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評“六不總督”葉名琛精神氣質,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

文|歷史本末

葉名琛是中國近代史中不可繞過的一個重要人物,在歷史上關於他褒貶不一,頗具爭議。但是我們不能僅僅以現代的眼光價值單單去評判這一個人,葉名琛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一段笑料,而是歷史的沉思,我們是要通過他這個人去走進這段歷史,去看清這個時代。

獨評“六不總督”葉名琛精神氣質,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

葉名琛畫像

不可置疑,葉名琛是傳統社會培養出的典型優秀人才,十八歲考取鄉試副榜貢生,二十六歲中進士,三十八歲官拜巡撫,四十三歲升總督,四十六歲為相國。他的仕途騰達,在有清一代是少有的。薛元福稱他:"葉相以翰林清望,年未四十,超任疆圻,既累著勳績,膺封拜,遂疑古今成功者,皆如是而已。"誠然,葉名琛是一個優秀的傳統社會士的形象,這也可以解釋他的所作所為在廣州人民看來是理所應當的。但是在以近代化為歷史的發展方向時葉名琛就顯得迂腐可笑了。

獨評“六不總督”葉名琛精神氣質,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

湖北武漢,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校園裡的范文瀾塑像

新文化運動之後,史學領域內開始用進步的、現代的眼光來看待中國的歷史。在此背景下,不僅歷史學家,人們都對葉名琛進行了嚴苛的批判與唾棄。范文瀾先生曾經說過:"所謂'不戰不和不守',就是他理想的外交辦法……在外國侵略者面前,變成了馴服的俘虜和奴僕。"在用現在的眼光去審視這個帶著悲劇色彩的人時,我們剩下的只有不屑和鄙夷。

但當我們走進這段歷史,再去看這個活生生的人時,我們再去想想,究竟是個人的悲劇,還是時代的悲劇。帶著疑問,讓我們去回顧葉名琛在擔任兩廣總督時的所作所為,重新梳理葉名琛的行為動機!

獨評“六不總督”葉名琛精神氣質,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

巴麥尊:兩次發動侵略鴉片戰爭和鎮壓太平天國革命

首先是關於廣州入城問題,在葉名琛擔任兩廣總督之前,擔任兩廣總督的欽差大臣耆英負責同英人交涉,耆英對英奉行妥協政策,於1846年4月同英方在《英軍退還舟山條約》中達成協議:"以俟時形愈臻妥協,再準英人進城;然此一款,雖暫遷延,斷不可廢止矣。"耆英之後,由徐廣縉和葉名琛主事廣東。二者到任後的"馭夷之術"卻與耆英妥協的外交政策截然相反,他們對付西方人的手段集中體現為拒絕和欺騙這兩個方面,葉名琛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對於廣州入城問題,他始終死守拒絕入城的底線,絕不讓步。葉名琛主張依靠廣州民眾抗英,並且鼓動群眾進行抗英,最終又借民意拒絕英軍入城。在這時,因為巴麥尊沒有做好好打第二次戰爭的準備,英帝國便先退下了。

在這件事上,葉名琛為了當年英軍攻入廣州而被迫交六百萬兩白銀的國恥而拒絕英軍入城,同時,這也是廣州人民和傳統士大夫的普遍希望,在此時,葉名琛順應人民,維護地方權益也無可厚非。在入城問題上,可以看出葉名琛並沒有失去傳統士人的愛國傳統,在激烈的中西民族衝突面前,他為雪國恥的熱血還在。但是他的確缺失現代觀念,並且也讓廣州失去了一個現代化發展的機會。

獨評“六不總督”葉名琛精神氣質,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

《黃埔條約》簽約背景

隨接在這之後的便是修約事件,《五口貿易章程:海關稅則》規定:"至各口情形不一,所有貿易及海面各款恐不無稍有變通之處,應俟十二年後,兩國派員公平酌辦。"由於英國對五口通商後的局面並不滿意,早已醞釀修約之事,而此時擔任兩廣總督的正是葉名琛。而葉名琛是不願意同西方人打交道的。"凡遇中外交涉事,馭外人尤嚴,每接文書,輒略書數字答之,或竟不答。顧其術僅止於此,既不屑講交鄰之道,與通商諸國聯絡;未嘗莫審諸國情勢之向背虛實強弱,而謀所以定之。"於是英國新任公使包令根本無法見到葉名琛,更是無法與其進行談判商量。因此對於包令而言,其不滿與憤懣愈來愈多。對於上述兩件事情,葉名琛的底線是堅決不準英人入城和堅決不修約。從這裡可以看出來,葉名琛還是一個經受理學薰陶的有民族氣節恪守守土衛疆的使命的傳統優秀士大夫。但是在這之下,卻是悲劇性的狂妄自大和矇昧無知的悲哀。

