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州剪紙(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離石故事|石州剪紙(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離石故事|石州剪紙(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石州剪紙

剪紙是我國傳統民間藝術形式之一,是一種用剪刀(或刻刀)剪(刻)色紙而成的裝飾性藝術小品的鏤空藝術。離石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發祥地之一,離石民間剪紙是極具地方特色、與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一種民間藝術,其悠久的歷史,神奇的構思,誇張的手法,粗獷的風格,與呂梁剪紙、陝北剪紙同屬黃河流域“母親藝術”,與漢代畫像石、商代青銅器、金銀器、刺繡、皮影、蘭印花布、布飾圖案、木雕、建築彩畫、陶瓷裝飾、雕漆、農民畫、木板畫、壁掛等多種藝術發生碰撞,因此又被譽為“活化石”、“立體音樂”等。民間剪紙紮根於民間,流傳於民間,土生土長,土香土色,永遠散發著藝術的芬芳。人們把生活比作一棵常青樹,剪刀下的藝術便是常青樹上的花和果。

一、歷史沿革及發展狀況

1、第一個歷史時期(清代之前)

據有關資料記載,中國最早的剪紙,是北朝(公元386-581年)時期的作品。1957年,新疆高昌附近出土文物中,就有南北朝時期的《對馬》《對猴》等剪紙作品。據資料顯示:“我國在未出現植物纖維紙之前,曾用金屬片、樹葉、絹帛、皮革等材料製作剪紙“。用於多種工藝品和器物的紋樣裝飾,或利用剪紙的方法縷花製版,許多陶瓷圖案、漢畫像石、版畫作品都有著剪紙的基因。離石境內馬茂莊、下水西、喬家溝等地出土了龍山文化、仰韶文化、漢代文化遺址,這些文化不同程度地孕育著剪紙藝術。早在秦漢時期,離石、柳林一帶與陝北榆林地區同屬上郡、西河郡所轄,其首府就在離石,故這裡曾經有過鼎盛的秦漢文化,較多保留了中華民族古老文化處於上升時期的秦漢藝術古風。如段月英的《老鼠偷油》裡的油瓶與青銅器、陶器上的紋飾同出一轍。如段月英的《一座山》《孩玩蛇》等作品即是。正如著名學者靳之林先生所說:“一幅剪紙,就不僅是一幅剪紙,而是有著千鈞之重的凝聚著幾千年文化史的歷史紀念碑”。因此,縱觀離石民間剪紙,清代之前可以劃分為第一個歷史時期。

離石故事|石州剪紙(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離石馬茂莊發掘的漢墓壁畫,其藝術特點同民間剪紙的風格極為相似,豪放粗獷、純樸渾厚、生活氣息濃厚、故事情節完善,似可推測它們在發展過程中互為影響,互為作用,從而形成了諸多不同的姊妹藝術。

離石留存有不少清代的剪紙作品,代表性的有《金魚》《金玉滿堂》《蝴蝶》《五子登科》等,主要內容有花鳥蟲魚、山水樹木、亭臺樓閣、戲曲典故、民俗生活等,常見的有花燈、窗花、鞋帽花樣、服飾披肩、荷包煙兜、腰帶墜帶、枕頭帕巾、建築彩繪、盤子神社等。這些剪紙點綴著勞動人民的美好生活,流露出離石人民崇德向善的幸福嚮往。

離石故事|石州剪紙(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離石民間剪紙是勞動人民開始創造的,是民俗活動的內容之一,是民俗活動的一種獨特的審美行為,隨著禮儀習俗應運而生,又在其活動中不斷吸取其它藝術精華,再加以推陳出新,成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離石剪紙又是一個群眾載體,上至老太太,下至小媳婦,幾乎每個村都有巧手分佈。這種傳統技藝,早已輻射到柳林、方山、中陽、臨縣乃至省內外。

2、第二個歷史時期(民國到1978年改革開放初期)

從民國到1978年改革開放初期,可作為離石剪紙的第二個歷史時期。這個時期,離石民間剪紙的代表人物有段月英、高兆清、王巧花、康文斌等。這個時期的作品內容較為豐富,題材大致可分五個方面:其一,反映現實生活和生產樂趣的,大都是單剪,情節簡單,如王巧花的《老婆吃飯》《老漢抽菸》,楊二英的《蛾撲瓜》等;其二,反映六畜興旺的家畜家禽形象,表現勞動生產和家庭生活的一個側面,如杜改奴的《猴騎雞》,楊二英的《養雞》,李林巧的《牛》等;其三,以花鳥魚蟲動植物的形象,表現勞動人民的審美觀點和豐富聯想,如李愛則的《雙龍》《象》《駱駝》《虎》等;其四,寓意圖案,用象徵性圖案和諧音手法,組配成一句含有吉慶意義的成語,如閻守翻的《連年有餘》等;其五,戲曲人物、傳統和故事方面,如康文斌的《群猴救神農》《金殿站堂》等。

