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故事的作者,自己的人生自己設計

文/感姐談個人發展

做自己故事的作者,自己的人生自己設計

作者:感姐,職場10年,輾轉產品研發、管理諮詢和HR。目前是職業發展諮詢師和培訓師,諮詢案例超過110+,擅長解決職業規劃、發展、轉型及開啟副業等問題。

今天接上一期,繼續談談讀完《遊牧東京》這本書的所思所感。
在進行遊牧東京的項目時,作者追求的不僅僅是一種旅行的興奮感,更重要的是重新思考了“如何對自己的人生進行設計”。
不知道你們看到這裡,會不會有疑惑——對自己的人生進行設計,到底有沒有可能?
如果認為進體制內、進大公司工作才是好的人生,那就無所謂設計,只需要拼盡最大的力氣完成目標即可。然而從未來趨勢看,鐵飯碗越來越不存在。組織和崗位處於不斷的變化中,工作者越來越沒有“穩定感”和“安全感”,僱員的形式也越來越多樣化。

除了正式員工外,臨時、派遣、兼職、合作顧問等開始在企業裡越來越多的應用,對於企業來說,非正式僱員能夠減少人工成本(比如法定福利)和用人風險。
大勢難違。
在工作越來越不確定,越來越沒有安全感的時代裡,大多數工作者必須通過終身學習或者為了謀生而學習來維持靈活的就業能力。我們已經無法制定長期的規劃穩定地發展,不過,不確定性的另一面是可能性。


對選擇有更獨立的見解也是非常重要的。前兩天看到一篇文章很有意思,文章提出一個問題——什麼是做自己?調查發現人們的選擇無非是辭職旅行或開個小店。本意是想要做自己,卻不知道如何做自己,依然受媒體、他人的影響從一條擁擠的路走到另一條擁擠的路,缺乏獨立思考。

做自己故事的作者,自己的人生自己設計

《遊牧東京》的作者通過在東京的遊牧生活項目,找到了他的答案。從他的經歷中,一起看看對我們可以有何啟發。
首先,作者“斷舍離”,把自己一半以上的書、CD都押給了二手店,傢俱家電請附近廢品回收人員買走了,一些生活用品則打包放在郊區便宜的集裝箱裡。

作者是曾經有“收集癖”的人,但是大多數的書和CD,已經不讀不聽了,所以根本沒必要佔那麼多的物理空間。在斷舍離的過程中,作者感覺好像重新清洗了自己一遍。
然後,作者發出了“徵集提供住宿的夥伴”的信息,很快就有5000多響應者,接著開始了輪流住在朋友和社交媒體上認識的朋友家中的生活。

將留宿的地方,和房主的對話實時更新出來,由此得到了更多能夠提供住宿場所的房主的回應。後來還得到了合租屋銷售人員的邀請,居住並宣傳他們的合租屋,甚至找到了贊助商。
在這個項目中,作者在東京市內住過差不多五十多個地方,生活方式(居住點)從“流浪”到“多據點”,對人生設計也有了更清晰的認識。他將“人生設計”歸結為三點:


自我設計。精神方面的安定性以及開拓自身可能性的“多樣性”設計。
工作設計。根據地點與人的變化,對工作的“關聯性”的設計。
生活設計。保持身心健康的“多據點”居住環境的設計。

自我、工作和生活是三位一體的概念,缺一不可。

做自己故事的作者,自己的人生自己設計

1、自我設計——柔軟彈性來自多面性


應對不確定性的要點是進行“多面性”設計,人生設計師不將自己僵化於一個層面的自我,而是有意識地,甚至有策略地培養多層面的自我。不要將自己的潛能限制於某一行業或是某一家公司,而是建立起平行事業線並同時進行,不僅是對將來的風險控制,也是對全新未來的一種投資。
其實我們每個人,本身就擁有“多面性的自我”。職場人、父母、兒女、私下生活中的自己……人擁有多個面孔才自然。在某個圈子中是領導者,在另外的圈子裡可能是新手。
人生設計師們的相似之處在於,他們會埋頭於各個領域,並擁有多個面孔。這樣不僅能在精神方面提供緩衝帶,而且能發展出更多的可能性。即便在事與願違或受到挫折時,也能隨心所欲地展現自我的多面性。
當然,這並不是鼓勵所有人都當“多面手”。只是指出,如果一個人只固守某一個角色,在應對人生風險上會比較弱。

