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榜單的“前世今生”

作者:雷雨

亂花漸欲迷人眼


圖書榜單,在媒體上頗為招搖,不管是新興媒體,還是傳統媒體,對此似乎都很是熱衷。大小榜單,南北呼應,此起彼伏,漸次蔓延,自年初到年尾,未見歇息,可謂你方唱罷我登場,各吸眼球滋味長。如此榜單多多,泥沙俱下,魚龍混雜,是好事?是壞事?是要棒喝?還要要大唱讚歌與鼓與呼?略作盤點,管窺檢討,掛一漏萬,就教方家。


圖書榜單,由來已久。印象最深的是新華社旗下的《參考消息》會在年末轉載海外媒體的圖書榜單,分為虛構與非虛構,一年十種,以《時代》週刊與《紐約客》最為知名。但在當年,這些圖書若要引進到中國大陸,還需要一定的時間週期,往往令人翹首以待望眼欲穿。伴隨著國門打開,改革開放,紙媒一度繁榮昌盛,原來在紙媒副刊處於邊緣的書的信息,也不再甘心於豆腐塊的落寞尷尬,逐步擺脫頭腦中的緊箍咒,除了推介主題圖書之外,也嘗試著推介文學、哲學、歷史類圖書,豐富人的頭腦,榜單開始出現而豐富出來。三聯書店從人民出版社獨立出來,自立門戶,獨自運營,還順應潮流創辦了《讀書》雜誌,喊出了讀書無禁區的口號,在書荒的年代,不亞於一聲驚雷。這個時候,地處滬上的文匯報,得風氣之先,創辦了《文匯讀書週報》,成為讀書類的專門紙媒了。大抵在此之後,地處京華的光明日報,也近水樓臺先得月,創辦了《中華讀書報》。風潮所及,各種都市類報紙風起雲湧,版面增多,讀書版應運而生,也就出現了讀書編輯。這一隊伍的出現,大致是推動圖書榜單出現的主要力量。三聯書店的《讀書》,光明日報旗下的《中華讀書報》,文匯報旗下的《文匯讀書週報》,大都有人文色彩的背景,在知識分子與讀書人中有一定的影響力。地處嶺南的《南方週末》,逐步轉型,成為人文時政類紙媒,其年度盤點致敬,尤其是私人書單,引起廣泛關注,許多學者、媒體人推出自己的年度閱讀書單,一度成為讀書界的風向標。《讀書》雜誌不大跟風,也有別於新聞媒體,它在年末都會列出一種發表文章的索引,附上推介圖書的信息,對讀書人很有幫助,大有裨益。

長江後浪推前浪,新陳代謝本屬自然規律。大致是南方報系的運作,利用光明日報旗下的刊號資源,實現了跨地區辦報,新京報橫空出世,而新京報的《書評週刊》,站位高,力度大,立場鮮明,後來居上,引領風潮。與之相比較,此前的老牌報刊,也許由於人事的更迭,也許由於潮流演進,起落沉浮,搖擺不定,而新京報的《書評週刊》不憚繁難,挺難而上,再領風騷。滬上有一上海早報,據說已經停刊,但其《上海書評》因其版面大,文章厚重,而非因版面所限一概壓縮文章容量,大有自有主張不苟且流俗的孤傲清高。上海報業整合,出現瞭解放日報與文新兩大報業集團,文匯報推出了《文匯學人》專刊,這一專刊,不是某些大報的理論版,它是關注人文社科動態的學人雅集,訪談的話題,推介的人物,都有令人耳目一新之感。但因為紙媒的舉步維艱,網絡媒體的橫空出世,紙媒也有著如何加快轉型融合的問題,在這樣的情勢之下,江南水暖鴨先知,一些在紙媒的從業者,當然還有大量的活躍在網絡上的新銳力量,開始轉場網絡。這樣以來,網絡上的各種書單榜單風起雲湧,微博、微信、朋友圈,不斷有榜單推送,不斷有投票邀請,令人有目不暇接眼花繚亂之感。大家為何會感覺到圖書榜單頓然間如此花枝招展高度密集讓人有不無厭煩之感?

