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鄉:小北街,高樓旁邊的市井煙火

小北街,是一條被平原路一分為二、全長不過幾百米的街道,南起西大街,北至中同路。作為新鄉市內保留最古老的街道之一,小北街用一千多年的站姿詮釋了“陪伴是最深情的告白”。這條又窄又短的街道,保留了幾代新鄉人的青春記憶。

上午九點多,小編從西大街東門進入,往西大概五十米路北,一個灰色的鐵質牌子,頂部中央用白底紅色寫著小北街三個字。

對新鄉歷史有研究的人都清楚,新鄉初建城時,城內的街道以城裡十字為中心,向四周延伸分別為西大街、東大街、南大街、北大街。同時修以輔道叫小東街、小西街和小北街。所以這樣算來,小北街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


從西大街進入,站在起點,一眼就能望到直通平原路的北出口。街道寬度大概也只有五六米,可以勉強並行兩輛汽車通過。街道兩邊有文昌小區和靖業花園等面積不大的現代化住宅小區,門面房營業的多是胡辣湯、茄汁面、擀麵皮等這些新鄉人最愛的小吃館。

胖東來在的時候,這裡天天人來人往,人聲鼎沸,應該是當時新鄉最有人氣的地方,所以各種小吃店應運而生。胖東來一走,生意可能大不如從前,但還是有許多門店在老街堅守,靜靜的街面上聽不到往日的喧囂,但各家門店飄出的香味,給早出晚歸,或者是睡到自然醒的人們,隨時提供著可口的小吃美味。


慢慢踱步到小北街的平原路出口大概也只需要三五分鐘的時間。

而走到平原路後,往前看,位於平原路路北的另一段小北街,則完全變了模樣。這裡沒有現代化的高樓,只有藍瓦紅磚的低矮民房。

與周邊幾十米距離的高樓林立相比,這裡完全是鄉下集市的感覺。穿著大花裙拎菜籃子的大媽,身著老式西裝褲挎小郵差包的大爺,騎著電動車猛按喇叭的大叔,還有正在討價還價的阿姨……正是霓虹下面有繁榮,高樓背後有市井。

從平原路一側進入到小北街,一邊便是聞名久遠的2.2麵館,名字的由來是因為最開始的時候這家麵館的價格是2.2元一碗香濃四溢的刀削麵,當然隨著物價上漲,現在也早已經不是2.2元了。

前面不遠處的北街洗浴,老闆告訴小編在這裡只需要3塊5毛錢就可以不限時的洗一個熱水澡。很多小北街的老土著都知道,北街洗浴在十幾年前還是小北街鼎鼎大名的菜站。周邊幾千戶居民都會天天來這裡買全家人一天的食材回家。

聊天間,家住小北街附近的李阿姨騎著電動三輪車帶著剛剛做好的粉漿飯和滷麵來了。大碗三塊錢小碗兩塊錢,用一次性飯盒盛的滿滿當當。足夠一個成年人吃飽了。

再往前,老郭家渣頭手工饃,在小北街從1997年至今已經有23年曆史了。陳阿姨夫妻倆的饅頭店,從不用發酵粉,堅持用最原始的渣頭髮面,醒面時間往往需要整整一夜,但做出來的饅頭真真正正的透著麥香味,深受周邊食客的喜愛。生意好的時候一天能賣上千個饅頭。

很多細心的人發現,從小北街西側的環城北街口進入,右手邊有一個拱形門,門上牌子寫著小北街二道街,直通中同路,與小北街平行而設。

而一路向西的環城北街則直通勝利路。雖然都是幾十年的老房子了,但每家每戶門前都佈置了充滿生氣的綠植。

看到小編路過,坐在家門口曬太陽的95歲老人郭連英特意讓小編給自己拍了一張美美的照片。紅底的棉襖、滿頭的銀髮,配著老人幸福的微笑,讓人情不自禁的想起一句話:歲月從不敗美人。

斜對面70多歲的路阿姨,坐在木製小凳上,正在用剪刀剪著自己撿來的破衣服,然後把剪成條狀的布條精心的做成一個耐用的拖把。七塊錢一把,也是周邊商戶最常光顧的老店了。

退出環城北街,繼續沿著小北街走。許多小攤小販,他們經營著人們生活所需的方方面日用百貨、蔬菜瓜果、經典小吃等。行走在狹小的道路中,時刻要注意來往的電動車和單車。一不留神就會有身體接觸。


