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六親不認的微信

如何理解六親不認的微信

2019年10月18,微信官方發佈公告 “為了幫助外鏈服務提供方更好地理解規則,提升微信用戶體驗,我們將對《微信外部鏈接內容管理規範》進行升級,2019年10月28日,升級後的規範將正式投入使用”

基本信息

本次規範新增主要內容

  • 不可違規使用用戶頭像
  • 不可誘導、誤導下載/跳轉
  • 不可進行好友助力、加速、砍價、任務收集等違規活動
  • 不可以違規拼團等

在微信最新公佈的案例裡包括騰訊自家多款應用、京東商城、拼多多、快手、美團以及萌推等均被封殺

其中好多和騰訊系相關的產品,分享鏈接都直接被封殺。這也是我稱之為六親不認的微信緣由。

當時網傳圖片

如何理解六親不認的微信

分析原因

作為一個生態級別的產品,每一次規則變動必然有其原因和目的。 那麼這一次更嚴厲的升級原因又有哪些?

如何理解六親不認的微信

產品內在

必須有一個認知定位,微信是騰訊核心支柱之一。

  • 產品核心定位

龍哥經常的一個詞,產品初心,微信是一款社交軟件,雖然現在的已經是一個生態型產品了。從公告的第一段話可以看出產品的訴求。

微信是一個生活方式,微信聊天是用戶和朋友們溝通的場所,朋友圈是用戶分享和關注朋友們生活點滴的空間,微信公眾平臺是一個企業、機構與個人用戶之間交流和服務的平臺。一直以來,微信致力於為用戶提供綠色、健康的網絡生態環境

現階段生態中,尤其是朋友圈和群聊中,充實著各種非需求性的廣告鏈接和引流鏈接,已經影響了正常的生態環境,為了保持初心,必須淨化環境。

  • 市場負面情緒

由於現象級推廣活動如裂變分享紅包,砍價等,大量充斥著微信生態;以及第三方公司只顧導流,不管實際用戶體驗,降低了各種活動的交互體驗感。最終讓微信的用戶群體受到轟炸式騷擾,苦不堪言,怨氣漸生。

任何一個產品,在此情況下首要考慮的是自身的健康發展,才會顧及其他關聯性產品。所以微信這次對所有惡意性分享一視同仁,六親不認,全面封殺。 這裡的封殺一般都是單鏈接的封殺,不會對整個應用的封殺

由於微信生態的不斷髮展,導致各種問題出現,進而危害產品健康,所以需要調整防禦策略。 這也是產品防禦通常滯後的原因。

如何理解六親不認的微信

  • 生態需求(非常規發展)

微信不僅僅是一個獨立的產品,而是一個連接一切的生態。一個生態如果要正常的發展,一定不能失控或者出現明顯隱患。 本次新增規則,最主要的還是在2 3兩點。大量低質量的內容逐漸佔領生態,讓原有用戶心生厭惡,同時已經生成了灰色產業了。這是產品崩盤的開始,所以一定要清洗。讓朋友圈實現正常的分享,和有效的知識傳播。

其中對生態威脅最大的還是那種引導下載APP挖牆腳式導流鏈接。一隻小水管抽水無所謂,但是如果是開閘那就不一樣了,尤其還是到處開閘。尤其是PDD式砍價,那是趴在微信身上吸血啊,還不注意衛生。 於是六親不認的封殺令來了,誰也別想弄我的水(用戶)。

外部環境

  • 政策整頓,內容管理

今年以來上層對整個互聯網產業進行各種整理,從金融合規,到用戶信息安全,再到內容監管。 可以說2019年是互聯網行業以來整頓最嚴厲的一年,一年內下架多少APP,出臺多條行政規範。

微信最為國內最大的社交產品,尤其會重視合規問題。從宏觀角度出發,微信必須清理那些對合規產生影響的第三方鏈接,以免違規運作。

  • 拼多多的發展與股權變動

這個放在最後,是因為這點存在不確定性。10月份PDD的母公司股東中騰訊控股消失了,PDD給出的公告是資本市場股東,慣例會從母公司撤出管理。 個人對此不做表態,具體內部為什麼從股東撤走,不瞭解。但是我們可以關注表現,騰訊沒了PDD的管理和董事會資格。當然在資本的市場還是16.9%佔股沒有變動。

如何理解六親不認的微信

個人感覺是騰訊完成投資佈局後,不進行管理控制,只做資本股東獲取收益。投資就是投資,專職為投行。自己的核心行業和資本佈局,不相互干擾。在電商行業騰訊投資了很多,不可能因為有投資而犧牲主業去扶持。

所以當這個轉變發生時,微信對PDD的容忍性極大降低,不會在讓其吸血。PDD已經成本第二大電商了,任何企業做大,必然不會放棄社交領域。一直髮展下去PDD一定會對微信產生威脅的,何必呢,先封殺再說。

思考

產品發展的一定階段後,如何維持長久的生命力?

微信其實是一個很好的學習研究對象。

構建生態:這一步其實是比較艱難的,很少產品可以達到,但一旦突破就是另一個層次了。

工匠精神,不忘初心:互聯網的產品其實也有工匠精神,放棄一些,做一個有底線的產品。哪怕用其他的產品無底線也好。比如騰訊新產品“貓呼”,如果不說是騰訊的,一看就是灰產APP啊。

內容的維護構建:A站的落幕和一切可B站的對比,用戶其實還是有限的。厭惡是流失的開始。

封殺競品:當世界只剩下我一個男人時,我就是那個最帥的。

當然產品的具體運營有太多方式去延緩產品落幕時間。

關注,分享,評論是最大的鼓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