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闊步新時代·檢察足跡”新媒體走基層】重慶雲陽:搬掉絆腳石,種下金果子,服務脫貧攻堅就這麼幹



兩個曾經“以貧為榮”的貧困村,經過雲陽縣檢察院近五年的對口幫扶後,甩掉的不僅是一頂“窮帽子”,更是將“以富為榮”作為了新的座標。


發生在雲陽縣渠馬鎮促進村和大梁村的故事,再一次證明,激發貧困群眾自立自強的信心和志氣,是脫貧攻堅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動力。


【“闊步新時代·檢察足跡”新媒體走基層】重慶雲陽:搬掉絆腳石,種下金果子,服務脫貧攻堅就這麼幹

破除“以貧為榮”思想頑疾


【“闊步新時代·檢察足跡”新媒體走基層】重慶雲陽:搬掉絆腳石,種下金果子,服務脫貧攻堅就這麼幹

資料圖


2019年12月23日,雲陽縣渠馬鎮促進村六組魏治財家,門外寒風凜冽,門內灶火正旺。


魏治財家是建卡貧困戶,但卻在堂屋裡掛著一塊金光閃閃的牌匾“同奔小康榮譽證”。這塊木底金面大紅字的牌匾,是這一家人近幾年最大的“驕傲”。


“莫看這個‘牌牌’不大,但是說明我可以直起腰桿了唦!”魏治財笑嘻嘻地說,“窮帽子”其實誰都不願戴。


事實上,這個由渠馬鎮黨委和政府聯合頒發的“同奔小康榮譽證”,正是針對2015年全縣開展脫貧攻堅工作以來,已成功脫貧的建卡貧困戶而頒發。


換言之,這塊“同奔小康榮譽證”就是“脫貧證”、“致富證”。


“讓貧困戶們‘以富為榮’,而不是‘以窮為榮’,我們花了近五年的時間。”雲陽縣檢察院紀檢組長、原脫貧攻堅指揮長李大中感慨萬千地說。


早在2015年,雲陽縣檢察院對口幫扶該縣渠馬鎮促進村和大梁村脫貧攻堅。駐村伊始,聽說檢察機關入駐,當地村民沸騰了。


“沸騰的不是歡喜之情,而是申訴之意。”李大中苦笑,紛至沓來的村民,都是為了佔地補償等歷史遺留問題而來。


倍感蹊蹺的李大中後來搞了一個調查,結果村民們的滿意率很低。


“真是當地幹部不作為?其實不是。關鍵在於當地形成了一股‘以貧為榮’的風氣。”李大中直言,當時家家戶戶都希望被評上貧困戶,說誰富誰就翻臉。


“窮的是志氣,富的是精神。”雲陽縣檢察院扶貧駐村工作隊,開始試圖扭轉當時“以貧為榮”的風氣。


在走訪中,該院扶貧幹部發現有近50戶村民“哭窮”,稱自家人均收入不足3300元,但工作隊核實後無一屬實。


針對這些“哭窮”的村民,工作隊逐一上門講政策擺事實說道理,從農村最樸素的價值觀說起。


“你想納入建卡貧困戶是不是就希望家裡更富裕?”


“將心比心,那些真正困難的鄉親們,是不是也希望通過扶貧像你家一樣富起來?”


……


通過這種不事張揚的思想工作,這近50戶最喜歡“哭窮”的村民,終於開始轉變。而他們的改變,在村裡帶來了極其深遠的影響。自此之後,公開“哭窮”的村民少了很多。


“莫言人短、莫道己長、施恩勿講、受恩不忘。”這是魏治財家“同奔小康榮譽證”背面“家訓”一欄所寫內容,這是工作隊員根據其本人意願草擬的,代表的是他全家的心聲。


【“闊步新時代·檢察足跡”新媒體走基層】重慶雲陽:搬掉絆腳石,種下金果子,服務脫貧攻堅就這麼幹

巧用柑橘良種重新“活化”村民種植熱情


【“闊步新時代·檢察足跡”新媒體走基層】重慶雲陽:搬掉絆腳石,種下金果子,服務脫貧攻堅就這麼幹

資料圖


促進村和大梁村自然條件較差、土地貧瘠、基礎設施薄弱,因此修公路和機耕道、建水廠和人畜飲水池、改造危房等扶貧基礎設施工程,迅速上馬。然而,基礎設施的建立和完善,並不能自然轉化成財富,扶貧之路仍需產業支撐。


連小作坊都沒有的兩個山村,靠什麼產業才能脫貧致富?扶貧駐村工作隊一班人經過反覆討論,卻都因為沒有十足把握而放棄。


確定脫貧產業不同於一般的發展型產業,一旦挫傷了村民積極性,可能長時間都無法取得村民信任了。


偶然一次,有隊員聽村裡老人閒聊,說起幾十年前村裡柑橘如何香甜。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扶貧駐村工作隊立即進行了深入調查。


調查結果令人振奮,原來因當地氣候適合柑橘生長,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柑橘產業異常紅火,雲陽縣城裡的人都來當地買柑橘。後來,因為品種老化及銷售不暢等原因,當地柑橘產業才逐漸衰落。


“有氣候地理優勢,有種植傳統,有技術傳承,還有紅火一時的歷史底蘊,柑橘產業完全可以繼續發展!”扶貧駐村工作隊將這樣的想法跟當地鎮黨委、政府和村民一商量,當即得到支持,家家響應。


