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紐約“震中”,兒子佛系抗疫

如果說2020年網上流傳最廣的詞語除了“吹哨人”,“方方日記”,“方艙醫院”等之外,恐怕當數“中國打上半場,海外打下半場,海內外媽媽打全場”這句話了。

紐約州自3月1日出現第一例社區傳播病例以來,至美東時間4月17日,僅紐約市確診人數就已超過12萬,死亡病例1.3萬多人,成為美國疫情的重災區。曾為世人矚目的重災區中國武漢一週前結束了76天的封城,而世界金融重鎮紐約卻仍在水深火熱之中。海外疫情圖上,代表紐約疫情程度的深紅的顏色刺得人心痛。兒子所在的皇后區疫情尤為嚴重。究其原因,疫情初期聯邦政府及州政府普遍重視程度不夠,加上一開始州政府下達的禁止500人以上民眾集會的安慰政策形同虛設,隨後姍姍來遲的“全州就地隔離令”,民眾執行根本不到位,加之紐約的人口密度大,地鐵等公共交通工具使用率高,人群更容易近距離接觸,這些都是造成疫情在紐約市社區迅速傳播的主要原因。

早在二月份國內疫情嚴峻之時,我和先生就叮囑兒子買些口罩和消毒液備用,他不為所動,等到美國疫情漫延開來,後知後覺的兒子在商店和亞馬遜上搜索時,所有的防護用品早就被搶購一空,就連消毒溼紙巾都已售磬。所幸的是兒子所在的公司宣佈從3月14日起遠程辦公,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我的焦慮情緒。但自始至終兒子對新冠病毒和紐約疫情表現出的不緊張,不焦慮,不糾結的佛系態度,也一度令我抓狂。

我和先生找出網上權威專家們的文章,連篇累牘地發給他,不知他是否認真閱讀,問他所在皇后區每日確診病例是多少,他也給不了準確數字,一副關我何事?管他何事的樣子。我們把自己如何在乘用公共設施中規避風險的方法告訴他時,竟遭到他的嫌棄,母子倆的聊天不歡而散。

我跟兒子就這樣相愛相殺,鬥智鬥勇,磨合了一個多月,最終在相互諒解中理解了對方。兒子理解了父母的良苦用心,懂得了如何告知父母自己對疫情的認識以及物資上的準備,以此化解父母的焦慮。我也瞭解了兒子表現出的佛系態度,不是懵懂無知和聽天由命,而是對自身身體狀況,行動軌跡以及所處周邊環境充分了解後的表現出的從容和淡定。兒子告訴我,居家辦公只是改變了辦公地點,除工作量受疫情影響稍有減少外,其他沒有變化,公司的同事中沒有感染新冠病毒的,室友和別墅的鄰居也沒有感染的。他所在的社區沒有聚集性感染病例。他一個月去超市補一次貨,其他的在網上訂購。健身房停業改為家裡做運動,這幾個月的週末和假期不能再跟朋友去爬山聚會泡吧,僅此而已。生活是有了一些改變,但世界沒有垮掉。

我終於明白,兒子已經不是從前那個少年了。從17歲獨自留在俄羅斯讀大學,畢業後到美國讀研,再到紐約租房子找工作並立足下來,從學校到社會,從俄羅斯再到美國,這些比同齡人相對豐富的經歷,加上他安靜沉穩的個性,加上7年的美國生活,形成了樂天開朗的處事哲學,使得他在這場罕見的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中才能處變不驚,從容面對。

大姨家的哥哥郵寄的口罩在國內幾經輾轉,終於在4月初到了兒子的手中。不早不晚,正好與美國醫療專家和紐約州政府提出佩戴口罩要求的日期同步。兒子立即分了一半給他的美國室友,哥哥第二批郵寄的口罩正在路上,兒子準備拿到後分一部分給社區的老人和鄰居們。“愛人如愛己”,這是兒子秉持的善念。

美國國稅局IRS由15日開始向合資格人士發放1200元補貼,這項補貼能惠及美國90%的民眾,兒子也在受補貼之列。最先告知他這個消息的居然是遠在國內的我,至於到沒到賬,何時到賬,到帳多少,兒子又佛繫了。他說他不關注這個,即使沒有這筆錢,他的生活也沒受絲毫影響,至於紐約市政府為緩嚴峻疫情對居民生活帶來的沉重壓力,防止疫情引發騷亂,從4月3日開始在全市的435所學校設立的外賣點,任何個人和家庭無需提供任何證件,都可領取一日三餐。兒子告訴我,即使外賣點設在家門口,他也不會去領這個免費的食物,因為這是給失業人群和生活困難家庭提供的,他有不錯的收入,不會去佔這個便宜。對此,我深以為然。

我相信,疫情總會過去,世界終歸靜好。用平靜和善意接納這個世界的人,也一定會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