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丨溫州品致小區“眾籌建房”背後:是顛覆式創新還是烏托邦

“感謝中國好鄰居!真是幸福感爆棚。”前幾天,溫州平陽品致小區住戶林桂在朋友圈曬出了鄰居送來的高山菜。對於親友的點贊,她自豪地回覆說:我們小區是“眾籌建房”,當然幸福感更強。

“眾籌建房”,對於這個名詞,許多溫州人並不陌生。2005年,溫州“理想佳苑”小區作為全國首例個人集資建房項目曾轟動一時。

“自己出錢自己建房自己住”、“甩開各種營銷環節,實現低成本建房”……十幾年過去,“眾籌建房”項目如同匆匆過客此起彼伏,成功者卻寥寥無幾。

溫州品致小區,究竟品質如何?“眾籌建房”背後,是顛覆傳統房產行業的創新,還是政策的“擦邊球”,又能為我們帶來哪些啟發與思考。

連日來,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進行了調查。

調查丨溫州品致小區“眾籌建房”背後:是顛覆式創新還是烏托邦

走訪

小區居民認為幸福指數高

4月9日上午,記者來到位於平陽昆陽鎮的品致小區。

據悉,該小區共有9幢樓,住戶632戶。逛了一圈,除了裝修精緻,該小區的公用場所之多令人印象深刻:3000多平方米的小區會所,集會客廳、健康服務中心、舞蹈房、業主食堂等功能於一體;每幢樓一樓共計2000多平方米的架空層,則是建起了攝影室、書法室、美術室、花藝室、健身室、兒童娛樂館、茶吧等。

依託這些公用場所,小區居民自發成立了朗誦社、書法社、花藝社、國學社等20多個業主社團。

調查丨溫州品致小區“眾籌建房”背後:是顛覆式創新還是烏托邦

夜幕降臨,興趣相投的鄰居們參加各類社團活動,成了小區的日常。小區業主王先生報名了攝影社和跑步隊。每週二晚上是攝影社定期學習交流的日子,社團會不定期邀請一些攝影大咖來開課,大家互相切磋,每年春節,社團還為鄰居們免費拍攝全家福,而他的妻子則是舞蹈社團的一員。

調查丨溫州品致小區“眾籌建房”背後:是顛覆式創新還是烏托邦

小區裡還住著幾位在當地小有名氣的書畫家,他們牽頭成立了“品致翰墨軒”書畫活動室,定期開展書法、美術交流活動。據平陽當地媒體報道,2018年12月,溫州首個“墨香小區”就誕生於此,平陽縣有關部門領導還特地到場授牌。

此外,小區業主食堂,兩葷兩素兩湯外加水果,18元;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配有血壓儀、血糖、體脂、骨密度檢測儀等醫療設備,可以完成基礎體檢檢查;小區內還設有城市書房,業主刷市民卡就可以進入借書;游泳館則是刷臉進場。

“幸福指數很高。”記者隨後採訪了十餘位業主,講起小區生活,他們喜上眉梢。在平陽一家醫院工作的業主羅女士說,小區每個節假日都有節慶活動,過年搗年糕、端午包粽子、冬至派發湯圓、中秋製作月餅,鄰居們其樂融融。

“鄰里之間人情味很濃。”業主謝女士說,疫情期間不方便出門買菜,3號樓的鄰居就自發買了600份高山菜免費送給大家;花藝社批發了一批鮮花,就放在花藝教室裡,群裡通知鄰居們隨意挑選,上面放一個二維碼,全靠大家自覺支付成本價;業委會組織小區百名學生去參觀科技館,缺少車輛接送,很快就有30多名熱心業主報名,他們還為所有孩子們準備了午餐以及禮品。

調查丨溫州品致小區“眾籌建房”背後:是顛覆式創新還是烏托邦

在小區業委會輪值主任周振勇看來,和諧鄰里關係的構築,小區“眾籌建房”的基因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很多住戶此前就認識,興趣相投,而後選擇人以群居,籌建的過程中,大家更加增進信任,增強凝聚力,對小區的大事小事都很上心,是‘共建共治共享’的成功模式。”周振勇如是說。

