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最需要培養的能力是自制力,離開它,其它任何能力都是白費

我在以前寫過很多關於培養孩子各項能力的文章,比如成長性思維、反思能力、計劃能力、勇敢等等,不過隨著我最近在教育孩子中的切實體會,我發現這些能力盡管都很重要,但是都不能算是最重要的能力。

那什麼能力最重要呢?我說一個我的自身經歷,大家就懂了。

為了教育好我女兒,我研究學習了上百本育兒書籍、心理學書籍,甚至從此走上了自媒體道路。豐富的閱讀讓我更加清晰的認識孩子,懂得孩子各種行為背後的動機,因此在說起如何處理孩子問題時可以說是頭頭是道。每當家長們有問題諮詢我時,我也可以給出他們正確的建議。

但是我發現我在教育自己孩子的過程中,仍然是困難重重,因為大多數時候我更容易受本能所控制,而忘記了如何操作才是正確的。

比如我現在採用“肯定式教養”方法,區別於過去的“否定式教育”,從更加積極肯定的角度發現孩子的優點,鼓勵孩子。但是因為長久以來習慣了用“否定式教育”,每次面對孩子時,不由自主的就會落入“否定式教育”的思維,習慣性的關注孩子的缺點,批評她、否定她。

也就是說,我並沒有把我的所思所想真正的應用到實踐中,而導致這樣結果的根本原因就是自我控制力不足,沒有控制住我的本能。

自控力是連接思想與現實的橋樑,只有自控力做到位,思想才能真正的演變成現實,才能真正的發揮作用。否則,想象的再好、再正確,也只是鏡中花水中月罷了。

所以,在所有的能力中,自控力才是決定我們成功還是失敗的根本。

對於孩子來說,同樣如此。

孩子最需要培養的能力是自制力,離開它,其它任何能力都是白費

孩子的任何成功都離不開自控力

可以這麼說,從小到大,我們培養孩子的過程其實就是在培養孩子自控力的過程。

小到孩子的早睡早起,洗臉刷牙,大到孩子的學習習慣、興趣愛好,哪一點能脫離孩子的自控力?

孩子上幼兒園早上叫不起來,即使被叫起來,也是哭哭啼啼的,為什麼?孩子自控力不足,他無法控制自己準時起床。只有隨著父母的教育,孩子的自控力慢慢提高了,他們才開始真正的做到準時起床。

孩子做作業時,小動作特別多,東張西望,一會玩玩橡皮,一會扣扣手指甲,總之就是不能集中注意力學習,為什麼?歸根結底,還是孩子的自我控制力不足,遵循了自己的本能慾望,思想容易開小差造成的。

孩子玩手機,一玩就不鬆手,玩個沒完,你要用父母權力逼迫他停止,他甚至可以跟你瞪眼,為啥?因為他們自制力不足,沉迷在遊戲世界裡,被慾望本能控制了。

只要我們列舉出任何一項孩子的失敗,都肯定與孩子的自制力有關。都是孩子過多的被自己的本能控制,而忘卻了正確的行為方式,導致自己在失敗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因此,父母要想孩子將來成功,不管是何種方面的成功,不管是學習、還是跳舞,還是去當網紅,總之,只要想讓孩子取得某一方面的成功,提高孩子的自控力都是必須要做的。

孩子最需要培養的能力是自制力,離開它,其它任何能力都是白費

如何提高孩子的自控能力

要想提高孩子的自控力,我們首先要明白自控力是什麼。

自控力是一種克服自我本能的能力,這種本能不僅是生理本能,還包括習慣、行為的本能。而無論是生理還是習慣、行為的本能,說白了就是遵循了我們熟悉的方式。我們之所以採用這種方式,就是因為它能讓我們感到熟悉,感到最舒適,因此我們就採用了這樣的方式。說白了,自控力就是一種克服舒適感,忍受痛苦的能力。提高自控力的過程就是一個提高自己忍受痛苦能力的過程。

我舉個例子,從理智上來說,我們都知道跑步可以鍛鍊身體,對身體有好處,但是我們卻很少有人做到,為什麼?因為我們要跑步這個過程是痛苦的,不僅是生理上的痛苦,還有改變生活習慣的痛苦。而一旦我們克服了這個痛苦,讓跑步成為了一種習慣,這時我們的自控力就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如果我們就此沉迷在當前的成果,不再改變,那麼我們的自控力也就得不到繼續提高了,甚至可能退步。只有我們進一步增加跑步難度,使得跑步更加痛苦,而我們又抵禦住了這種痛苦,我們的自控力才會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那麼我們可以換種方式來理解,提高自制力就是提高人們忍受痛苦的能力。

什麼原因可以使人們忍受痛苦呢?