發展產業先學技術,畢竟當地的柑橘紅火是幾十年前的事了,沒有新技術、新品種,這門雖有種植傳統的產業很難“活化”。同時,貧困群眾中那種保守心態,使他們對各種產業推廣都抱有疑慮和觀望心態,不解決這個心結,再好的產業也難大面積推廣。


經過一番細緻入微的籌劃,這項帶有產業試驗和心理試驗雙重目的的推廣計劃,在貧駐村工作隊和當地鎮黨委、政府得支持下悄然拉開帷幕。


首先,雲陽縣農委、縣農業科技培訓中心、渠馬鎮農業技術服務中心等農業專家全部被請到了村裡,測土壤、光照、氣溫,開辦柑橘種植技術培訓班。不滿足於熱熱鬧鬧的突擊式培訓,雲陽縣檢察院還與上述部門簽訂了長期扶持培訓計劃,確保每年在柑橘生長節點期,都有專家到田間地頭指導、培訓。


“不敢說全村每一個人都接受過培訓指導,但每一戶是必定都有人參加了培訓的。”大梁村第一書記吳汶棟自信地說。


此後,檢察官們四處聯繫良種柑橘,先後補植1萬餘株良種柑橘苗,建起了200畝的柑橘示範園,由當地柑橘種植能手趙長春出山做帶頭人。


此舉讓很多村民都動了心思,但是扶貧駐村工作隊一反常態,並不像以往那樣逐戶上門做工作鼓動大家都來種柑橘。


“聽說良種柑橘苗拉回來,許多村民圍在車前扭捏著都想要種苗!”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村民的熱情被激發出來了。扶貧駐村工作隊則假裝“慷公家之慨”,只要有村民要果苗,一律免費發放。


“本想通過200畝的柑橘示範園帶動大家的積極性,結果村民自發跟進,形成了700畝的種植面積。”李大中笑道,村民們至今不知道當初的良種果苗實際上就是敞開供應的。


此後,扶貧駐村工作隊如法炮製,先後發展起來了520畝桃園、400畝柚子園、400畝苗圃園,形成了山下有柑橘、山腰有柚子、山上有桃子的立體生態農業帶。


【“闊步新時代·檢察足跡”新媒體走基層】重慶雲陽:搬掉絆腳石,種下金果子,服務脫貧攻堅就這麼幹

群眾滿意度節節攀升


【“闊步新時代·檢察足跡”新媒體走基層】重慶雲陽:搬掉絆腳石,種下金果子,服務脫貧攻堅就這麼幹

資料圖


以心換心式的幫扶,兩個村的村民們,也漸漸從最初的冷淡、觀望轉為熱情、理解和貼心。這份熾熱的情感,還引發了一段頗為感人的故事。


70歲的促進村村民徐尚德為了一件事沒做好,“慪氣”生病臥床了。


事情的起因很簡單。就在2019年11月底,脫貧攻堅評估電話回訪時,對方問了一個問題“您家是否缺水?”


徐尚德隨口回答了一句“我屋頭那不得缺水,怕是‘大天干’可能才缺點水哦!”


此事被反饋回來後,徐尚德急得大冬天頭冒大汗,在自家堂屋裡一圈圈暴走:“我說的是‘大天干’的嘛!我屋頭兩個大水池、兩個水源的嘛!可不可能缺水嘛?!”


原來,問題就出在這個“大天干”一詞上。當地俚語,“大天干”指的是幾十年上百年不遇的大幹旱。


老爺子本意是即便遇上百年不遇的乾旱,才僅只是“可能”缺水,話語中是炫耀和滿足的意味在裡面。但是由於普通話和重慶話之間巨大的差異,加上徐尚德本就耳背,導致了這場烏龍。


在多方核實此事的過程中,徐尚德一直自責自己“說錯了話”,生怕會影響他家的幫扶責任人云陽縣檢察院幹警劉興成,急的幾次三番找村裡和鎮裡說明情況。


儘管各方都安慰他,最後經核實他家也並不存在缺水情況。但是老爺子還是憂急攻心,引發了身上的老毛病臥床了。


2019年12月22日,幫扶責任人劉興成在聽到此事後,提著天麻蜂王漿、整箱牛奶等上門安慰徐尚德。


老爺子聽見劉興成進門,爬起來就不住道歉。劉興成笑嘻嘻地連連擺手:“好大個事嘛?莫慪摸慪!馬上要過年了!”


說來也怪,劉興成上門第二天,記者到徐尚德家時,臥床多日的他居然又能起床活動了。只是問起此事,老人依舊會滿臉通紅地說:“臊皮得很,說個話還差點連累了扶貧幹部。”


真心換真心,良好的幹群氛圍讓兩個村由內到外散發著不一樣的精氣神。


經過近五年的努力,如今的促進村和大梁村,未脫貧的村民加起來僅剩10戶23人,貧困發生率降到了0.4%。


與此對應,2018年雲陽縣檢察院幫扶的大梁村、促進村代表雲陽縣接受國家扶貧檢查驗收時,群眾滿意度節節攀達到98%,順利通過驗收。


如今的大梁村、促進村,用一句順口溜形容是最為貼切的:“走路不沾泥、生產不費力、種田不交稅、上學不交費、吃水不用擔。”


“在縣檢察院的幫助下,村上的面貌、群眾的內心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促進村村主任趙長春感慨道。


“這兩個村,脫貧還是第一步,後面我們還要助推他們走上小康路!”李大中信心十足地說。


【“闊步新時代·檢察足跡”新媒體走基層】重慶雲陽:搬掉絆腳石,種下金果子,服務脫貧攻堅就這麼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