調查丨溫州品致小區“眾籌建房”背後:是顛覆式創新還是烏托邦

回顧

一波三折的眾籌建房之路

把時間撥回到2012年。平陽當地喬治白、金薩克、子久文化等六家企業家為解決各自企業高管及技術人員的住房問題,決定一起眾籌建設一個有品質的小區,故取名為“品致小區”。考慮到後期物業服務等可持續因素,他們測算得出:小區要多於500戶,物業費收支才能達到平衡。企業人才用房只需200餘戶,他們便決定擴大眾籌範圍,將居住理念、設計風格公之於眾並向社會徵集眾籌人。出乎意料的是,徵集令一出,響應者紛至沓來。

僅一個理念為何能一呼百應?很多業主認為,關鍵在於這6位項目發起人。在平陽當地,這六人都是很有聲望的實體企業家,他們當時作出三點承諾:不賺錢、品質好、自己也入住。

調查丨溫州品致小區“眾籌建房”背後:是顛覆式創新還是烏托邦

圖片源於視覺中國

“我相信他們的實力,能把房子蓋成。能以建設成本價享受高檔小區的環境和服務,誰會不心動呢?”在平陽一家教育機構任職的鐘老師馬上報了名。

報名人數眾多,該項目還對報名人員進行了篩選審查,需要6個發起人中一人以上同意,並鼓勵和吸引教師、醫生、律師等群體,一共確定了632戶。

2013年,項目以“昆陽商會”名義發起眾籌,由眾籌者代表選出監事會全程監管,而後成立了平陽品致置業有限公司,所有眾籌者資金轉化為股份方式入股。次年2月,公司以市場競拍形式拍得一塊商住房性質地塊,並委託綠城代建,由於法律法規裡並沒有“個人合資建房”的概念,因此小區以商品房開發模式完成各項審批。

項目進程並非順風順水。2014年10月,小區正式開工建設時,遭遇樓市“寒潮”襲來,樓盤價格大幅下跌,品致小區標榜的價格優勢不再,這讓不少參與者坐不住了,前後有150戶要求退房。此時,6位項目眾籌發起人決定出手兜底,將150套房按照原價收回,這才化解了項目中途夭折的危機。

不過,這150套房也讓6位發起人“不賺錢”的承諾沒有兌現,項目結頂時,房價又開始回漲,他們將這些房子賣出賺了一筆。當然,這是意外之財,也是後話。

歷時3年多建設,前後出資12次,共計金額11.8億元。2016年1月份,項目主體結頂。2017年12月份,眾籌人開始抽籤選房。鍾老師拿到了一套143平米的房子,他算了一下,房款是以建設成本加上精裝修共11500元/平,與同地段的其他小區毛坯房價格差不多,但品質確實高出不少,算是比較滿意。

調查丨溫州品致小區“眾籌建房”背後:是顛覆式創新還是烏托邦

熱議

“品致模式”能否複製?

品致小區的成功,令不少人對於“眾籌建房”充滿信心。

“眾籌將改變房產運營模式。”品致小區項目的一位發起人認為,通過眾籌一來可以甩開各種營銷環節,實現低成本建房,讓房價可降低20%以上,令住戶獲益;二來房地產的暴利時代已經過去,在眾籌模式下,“互聯網地產”可以做得更深入:比如,所有環節如買地、定位和設計、開發、銷售、運營都可通過互聯網專業服務商提供,傳統開發商成為整個產業鏈中的一環,不再主導開發運營,也可以有效減少融資壓力,避免“爛尾”;三是“眾籌建房”模式與浙江未來社區建設的“以人為本”、“去房地產化”原則不謀而合,利於構建“遠親不如近鄰”的未來鄰里場景,如今品致小區鄰里和睦、兩年內僅轉讓過戶10戶便是力證。