1、轉變對事物的態度

很多時候,我們對這個事物感到痛苦,但是如果我們能換一個角度,我們就會帶來新的感受,因此忍受痛苦的能力也就更強。

我上初中那會,暑假閒著沒事,於是我就去我們村裡的工地上幹小工。以前可不像現在,現在基本都機械化了,太累的話不多。但是以前幹小工可是累劈叉了。一天干下來,用鐵鍬翻砂拌水泥,手掌都磨的痛。而且大夏天的,我又嫌熱,總是光著膀子,背上的皮曬破了一層又一層。那時工資也低,一天從早上7點到晚上7點才18元。

按理說,這麼髒這麼累的活,肯定讓人很痛苦,人們應該都不願意幹才是,但是當時才13、14歲我卻乾的很起勁,即使我爸媽怕我累著不讓我去做,我也依然去做,一干就幹了大半個月。為什麼?因為一般人關注的是這個小工的苦和累,而我關注的是這個苦和累給我帶來的榮譽,它讓周圍的人特佩服我,覺得我是一個有出息的孩子。在這種認知下,越苦越累越能證明我自己,因此我才不怕苦不怕累。

所以說,我們要提高自己的忍受痛苦能力,不如換一個角度,讓這種痛苦反而是一種資歷,越痛苦越能證明我們自己,這時我們忍受痛苦的能力就會提高,也就表現出相應的自制力。

就拿學習來說,總是有很多人說學習是一件痛苦的事,是真的痛苦,還是你自己的觀察角度使得你痛苦?父母們需要好好反思下。

對於學習差的孩子來說,他們更多的是關注學習中的痛苦。而對於那些優秀的孩子,他們更多的是關注學習帶來的收穫、成績、讚賞。不同的關注點使得他們表現出不同的自制力。

孩子最需要培養的能力是自制力,離開它,其它任何能力都是白費

2、設立清晰明確的目標

有沒有設置清晰而明確的目標,帶來的結果是完全不同的。

德國心理學家彼得·戈爾維策在康斯坦茨大學做過一個實驗。

在寒假開始前,他們攔住了一些學生,並邀請他們參與一項對現代人度假方式的調查。參與調查的學生被要求在假期中寫一篇關於如何過聖誕的短文。這篇短文必須在聖誕節後的48小時內完成並寄出。其中的一半學生還回到了額外的問題:現場決定何時何地進行寫作,並寫下來交給實驗者。

聖誕節過後,他們收到了很多郵件。戈爾維策發現,在沒有交出確定時間地點的學生中,有32%的上交了短文。而給出了確定時間地點的學生,則有71%的學生上交了短文。

控制組和對照組學生的結果相差如此之大,難道是他們的自我控制力差別很大嗎?顯然不是,他們的區別只是有沒有設置清晰明確的目標。

當有了目標,並且經過一系列的操作,使得目標有實現的壓迫感時,我們便會克服眼前的痛苦,為了實現目標而努力,而結果就是表現出強烈的自制力。

孩子最需要培養的能力是自制力,離開它,其它任何能力都是白費

3、建立及時有效的反饋

大多數時候,我們不是沒有自制力的需求,只是這種需求被我們滿足本能慾望後帶來的快感給壓制了,所以我們忘卻了自制力需求。

我們在玩手機時,本來是有控制需求的,打算玩一會就不玩了。但是一旦玩起來,我們就沉迷其中,忘卻了我們的控制目標。假如這時有個鬧鐘提醒我們,我們就會從沉迷中醒過來,明白自己應該停止玩手機,開始工作了。在這裡,我們設置的鬧鐘就是一個有效的反饋。

所以,建立及時有效的反饋是一個幫助提高控制力的有效工具,可以提高我們控制力實現的成功率。

同時,及時有效的反饋也可以讓我們更加清楚我們當前的狀態,讓我們看到我們的痛苦付出是有收穫的,從而讓我們更加有動力的繼續自我控制。

總結

提高自我控制力,說白了就是克服本能習慣,提高忍受痛苦的能力。因此對於父母來說,不要從小什麼就慣著孩子,孩子要什麼就立刻滿足他們,這樣的孩子很難培養出自制力。

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通過“改變對事物的態度、設立清晰明確的目標和建立及時有效的反饋”來有效的提高孩子的控制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