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邊的戰“疫”模範|王建宏:用笨功夫,做好新聞

“光明日報在中央黨報中,一直強調報道的思想性。按照報社編委會‘同頻共振’‘卡點卡位’‘走心工程’等工作理念和要求,根據疫情的走向和階段及時調整報道思路,從一開始聚焦疫情防控,到統籌防控與復工復產,再到奪取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雙勝利’,每一次報道的重心轉移,我們都有代表性的作品。”4月17日,光明日報社寧夏記者站站長王建宏表示,做了數月的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報道,真切感受到,寧夏雖是一個小省區,但在基層社會治理和城市全週期管理等方面,都創造了很多亮點和經驗,這些探索是中國抗疫實踐經驗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身邊的戰“疫”模範|王建宏:用笨功夫,做好新聞

3月16日,寧夏戰“疫”實現“四個零”目標:確診病例清零、密切接觸者清零、醫務人員零感染、確診病例零死亡。當天王建宏拍照留念。

速度+深度

疫情發生伊始,光明日報社寧夏記者站聞令而動、迅速投入戰疫報道。

王建宏與同事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嚴格按照自治區提出的“四個決不”“五個凡是”“三個全面”“四個實行”“十項措施”等要求,結合光明日報社編委會有關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新聞報道的要求,在做好單位和個人防護的基礎上,深入一線挖掘亮點做法。

即時動態做到“快”。疫情暴發之初,公眾對信息的知情需求以分秒計算,王建宏帶領同事重點做好疫情防控、醫療救治、排查起底、援助湖北等方面的報道,在疫情防控形勢最嚴峻最複雜的時候,加大宣傳報道力度,通過兩微一端推送、刊發即時信息,傳遞信心,最大限度彌合信息不對稱給群眾造成的焦慮、恐懼心理。疫情以來,王建宏和同事緊密配合,平均每天採寫、編髮各類圖文稿件5篇以上,編髮的《寧夏書記主席暗訪新冠肺炎防控》閱讀量近500萬,百萬以上閱讀量的稿件有十多篇。

專題報道做到“深”。王建宏充分發揮光明日報理論性強、注重深度的優勢,從機制層面深入分析,採寫刊發了整版報道《寧夏:跨越時空開闢抗疫“雲戰場”》,深度詮釋了寧夏“互聯網+醫療健康”示範區建設在疫情中的“戰時”表現,被中央網信辦官網作為實踐案例轉載。在奪取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雙勝利”的報道中,他深入鹽池縣調研採訪,採寫了《金融“活水”,打通產業發展經絡》,深度解讀金融創新的運作機制,並邀請寧夏黨校、社科院兩位專家撰寫文章,在光明日報探尋“中國之治”的“實踐密碼”欄目中刊發,在被各平臺廣泛轉載的同時,還被國內最大的公務員考試培訓機構作為備考資料。

我身邊的戰“疫”模範|王建宏:用笨功夫,做好新聞

王建宏在全國兩會部長通道採訪。

溫度+銳度

疫情發生以來,光明日報寧夏記者站把持續採寫優質內容、走心報道作為工作目標,從角度、深度、立意等方面發力,以獨特視角觀察寧夏,彰顯了思想文化大報的風範。

2月中下旬,口罩作為最緊缺的醫療物資被廣泛關注。光明日報官方微信公眾號一篇王建宏採寫的文章《在寧夏,煤是如何變成口罩的》,以理性的思辨、專業的視角、通俗清新的文風,通過煤炭在以往的緊急馳援和這次疫情中加入抗疫大軍扮演的不同角色,反映寧夏產業結構調整和高質量發展,在朋友圈迅速刷屏。“煤炭,能變口罩?”一時成為熱議話題。

3月中旬,在統籌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的關鍵時刻,光明日報以大半個版的篇幅,刊發《寧夏:“鐵桿莊稼”綠了塞上江南》,從深耕細作“自留田”、對外拓展“闢新田”、返鄉復耕“撂荒田”三個方面,講述了寧夏勞務輸出這一脫貧攻堅的重要支柱產業,在疫情中逆勢“播種”的特色做法。對此,有讀者留言:這是一篇好報道!體現了記者的腦力和筆力。寫出了勞務輸出作為寧夏脫貧攻堅重要支柱產業的鮮明特點,寫出了寧夏山川人勤春來早、致富奔小康的生動景象。固原市委常委、代管宣傳工作的政法委書記吳會軍表示,光明日報在顯著位置刊發的這篇文章,客觀反映了固原市上下多措並舉組織勞務輸出、穩就業促增收有關情況,這是對我們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和有序復工復產的充分肯定,極大鼓舞了六盤山特困連片地區幹部群眾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信心。

我身邊的戰“疫”模範|王建宏:用笨功夫,做好新聞

王建宏在青藏高原採訪。

此外,光明日報還在綜合新聞版頭條刊發的《守望生命》一稿,報道了寧夏、江蘇、山西三省區零死亡的相關經驗;在4版頭條刊發的《寧夏精準打好疫情防控阻擊戰》,報道了寧夏在防控救治中實現確診病例清零、密接者清零、醫務人員零感染、確診病例零死亡的做法。

“既要讓報道有溫度,也要讓思想有銳度。”王建宏說,這次疫情中,光明日報的報道,既要講情懷、講奉獻,更要講經驗、講門道。比如刊發的寧夏的核心報道,都是寧夏在某方面的創新和探索,可以作為“標準作業”,其他地方就能“拿來主義”,節省大量重新探索的時間成本,這也是媒體價值的重要體現。

“現在是個信息過載的時代,眾聲喧譁中,能否克服浮躁,堅守定力,是對媒體人的最大考驗。”王建宏認為,好新聞沒有捷徑,“結硬寨、打呆仗”,腳踏實地,用笨功夫,恰恰是最好的捷徑。(寧夏日報記者高菲/文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 責編:李方舟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