工作之外,興趣小組、志願者、學習小組等多個圈子的活動,能幫助自身產生新的變化。就像作者,已經成為編輯之後,還報名了編輯課程培訓班。雖然當時只是為了提升技能,但沒想到後來與培訓班的同學創立了網絡雜誌,採訪了很多跨領域人才並出了書。


回首過往經歷,作者一邊從事已有的工作,同時並行另一條事業線(以志願者身份無報酬地參加一些項目),開拓了一條不同的人生之路。而這種不將自己的潛能封閉於某一個行業,在其他行業上試著培養另一個自我的經歷,也讓他在“另一條事業線”上的工作逐漸多了起來,幫助他度過一次又一次職業瓶頸。
據此作者提出復業這個概念。有效利用多層面的自我能力,在不同領域靈活使用自身技能和經驗。

一個工作走不通,從事複數的工作避開風險,這是人生不會被偷去的工作方法。這樣雖然不能在短時間內一鳴驚人,卻更適合長期的、可持續的自我設計。

做自己故事的作者,自己的人生自己設計

2、工作設計——孕育“連接”的工作方式
在工作設計上,作者認為重點是“人與人的連接”。隨著社交媒體的發展,人與人的連接越來越方便,其中也孕育著新的機會。在網上結識志同道合的人,見面後成為了朋友,有的甚至會在一起工作。
未來越來越多的創業企業或微小企業會利用共享工作間的圈子中的連接,孵化而生。作者也是以“遊牧東京”為契機,出入了各種場所和社交圈子,也將它們用到了工作和生活當中。
書中的一個案例很有意思。

大石先生,大學畢業後進入了管理諮詢公司工作。之後從公司辭職,積攢了自行創業、個人諮詢顧問等經歷,現作為獨立撰稿人活躍在出版界。2011年的東日本大地震,讓他對人生的想法產生了巨大的變化。雖然親屬們都平安無事,但他第一次體會到了“人什麼時候離開都不奇怪”的殘酷性。

“在這之前,我的人生計劃與大多數人相同,不過就是想辦法更快更多地賺錢,之後才能享受富足的生活。到了六十歲打好各方面的基礎,迎接退休的到來。退休之後,無非就是忙於個人興趣,四處旅行,買棟房子,依靠儲蓄和養老金生活就好。

如果到了五十歲、六十歲仍然不能退休該怎麼辦呢,如果那時又有地震發生,失去全部的我還能留下什麼呢?想到這裡,我變得極為焦慮。我決定拋去過去所有的固定觀念。

與其賺更多的錢過上退休後的美好人生,不如現在便馬上展開美好的人生。四十年投入工作,退休後剩下的二十年投入興趣愛好的縱向型人生計劃橫向進行。具體計劃是,一週當中的三天半工作,三天半休息,這是我人生橫向計劃的實踐性的開始。如此一來,可以自由地享受自己想做的事情,可以自由地開始自己喜歡的事情。我試著不考慮所謂的人生順序。”

這位大石先生,現在以東南亞為中心,在世界各處考察、流浪,同時摸索、實踐在海外居住、工作的人生設計。他創辦了一個封閉的線上社區,社區裡都是付費會員,會員們可以互相交換以亞洲為中心的新興國家的移民、就業、創業等一手信息。

當然,作者並不是推薦大家都辭去工作獨立門戶。只是想提供案例,給一些靈感。

自由職業者的生活絕對不是身處天國,公司職員的日子也並非度日如年。看到更多的可能性,主動思考自己想要的,適合自己發展的方式才是最重要的。

做自己故事的作者,自己的人生自己設計

3、生活設計——雙棲生活時代的“多據點住宿”


作者認為,居住環境可以與工作方式一樣,從多角度設計。

在國內的大城市,我們要面對“到底是居住在市中心,忍受老舊小的居住環境,換來更少的通勤時間還是住在郊區有更好的居住體驗,但要忍受長時間通勤不便利”的選擇。

今天流動的勞動力,覺得租房居住更舒適,因為自助居所會把人們擠在某個區域內,機會也會隨之縮小。比如在北京,有一部分人就選擇租房,除了限購的因素之外,距離也是需要考慮的。