離石故事|石州剪紙(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這個歷史時期,離石剪紙除了單剪外,還大量出現了對剪、襯剪,還有高兆清的套剪以及康文斌的套色剪紙、火燙剪紙。此外,在構圖上也較為講究,如馮完花的《錐剪圖》為八折對剪,黑白適中,構圖飽滿,堪稱上品。除了表現民俗民風題材外,還出現了主題明快的作品。高兆清於1954年創作的《豐收》《中蘇友好》《磨豆腐》《世界和平》等作品,在《山西文藝》《山西日報》發表,他的最大藝術特點是套剪。康文斌的《戰士緊握手中槍》等3幅軍事題材作品入選蘭州軍區空軍首屆美展,並在《青海日報》發表,他創作的《普及大寨縣》(六幅)剪紙於1977年3月在《呂梁報》發表。1986年9月,離石縣首屆藝術展覽共展出剪紙191件,中國剪紙學會專家稱為“呂梁魂”“黃河之花”。剪紙藝人段月英、楊月玲、李靈巧、喬桂英、韓桂蘭曾多次受到省、地、縣表彰。時任離石縣文化館長李在田的文章亦在《中國剪紙報》發表。安琪的論文《剪紙中的藝術意識及表現手法》榮獲中國剪紙研究會論文研討會優秀論文榮譽獎。劉靜望、薛光運主編的《呂梁民間剪紙》一書共收集了82位藝人的261件作品,其中,離石縣就多達15人、52件,位居各縣之首。

1987年,離石縣文化館被評為全國民間剪紙挖掘、繼承、研究先進集體,中國剪紙學會吸收時任離石縣文化局長安琪為理事,李在田為會員。

3、第三個歷史時期(改革開放以來)

離石剪紙的第三個歷史時期,是改革開放以來。2010年10月29日,離石區民間藝術協會換屆,康文斌當選為主席。這個時期,離石區剪紙的藝術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其一,剪刻的特點。由於剪紙的工具材料決定了它必須以刀代筆,採用縷空的辦法。圖案、花紋的陽紋,線線相連,陰紋線線相斷,不管是連是斷,都不能有支離破碎之感,不能破壞剪紙圖案的整體連帶關係。其二,裝飾化的藝術手法。剪紙不可能像繪畫那樣採取完全寫實的手法,而是要在有限的幅面上運用洗練的線條、誇張的手法,附加裝飾的藝術,從整體上定出形象的輪廓特徵。而且,這種特徵往往又是誇張、變形、藉以強調動態的傳神。在構圖上,剪紙又較難表現三度空間感,場景和形象的重疊,也不需拘泥於物象間的一般比例和透視關係,而是著眼於形象、場景、人物等內在的聯繫,較多地運用了組合手法,並可以直接運用圖案形式的一些法則,做出對稱、均衡、適合、連續、寓意等處理。其三,繼承了傳統禮儀習俗的特點。其中不乏巫神、婚喪、壽辰等方面。反映婚俗方面的較廣泛,《老鼠娶親》《抓雞娃娃》《坐蓮娃娃》《送子觀音》《喜鵲登梅》《迎親圖》等。有的作品表現祭天、祈雨、求神、鎮邪方面的內容,有的作品是通過民俗寓意表達的,如“雙喜捧石榴,榮華富貴不用愁”,“雙魚搶蓮花,年年有錢花”,“鶴含靈芝草,福壽比山高”等。其四,反映歲時節令的傳統風俗。老百姓一年四季節令很多,幾乎每個月就有一次。春節時剪門神、窗花、掛箋、吊簾、中堂、炕圍花等最為豐富,內容主要有蟲魚鳥獸、花草樹木、仙佛人物等。二月二為龍頭節、春龍節,是傳統的“惡日”,多剪“葫蘆鎖五毒”、“錐子剪子驅邪毒”等。清明祭祖,多剪孝道方面內容,如“二十四孝”“打燕娃娃”“燕老漢”等。端午除五毒,中秋話團圓,臘八慶豐收,皆有各自的說道。剪紙,作為一種民俗文化,也正是根植於此。其五,主題明快、服務中心的特點。剪紙藝人們與時俱進,懷著“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感恩之情,頌黨愛國話改革的時代潮流凝結成一卷卷美麗的剪紙畫卷躍然紙上,不論是“七一”還是“十一”及其他節日,總可看到剪紙藝人們的巧手剪出的美輪美奐之作。