獨評“六不總督”葉名琛精神氣質,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

"亞羅號"事件

在這兩件事發生不久之後,"亞羅號"事件就發生了,英國強烈抗議中國方面侮辱英國國旗,並不經英國領事的許可拘捕船員,他要求以後尊重英國國旗、釋放全部12名水手,並在48小時內由兩廣總督出具一份書面道歉,但是當時的葉名琛嚴詞否認當時船上有張掛任何國旗,並質問該領事為什麼干預一樁由中國巡捕在一艘停泊於中國港口且為中國人所擁有的船上拘拿中國人的案件。英國駐廣州領事巴夏禮認為葉名琛的答覆不能令人滿意,於是下令扣押一艘中國師船作為賠償要挾。在相持良久之後,葉名琛於22日放回了12名船員,但斷然拒絕道歉。 23日英駐華海軍悍然向廣州發動進攻,於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了,而葉名琛將在接下來名譽掃地。在戰爭開始之際,英軍用炮轟擊廣州,其時,葉名琛在校場閱武圍馬箭,炮聲東來之時,葉名琛°巍然不動,兩天之後,西人"駕炮注擊總督署,司道冒煙來見,請避居,葉相一卷書危坐,笑而遣之"。

可以說,葉名琛的處事鎮定是非常值得稱讚的,但是在最需要理性的時候,葉名琛卻以佔語為指南:僚屬見寇勢日迫,請調兵設防,不許;請召集團練,又不許;眾固請,葉相曰:"姑待之,過十五日,必無事矣"。但是這些非理性的東西終究是無法戰勝英國的,兩天後廣州被佔領,葉名琛最終也成了俘虜。最後,他被囚禁在加爾各答,在異國他鄉最終死去。

獨評“六不總督”葉名琛精神氣質,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

漢陽一中,葉名琛塑像

這便是葉名琛的一生,評論他的意見無外乎是分為兩種論調和觀點,一種是從葉名琛的氣節和節操方面去看待,去肯定他的價值。另一種則是從他落後的行為去解釋,從而對他進行批判。

獨評:

我們不能去否認葉名琛的至高氣節,從這點來說,他甚至是傳統知識分子的高峰,他在被俘虜後,沒有向柏貴一樣投降賣國,而是自比蘇武"向戍何必求免死,蘇卿何恙勸加餐",據他的下人說:"我(葉名琛)之所以不死而來者,當時聞夷人慾送我到英國,聞其國王素稱明理,欲得見該國王,當面理論,既經和好,何以無端起釁,究竟孰是孰非,以冀折服其心,而存國家體制。彼時此身已置身度外,不意日望一日,總不能到該國,淹留此地,要生何為?所帶糧食既完,何顏食外國之物?"從這段話看,葉名琛還是一心想要報效朝廷的。

作為一個傳統士人,他俘虜後,確乎表現出了極高的氣節。同時在傳統意義上,他守土報國,恪守華夷之辨,尊乎禮儀,這些都是傳統知識分子的高尚操守。同時,在十九世紀五十年代那樣一個背景下,並不能苛求他做出多麼現代化的選擇,畢竟那時候連洋務派都沒有出現,中國大大小小上千官吏,怕是沒有幾個有如此之覺悟。

另外,的確他是有很多落後性的行為,這些行為確實是葉名琛的人生汙點,是他的處理不當很大程度引發了第二次鴉片戰爭,也是他導致廣州城的不攻自破,是他助長了英國的氣焰,這些都不是一個能臣賢相該有的表現,雖然不能苛責他,但是他的的確確是傳統的衛道士,而不能開眼看世界。

葉名琛的悲劇不僅僅是他個人的悲劇,更是這個時代知識分子的悲劇,正如曾國藩後來所說的:"久作達官,深慮蹈葉相末路之衍",他的"深慮",不僅僅表達了為官宦之途之想,更有從傳統走向近代的戰戰兢兢。

這個時代的悲劇,在跨越時代的人身上鮮明的體現。例如:裹腳,在天足運動前,這是美的象徵,後來天足運動後,小腳反而沒人要了。那麼這一代裹小腳的人就是時代的悲劇,他們沒有錯,錯的確確實實是時代,是社會。我們可以把這個理論移植到知識分子上去,傳統的知識分子從小自大接受一種傳統式的教育,他們是傳統思想的殉道者,突然新的知識理論傳進來,讓他們放棄數年,十數年,數十年的知識,去接受新的理論,未免太過於嚴苛。

只能說,葉名琛是這個時代優秀知識分子悲劇的真實寫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