我知道的普通上班族中,有傾盡所有在南五環付了首付買了房子,但最終無法承受每天通勤3個小時以上,選擇把房子租出去,再在工作所在地租房子的例子。

在遊牧東京之初,作者的計劃是最大程度地活用社交媒體的邂逅,以“偶然中發現幸運的機會”的方式,在東京都內流浪。然而,慢慢地,因為可以在有朋友住的地方住宿,或是距車站很近的“據點”增多,他的流浪生活變為有規律,且安定地在幾個據點之間的往返,遊走式的生活。

既享受大自然的美好體驗,又獲得認識新人和更多工作機會,在郊區和市中心往返生活讓兩者兼得,是作者認為不錯的選擇。不過,這種更適合時間偏自由的人群。對於工作時間固定的大城市上班族來說,這樣的生活幾乎不可能。但在週末多去郊外感受大自然,工作日在城市中居住,才是兩者兼得的唯一辦法吧。

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到,自我、工作和生活三者本身就無法分割。

在自我層面更多面性,工作上的自由和選擇更多,相應的生活方式也會更自由和靈活。

做自己故事的作者,自己的人生自己設計

4、新時代下的職業生涯設計

商業社會中的計劃已經在發生改變。技術、市場、用戶、粉絲以及客戶心理都在時時變化當中。僵化的計劃已經無法適應現實情況,職場和人生設計是相通的。

沒能進入期望的企業,沒有按計劃升職,現在的工作與想做的事情相差甚遠……經常會發生與當初的計劃背道而馳的意外事件。每當遇到這樣的事情的時候,難道只能強迫性地說服自己“不能貪多”、“人生就是要不斷地做出取捨”嗎?

僵化的計劃實際上與簡易輕鬆的人生設計處在完全相反的位置上。在潛意識中排除了“隨機應變”的想法,有時甚至會扼殺不經意間造訪的機會和可能性。

當然,我們腦中也確實需要紮實地鎖定好目標。但是,為了能達到長期的目標,必須有意識地不斷積累短期目標。

人生,並不是建設巨型紀念碑,高速公路或大壩。過去的職業或人生計劃的設定過程,好像要根據一個業務計劃書,向遙遠的對岸建一座大橋似的。

實際上“設計”這個詞,還有著“解決問題”的意義。比起在書桌上的空談,要試著畫點什麼、做點什麼才好。

不用“多少歲要拿出怎樣的成績,多少歲要做到某個職位”這樣的單一思考方法,而是試著拿出多個選項。

試著優先排序那些讓自己感到興奮的選項,在自己內心做個頭腦風暴,也要學著利用“偶然性”,將偶然事件有計劃地進行設計,從而使職業發展更上一層樓。

最後,來總結一下:

1、人生的設計包括自我、工作和生活。不確定的時代打破了單一的價值判斷,不確定性意味著更多可能性,從更開闊的角度思考與設計人生,主動成為自己人生故事的作者。

2、保持隨時都可以開始新事物的心態,才能給自己帶來意外發現、邂逅和喜悅。

3、拋棄大、全、遠的職業規劃,儘量從小事做起,建立並完成短期可達成的目標,同時學會利用“偶然事件”,會讓職業發展更上一層樓。

這一期就寫到這裡了,希望對你們有啟發。



我是感姐,一名職業發展諮詢師,“工作有成就感,生活有幸福感,收入有刺激感,人生有意義感”——四感新人生的提出者和踐行者。

曾經的我,遭遇職場天花板,也曾為職業生涯何去何從焦慮,迷茫。

現在,我成為了一名專業的職業諮詢師,諮詢案例110+;除了一對一諮詢,還開啟了自己的訓練營、職業生涯課;寫作方面,5個月簡書粉絲從200到7000+;自己的第一本書已經出版……

在35歲的人生“下半場”裡,我不再只滿足於有一份收入還可以的工作。我期望幫助像曾經的我一樣迷茫、焦慮的人,找到方向,不斷成長,走向新人生。

我的諮詢對象和學員中,有成功開啟副業的寶媽;有重新找到方向的職場管理層;也有3個月內收入提升6倍的職場中年人。

我是感姐,你身邊專業、靠譜、有溫度的職業諮詢師。

如果你有職業困惑和迷茫,歡迎私信,贈送你《職業生涯規劃與發展手冊》,希望對你有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