存而奔波,不能騰出時間為實現人生價值或者提倡人間大愛、普度眾生做些有意義的事情。換句話說,絕大部分人都為世俗所迫,活著沒有自我,甚至是束手束腳,不能隨性而為。

孔子提倡的這一觀點,圓了“流浪大師”的網紅夢

說到這裡相信大家都很有感悟,朋友圈裡鋪天蓋地都是油鹽柴米醬醋茶的日常瑣事,以及婚姻、感情誘發的不如意。這實際上是作為普通人最正常不過的日常生活,但卻又是普通人無法迴避的俗人生活。這種枯燥乏味的生活持續得越長,當事人就越是牴觸。因此,當出現了一個不為世俗捆著手腳的流浪漢,必然顛覆了眾人對流浪漢只求生存的刻板認知,也必然引起了眾人的廣泛關注。

2,孔子之所以能成為聖人,因為他提倡修身自律這一觀點,常人難以做到,但卻圓了“流浪大師”的網紅夢。對於孔子提倡的儒學之道,雖然裡面存有很多理想化成分,在引領社會革新變化、走向富強用處不大,但不可否認的是:孔子提倡的修身自律卻是成大事者必須達到的一大境界。

孔子提倡的這一觀點,圓了“流浪大師”的網紅夢

俗人標準之二便是無法自律,為慾望所脅迫。如前所述,生活在世俗世界中的人,即便“食色,性也”,是人生存的本性所在,你餓了總要吃飯吧,不吃身體機能就會響應強烈,跟你的意志做鬥爭。當你立志要做一件事情並且制定了計劃準備嚴格執行,但身體的懶惰又讓你的計劃泡湯,導致一生總是在制定計劃、碌碌無為。

成年後的人慾望需要則更為多樣且強烈,倘若強烈剋制則必然引起身體機能的反撲。絕大部分人都最終妥協在了身體機能的反撲下,成為了一個正常的俗人,雖然身體正常了,但回過頭一看,自己到頭來一事無成,也越加後悔自己當初怎麼就沒再堅持一下?

孔子提倡的這一觀點,圓了“流浪大師”的網紅夢

《禮記•大學》:“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憤懣,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由此可見,古人提倡的修身自律的要求很高,不能為憤懣、恐懼、好樂、憂患等世俗情緒所困擾,而應做到心無旁騖、不受干擾地一門心思修行。結合古代諸多帝王的成功經驗,這確實為成大事者應具備的素質。

因此孔子提倡修身自律,講究正心明志這一觀點,也即認準一個目標而不為內心慾望所牽引直至墮落,這是普通人不能達到的至高修身自律境界,也是擺脫俗人層次的不二法門。孔子作為這一學說的引路人,本身也是嚴於律己,故而被奉為超脫了俗人境界的“聖人”,而作為同樣睿智滿滿、甚至才學高於孔子的老子、韓非等之所以不能被後世尊為“聖人”,便是輸在了“修身自律”上。

孔子提倡的這一觀點,圓了“流浪大師”的網紅夢

因此,流浪大師之所以能被世人尊為博學多才的“大師”,核心關鍵便在這兩點上,他雖然在流浪,但卻顛覆了世人對流浪漢的俗人印象,他不是在為了生存而流浪,而是為了參透人生、傳播大愛而流浪;他雖然承受了身體機能的強烈考驗,但始終修身自律、未能屈服,摒棄了飲食、富貴、生理需要、家人、傳宗接代、世人偏見等一系列世俗牽絆,只執著於自己想做的事——讀書和淨化環境,並且一堅持就是令人不可思議的26年。即便他說的話跟你一毛錢關係沒有,但他的淡泊明志卻值得你瞻仰膜拜。

由此可見,孔子提倡修身自律,實際上提倡了這一觀點:主張社會之人擺脫世俗成為聖人,毫無疑問這是一種高難度動作,生活在世俗社會的絕大部分人是很難做到的,而一旦有人做到,不論他是不是流浪漢出身,都將為世人所敬仰。因此客觀來講,孔子提倡的這一觀點,圓了“流浪大師”的網紅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