眼下,該發起人正謀劃在平陽打造品致小區的升級版,以眾籌的模式建設未來社區,並引入商業綜合體。

“品致模式”是否可以複製?浙江時代商務律師事務所副主任陳一來律師認為,眾籌建房看起來很美,但是合法性存在爭議,面臨不少法律風險,首先是融資環節,由於前期拿地的前提就是集資,而此類民間金融活動遊走在合法與“非法集資”的邊緣,一旦項目失敗,召集人可能面臨非法集資罪名的指控;其二是與房地產預售制度相違背,按照現行法律規定,正開發建設的房屋需要在證件齊全的前提下,才能預先出售給購房者,“眾籌建房”將銷售環節前置,並不符合規定。

實際上,在2005年,被稱為全國首例個人集資建房項目——溫州理想佳苑項目,正是卡在了預售制度上。根據2007年實施的《溫州市區商品房網上銷售管理辦法》規定,溫州市批准預售的商品房項目,全部房源要在規定時間內一次性上網公開銷售,開盤當天一般應採用電腦搖號的方式公開銷售。在開盤前,開發企業不得采取預訂、預購等變相認購的方式銷售商品房。也就是說,參與眾籌者,不一定能拿到“自己的”房子。

調查丨溫州品致小區“眾籌建房”背後:是顛覆式創新還是烏托邦

理想佳苑

理想佳苑項目由此陷入了僵局,直至2013年,溫州市政府介入此事,根據相關文件,將這個項目作為歷史遺留問題,被批准向集資者定向銷售,這才讓項目能順利交付。

品致小區是怎麼過關的?該項目代表律師告訴記者,銷售環節時,他們遵循網上銷售的規定進行了公開銷售,但在過程中也確實做了些“動作”:對外宣傳此房子歸眾籌者所有;對非眾籌者設置了關於精裝修房子交付時間的“門檻”。後來,銷售環節沒有外來人參與購買,他們順利過關。

陳一來認為,“特事特辦”也好,“擦邊球”也罷,總歸難以成為“常規動作”。

平陽縣一位相關部門負責人認為,某種意義上,眾籌模式動了當地房地產商們的“奶酪”,因此在競價排地過程中,很容易遭遇房地產商們的“圍剿”,導致土地溢價,讓利潤更薄。“沒有一定實力,甚至不一定能拿下這塊地。”但該負責人稱,有企業願意以新模式在平陽當地建設未來社區,當地部門也很願意給予指導,幫助企業完善方案。

啟示

“眾籌建房”路在何方?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而房子,則是美好生活的重要載體。

國內不少業內專家認為,互聯網時代,年輕一代越發注重居住體驗感,房產眾籌模式下的社區運營垂直化、個性化定製的特質將會贏得一席之地,併成為未來房地產市場的一種常態。

作為“眾籌建房”的成功案例,“品致小區”能為我們帶來哪些啟示?

調查丨溫州品致小區“眾籌建房”背後:是顛覆式創新還是烏托邦

圖片源於視覺中國

溫州市委改革辦常務副主任鍾方成表示,品致小區搭建的共治共享的治理模式,是構建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有益嘗試。“社會治理現代化,要幫助居民實現由內到外的健康,這就依賴小區要搭建好良好的人文生態,以及做好託老、托育、再教育等一系列配套服務,解決居民的後顧之憂,讓人的主體被充分激發,有更多的自由和選擇。”在鍾方成看來,品致小區的很多基層治理模式值得去總結和推廣。比如在規劃建設之處就專門留出空間,為後續的配套服務建設和引入打下基礎。打造不同的社團組織,去構建小區內良好的人文生態。以及使用積分制,以服務換服務,去激發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內生動力等。

“品致小區眾籌模式的經驗值得借鑑,但後續需要政策法規‘鬆綁’。”溫州大學建築工程學院副教授、溫州市房地產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潘安平認為,“品致模式”成功的關鍵在於有知名企業家在牽頭運作,使得開發資金能及時得到籌集,保證了工程項目的正常施工。業主都是通過熟人介紹,不少報名者為當地的高層次人才,入住後有利於小區的治理,這也是該小區如今能夠構建和諧鄰里關係的一個重要因素。不過,眾籌建房的發展,面臨土地和資金的限制,為保障其繼續發展,政府部門有必要在土地、規劃、金融、稅收等多個環節給予政策上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