離石故事|石州剪紙(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近年來,離石有近500件剪紙作品在全國、省、市、區舉辦的各類展覽和報刊上交流和發表。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離石區主辦的“金雞賀歲·2017文明之春,我的家鄉我的年剪紙作品展”,市、區舉辦的“中國夢剪紙作品展”,2018年離石區舉辦的“我的家鄉我的年剪紙藝術展”,共展出348件作品,皆以剪紙作品為內容,以年俗、民俗和“中國夢”為主題,大大地推動了剪紙藝術的發展。

二、體裁格式與藝術風格

離石剪紙根據民俗與實用需要因物、因事制宜。最常見的是窗花,它的大小根據窗格的形狀來定。窗戶格式有菱形、圓形、多角等樣式,窗花也隨窗而異,小的寸許,大者有四角、六角、八角呼應的“團花”。歡慶春節或操辦婚事都要貼“全窗花”,即剪出柿子、如意、牡丹、佛手、蓮花、桂花、笙等,祝願新媳婦善於女紅,早生貴子,美滿幸福。

離石剪紙的風格總體具有地域粗擴、雄壯、簡練、純樸的特點,傳統多為單色剪紙,近年來興起的染色剪紙,呈現出婉約典雅、富麗堂皇的特點,以造型寫實、刻制精巧,色彩豔麗而著稱。

剪紙原料多是一種單一的雪白宣紙,工具是幾把刀刃為斜形的大小不等的刻刀。程序是先用刀刻出剪紙成品,再點染著色。剪紙藝人非常講究刀工刻法和著色技藝,採取陰刻為主,陽刻為輔的辦法,在短短几分鐘內就能龍飛鳳舞地刻製出許多成品,著色時用上好白酒調色,調配較深的顏色可加少量白礬,這樣既能使塗上的顏色鮮豔水靈,又能使剪紙存放較長時間。

三、技法特徵

1、摺疊。將紙摺疊後產生重複的圖案,是剪紙技法中最基本的一種,也是單色剪紙採用的一種表現手法。它所產生的不同效果取決於摺疊的次數和角度。運用此工藝剪制花卉時,可將紙摺疊兩次或三次後始剪,所得的花紋為四面或六面均齊的形狀。若剪制動物或人物,摺疊一次剪後的形狀為左右對稱。摺疊剪紙由於是對稱性強的紋樣,所以所得的圖形更具韻律感。此技法多用於剪制喜字花和頂棚花等。

2、陰刻、陽刻。剪紙的基本效果是通過單獨或混合使用陰陽線得到的。陰刻也稱鐫刻,就是刻去表示物象結構的輪廓線,在大的塊面中表現線條的方法,這種效果厚重、結實、分量感很強,有一種強烈的黑白對比感,被剪刻去的空白組成圖案,線與線不相連接。陽刻也稱鏤刻,正好與陰刻相反,是刻去空白部分,保留輪廓線。圖案的線條是實心,線線相連。這種方法流暢、清晰、玲瓏細緻。陰陽結合是最好的剪紙表現手法。在同一幅作品中出現陰陽刻兩種方法,使構圖變化多樣,畫面中黑、白、灰對比鮮明,是一種表現力很強的剪紙技巧。

四、主要價值

1、民間技藝的瑰寶。“縷金作勝傳荊俗,為紙為人起晉風”。一代代離石剪紙藝術家和民間藝人,用藝術的眼光和純潔的心靈捕捉著生活中的亮點,他們用細膩的巧手創作出一件件屬於本土的精品,並使之走向社會、走向世界,對於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民間技藝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2、工美經濟的寶藏。保護、傳承、弘揚和發展離石剪紙民間技藝,形成獨具特色的民間工藝品,建設剪紙之鄉,吸引更多的婦女加入到剪紙藝術之中,有利於精準扶貧,有利於發展鄉村經濟,又有利於發展鄉村旅遊產業,從而為實現區域經濟發展貢獻力量。


來源:離石區文化和旅遊局內部叢書《離石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彙編》

離石故事|石州剪紙(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離石故事|石州剪紙(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離石故事|石州剪紙(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編輯:jingjing


離石故事|石州剪紙(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版權歸離石區新聞中心所有

轉載請標明來源:今日離石

對侵權行為我們將訴諸法律

離石故事|石州剪紙(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