如上所述,圖書榜單大多來自於媒體的衝動,作為圖書的出版商與作者對此似乎介入參加較少,甚至是被動消極。此前的作者,囿於這樣那樣的顧慮,不大參與攪合圖書榜單這類事情,一些自我感覺良好的寫作者固然自命清高,秉承只管下蛋不願被當作咕咕亂叫的母雞被人指指點點,更有一些自信滿滿的寫作者不願走出書齋,承受這樣那樣的冷遇而打破虛幻的自信。但時代變了,酒香也怕巷子深,更因為市場的壓力,經濟上的考量。出版機構也都轉企改制,它們也要在市場上討生活。一年圖書出版超過五十萬種,而中國大陸的讀書人口,從絕對數量上來看,固然龐大得驚人,但這樣的人口多為中小學生,健全的合理的讀書人口結構遠未形成。國家當然注意到了這一問題的嚴重性,也開始花費很大的精力投入巨大的資金動員極大的人力來推進全民閱讀。行政機構推動,出版機構的生計需要,圖書作者的觀念改變,網絡媒體還有部分紙媒吸引眼球的自我衝動,這四種力量的推動,頓然間讓圖書榜單繁盛蕪雜起來。

但圖書榜單眾多,各種力量交織,自然也會良莠不齊,甚至有的沐猴而冠,不倫不類,令人齒冷。不好說哪些榜單權威,哪些榜單很差。提出一種建議,發出一種聲音,只要出於真誠,出於公心,都應該給予稱許,值得點贊。最為令人反感的是一些所謂的榜單,一味跟風吹捧,一味臣服於商業利誘,無立場,無判斷,把一些難登大雅之堂的平庸的書甚至是很難說符合出版要求的書,也無所顧忌,力推上榜。還有一些榜單的評家們,經常混跡出沒於這些榜單之間,靠所謂名氣厚著臉皮飛南走北觥籌交錯,說一些隔靴搔癢言不及義的話,實際上這些人早已經昏庸不堪衰朽不知根本無力對新出版圖書做出準確的判斷了,更不要說離開自己的專業領域之外的發言了。最為理想合理的狀態,自然是要增加圖書榜單的專業性,唯有專業性才能權威性。操持這些圖書榜單,當然不能定於一尊,一花獨放。多,不是問題;雜,不必小題大做。所謂權威與否,也不要迷信權威。可否建立圖書榜單的誠信檔案,一個書單出現之後,引領讀者,但如果出現跌破眼鏡令人嘔吐生厭的讀物,允許投訴,讓獨立的機構進行盤點歸納,列出是哪些爛書上榜,這些榜單的推薦者是誰?張榜公佈,公諸於眾,讓玩弄操縱圖書榜單的一些混混無所遁形,讓一些構築小圈子的榜單成為過街老鼠,讓人鄙夷。

己亥將盡十本書


己亥年又要成為歷史了,庚子年已經隱然在望。看圖書市場,不少文本的版權頁已經是2020年了。己亥年中,曾經應約盤點過半年圖書,時光流逝,僅僅半年,就有桑田滄海物是人非之感。所謂盤點,在浩如煙海的圖書市場中,擷取十本圖書,非常片面,也只能是管窺蠡測,一家之言。


《歷史轉折中的人和事》


圖書榜單的“前世今生”


己亥年是新中國成立七十週年,國家在方方面面都進行了隆重熱烈的慶祝活動,圍繞新中國成立的各種讀本也非常之多,我只是選取程中原夏杏珍夫婦的這樣一本書,聊備一格。此書實際上出版於去年,但在今年又推出新版,且印刷三次,足見此書倍受歡迎的程度。程中原夏杏珍是知名黨史專家,程中原以研究張聞天而為人稱道,他後來離開江蘇北上京城,得以接觸大量文獻資料,還有不少身處歷史現場的人物,條件優越,得天獨厚。此書,涉及到毛澤東、鄧小平、陳雲、張聞天、華國鋒等黨史上的重要人物,都從小處著眼,憑事實陳述,不抽象議論,不亂貼標籤,是很值得一讀的黨史普及文本。


《資治通鑑》


圖書榜單的“前世今生”


己亥年是偉大的史學家司馬光誕辰一千周年。司馬光帶領自己的團隊歷時十九年,終於完成了《資治通鑑》這一中國歷史上的第一部編年體通史,整部書約三百萬字,涵蓋了1362年的歷史,洋洋大觀,是當之無愧的不朽經典。這部書,據說毛澤東讀過十七遍。我這裡推薦的是中華書局推出的《資治通鑑》選本,雖然只有26個事件,但選取精當,解說準確,到今年2月已經第9次印刷。如果因為閱讀了這一選本,而意猶未盡,心生渴望,去讀全本,那就更好了。


《緩慢的歸鄉》


圖書榜單的“前世今生”


到處都是江湖,世界沒有淨土。諾貝爾文學獎2018年因為醜聞纏身,自顧不暇,居然停擺了一年,令人不勝唏噓。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披露,漢德克與一波蘭女作家託卡爾丘克獲得此獎。但漢德克算是今年得獎,這位奧地利作家已經77歲了,他也是一位很有爭議的寫作者。約翰·厄普代克說,毫無疑問,漢德克具有那種有意的強硬和刀子般犀利的情感,在他的語言裡,他是最好的作家。就連他的同胞、200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耶利內克也說,漢德克是活著的經典,他比我更有資格得諾貝爾獎。好在蒼天有眼,上帝眷顧,時隔十五年,漢德克獲此殊榮。