大多小店都只有幾平米大小,小到老闆服務員只有一個人,但對食客而言,只需要花費十幾元錢,就可以在美味與飽腹感之間找到一種幸福感。

小北街上的店鋪,隨便挑出一家,都差不多有著十幾二十幾年甚至更長久的歷史,這樣的經歷,讓店家與店家,店家與食客經過歲月的沉底,都成為了熟人。使得小北街裡邊不僅有濃濃的飯香氣,空氣中更有深厚的人情味兒。短短200多米,陪伴了幾代人的人生百態和嘗不完的美好味道。


冥想間,就走到了小北街的北出口,中同路,對面是衛河。一路走來,採訪的過程,其實是一個學習和受到教育的過程。這些有著或長或短歷史的經營空間裡,美食和美名的背後其實是兩個重要的元素在發酵,一是持之以恆的堅持,起早貪黑認真對待這小生意,把簡單的事情做好就意味著不簡單。二是老老實實做生意,真材實料對待每一個消費者,把平凡的小事做好就意味著不平凡。

我注意到一個細節,每一個成功的小飯店、小吃店老闆的眼神裡,都有著一種對生活、對自己事業的熱愛,這可能是他們堅持的一個理由和動力。

時間流逝,我們已長大,而小北街也老了。附近的人們依賴這條小街,繁衍著一代又一代生命。

小北街作為大北街的輔道,臨近北城門,又與衛河相接,所以從歷史上,小北街一直都是新鄉人最愛逛的小商品街區。當年新鄉建城後修建的東、西、南、北四個城門中,北城門是最繁華的地帶。因為那裡是老城通向火車站的必經之路,飯店、銀號比別處多,聚升魁、玉源、同和裕等店鋪在此街設有門市。

但與北大街上做大買賣、大生意的情況相比,小北街則主要是經營糧油生意,當時幾乎舊城的所有市民都到小北街買過糧食用品。究其原因,就是因為臨近衛河,而衛河當時是南北大運河重要的一段,自打通以來即為漕運要道,河面上滿載各種貨物的大小船隻南來北往,絡繹不絕。而位於河岸一側的小北街附近就吸引了眾多商賈設廠。其中1919年,孫多森等人集資50萬(銀元),在衛河北岸購地90畝,建立通豐麵粉股份有限公司(後更名為國營新鄉面粉廠)。其規模當時是河南之冠。作為當時最繁華的北大街的輔道,小北街自然成為最大的糧油副食集散地。


而當時的房屋也都是低矮的土坯房,土路的街道更是比現在還要狹窄。


後來隨著平原路的修建,小北街最終被一分為二。


現在隨著新鄉雙創活動的不斷開展,小北街也經過了幾次修整,從土房到磚房,從土路到水泥路,但獨屬小北街的那般濃厚的市井氣息依然可以瀰漫全身。

還有很多人可能並不知道,如今祥和的小北街曾經是新鄉人民浴血奮戰的場地。1936年,進步青年張天性在小北街辦起了永生書店,發售革命書刊,宣傳馬列主義,後來這個小書店,成為地下黨組織的秘密聯絡點,1937年中共新、輝、獲中心縣委就在這個小書店的樓上誕生。

還有一點值得提的是,新鄉解放後,作為豫北地區保留最為完整的老街區之一,由顧長衛執導的獲得柏林電影節獎項的電影——《孔雀》,曾一度想把拍攝地定在小北街附近,但由於當時緊挨小北街的西大街已經大肆拆遷改建,最終拍攝地改在了安陽。

“小隱隱於野,中隱隱於市,大隱隱於朝”。採菊東籬是一種選擇,身居鬧市,也是一種生活。閒逸瀟灑,並非得到野徑山林去,隱逸在都市繁華之中,只要心靈是淨土,嘈雜紛呈,也是悅耳的。


從新鮮食材到特色小吃;

從獨具匠心的手工藝品到初露頭角的小眾設計師品牌;

從充滿人情味的鄰里街景到沉澱了近一個世紀的歷史風貌⋯⋯


時光消逝著,很多東西都會改變,人的模樣,街道的樣子。小北街也許將來會面臨拆遷,到那個時候,想必很多人會十分想念,想念那些倒了flag跑出去吃宵夜的歲月。耳邊聽見的,彷彿是集體照拍完時人群散開的那一聲譁然,是別離的聲音。

但今天,無論你是什麼身份,這條長情的街道待你都是一樣的。

它用溫暖的人間煙火對你說句:你好。

它用長情的城市情懷對你說:歡迎再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