《伊斯坦布爾三城記》


圖書榜單的“前世今生”


自《倫敦傳》問世以來,關於城市傳記的圖書如雨後春筍撲面而來。伊斯坦布爾因其飽經滄桑豐富多彩的發展歷程,成為當之無愧的世界名城。英國作家貝塔尼·休斯從公元前六千年開始,一直到20世紀,前後貫穿近八千年春秋寒暑,把拜占庭、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爾這所謂三城的故事融會貫通,熔於一爐,以平易生動的敘事,翔實嚴謹的實地考察和優美流麗的筆調,探索這座世界之都,揭示出這座城市在天主教、東正教、伊斯蘭教的交錯影響之下,所形成的獨特氣質。拿破崙曾說,世界若是一個國家,首都必然是伊斯坦布爾。如今的伊斯坦布爾,雖然並非土耳其的首都,但他所散發出來的魅力,令人不容小覷。


《被統治的藝術》


圖書榜單的“前世今生”


國家治理因為主流意識形態的關注,頓然見似乎成了很熱的詞彙。實際上,自古至今,統治也罷,管理也好,治理與管治都是很迫切很現實的大問題。治亂興衰,存亡更迭,都是因為治理出現了問題,遇到了麻煩。《被統治的藝術》是加拿大籍的漢學教授宋怡明對明代社會治理的一種研究。他把目光投射到明代的日常政治生活、鄉村中徵兵、軍役與家庭的關係,衛所、軍屯如何運作,這樣的研究,有田野調查,有文本解讀,讀來令人興致盎然。宋怡明目前是哈佛大學費正清研究中心主任,他這樣的既有歷史學也有社會學的研究路徑,的確讓人羨慕,給人啟迪。


《破碎大地:21世紀中東的六種人生》


圖書榜單的“前世今生”


中國正在崛起,日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中國正以四種自信重新打量與審視這個小小寰球,同處亞洲的中東究竟發生了什麼?這片土地的紛爭與衝突為何綿延至今,仍舊沒有好轉的跡象?中國政府專門設置了中東特使來斡旋調解,而不是如同從前只是發表聲明進行呼籲而已。這本書是《阿拉伯的勞倫斯》的作者斯科特·安德森針對中東地區問題的又一力作,基本上可以當作關於中東問題的簡史來看。安德森從中東問題的起源、伊拉克戰爭、阿拉伯之春、伊斯蘭國崛起等入手,把中東地區的一團亂麻認真梳理,生動呈現,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日俄戰爭》


圖書榜單的“前世今生”


如今已經是21世紀最初十年的最後一年,馬上要進入本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回望20世紀的最初十年,真是令人感慨萬千。20世紀的第一場大國間的戰爭,就是日俄戰爭,但這場戰爭的主戰場卻是在中國東北,當時的中國政府尷尬而無奈地宣佈了所謂中立。針對這場戰爭的總結與回顧,文本多多,有日本人的研究,也有蘇俄的解讀,中國也有學者對之進行盤點梳理,但還很是初步。作為一個國家,鄰居不容選擇,面對俄羅斯與日本,我們有針對性的研究與解讀,還是遠遠不夠。這本書,是日本學者撰寫的普及讀物,仔細閱讀,仍能勾起我們對那段屈辱歲月的慘痛記憶。


《崩潰》


圖書榜單的“前世今生”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技術進步,日新月異。但連續不斷的創新,高速的技術變革,信息的指數級增長,不斷改變著世界運行的模式,但也很容易帶來更為嚴重的失敗與崩潰,造成災難性的後果,被稱作進步的悖論。該書運用最新研究成果,藉助於大量案例,深刻探究技術進步背後的脆弱環節,引導讀者發現複雜系統中的崩潰跡象,讓人多元思維,大有防患於未然的諄諄告誡的良苦用心。


《思想的郊外》


圖書榜單的“前世今生”


中國向有隨筆札記的傳統,《世說新語》自不待言。唐宋元明清的隨筆札記更是浩如煙海,令人目不暇接。之所以推薦此書,是因為這樣的一位政治學教授,能夠擺脫如今學術論文的套路格式,寫出這樣的生動活潑的隨筆文字,而這樣的寫作,並不侷限於某一領域,天馬行空,娓娓道來,很有意思。


《佛像前的沉吟》


圖書榜單的“前世今生”


這是一部小說家的隨筆散文集,2019年初第2次印刷,之所以推薦這本書,是因為作者在去年底已經去世了,他的歷史小說《康熙大帝》《雍正王朝》《乾隆皇帝》,一再印刷,不斷流佈,成為經典。這位先生叫二月河,本名凌解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