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隊伍 一條路子 一種精神——河南林州廟荒村困中脫貧見聞

新華社鄭州5月2日電題:一支隊伍 一條路子 一種精神——河南林州廟荒村困中脫貧見聞

新華社記者韓朝陽

“地薄、路差、房屋舊,缺人、缺錢、缺產業。”河南林州廟荒村曾“村”如其名,是個破敗的荒山村。但如今走進廟荒村,泥牆紅瓦的特色民居、整潔乾淨的柏油馬路、自然美觀的古木綠地讓人絲毫看不到“荒”的影子,所見所聞與村史館牆上展示的舊照片天差地別。短短數年,荒山村如何困中脫貧?答案是靠一支隊伍,找一條路子,揚一種精神。

(小標題)建強一支隊伍聚人心

5年前,老黨員劉明生問剛到廟荒村一個多月的駐村第一書記陳軍:“你覺得廟荒村還有希望?”林州人的大嗓門鎮住了安陽市扶貧辦的駐村“新兵”。陳軍愣了愣,答道:“有吧。”聲音小到自己都聽不清。

當時的廟荒村破敗凋敝,其中一個300餘人的自然村僅剩70餘個留守人員;村集體一窮二白,唯一資產是35年前建的兩層辦公樓;部分群眾生活困難,22戶42人淪為貧困戶,廟荒村是全鎮僅有的貧困村。

走村串戶瞭解情況,老百姓愛答不理,臉上掛著三個疑問:你是誰?你是幹啥的?你能幹啥?那種“不信任”深深刺痛陳軍,“越看越害怕,越聊越心涼,越想越迷茫。”

癥結在哪兒?有老黨員告訴陳軍,30年來,村幹部小打小鬧多,但廟荒村山河依舊,老百姓窮困依舊,黨員幹部“作為少、作為慢”寒了人心。想要謀發展,陳軍和村支書鬱林英認為必須先鼓起黨員幹部的信心,消除幹群之間的隔閡,他們決定先在基礎設施建設上下功夫。

那段時間,陳軍跑項目、籌資金,鬱林英謀規劃、搞建設。泥土路逐段硬化,水泥路修到了百姓家門口;建設供水管網,自來水通到每家每戶;天然氣項目完工通氣,92戶群眾告別燒柴、燒煤的歷史。

“老百姓是非分明,他們受益了,就會支持你。”鬱林英說。一樁樁實事辦下來,一件件難題解決掉,廟荒村的幹部樹立了幹事創業的信心,廟荒村的群眾看到了幸福生活的希望。

(小標題)找準一條路子謀發展

“脫貧攻堅沒有產業支撐就是一句空話。”凝心聚力謀發展,解決產業難題迫在眉睫。

想發展農業,地處太行山下的廟荒村僅有600餘畝坡地,土薄石厚,小麥畝產不到500斤,廟荒人不願種莊稼;想發展工業,前些年小打小鬧,建磚廠,土質太差,建水廠,水質不行,想謀劃大產業,村裡缺人、缺錢、缺思路。

廟荒村似乎被逼到了“絕路”。“越是貧困村,越有跨越式發展的空間,一張白紙任由自己畫。”陳軍為黨員群眾鼓氣,實際上也是為自己壯膽。脫貧攻堅任務緊迫,“背水一戰”的陳軍提出發展鄉村旅遊的思路。背靠太行山,紅旗渠穿村而過,周邊有景區,仔細一琢磨,廟荒村的旅遊資源還真不少。

知易行難,務農打工為生的村民並不買賬。思路提出時,有人質疑,誰會到窮山村旅遊,村裡剛有點起色,就又瞎折騰;環境美化時,群眾不準損壞自家一磚一瓦,拆個雞棚狗窩都要費半天勁;打造農家樂,觀望的老百姓問賠錢咋辦,沒人願意帶頭幹。

“老百姓窮怕了,一畝薄田、兩間瓦房、雞窩豬舍都是他們的家當,罈罈罐罐不好碰。”陳軍能理解村民的“人窮志短”,但看準的路子不能半途而廢。怎麼辦?黨員幹部先行先試。

老黨員劉明生第一個站出來,他拿出28萬元家底改造房屋,發展農家樂,連陳軍都擔憂賠了咋辦,但外出考察過的劉明生看好旅遊前景。不出所料,2018年“五一”開門營業,當年劉明生就掙了近5萬元錢。次年,兒子、兒媳也回來經營農家樂,生意越幹越好。看到賺頭的村民紛紛跟進,廟荒村的農家樂、民宿發展到30餘家,2019年遊客量超20萬人次,村裡終於有了致富產業。

(小標題)傳承一種精神添動力

短短几年,“窮”雲遮蔽的廟荒村不僅甩掉貧困帽,還成了致富“明星村”,變化之快令人驚歎。在陳軍這個“外來人”看來,只要找準方向,廟荒人有股“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倔勁。

搞基礎設施建設,鬱林英早上4點半起床,晚上11點回家,眼瞅著面色憔悴,卻不願停歇片刻,渾身有使不完的勁。村裡搞扶貧工程,貧困戶劉志明、李榮梅夫婦身體不好,卻堅持到工地幹力所能及的活,覺得這樣掙錢心裡踏實,村裡安排的公益崗位,數李榮梅乾得最好。50多歲的村民郝新英家境困難,村裡發展旅遊後,她貸款辦起了農家樂,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脫貧攻堅,別人可以扶上馬、送一程,但終究還要靠自己。”鬱林英說,廟荒村是廟荒人的廟荒村,全村800餘口人才是永遠不走的工作隊。

60年前,林州人歷時十年,絕壁鑿石,挖渠千里,將“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精神“刻”在太行山巔。60年後,望著穿村而過的紅旗渠,廟荒村人又在脫貧攻堅中發揚紅旗渠精神,打贏一場戰貧鬥困的硬仗。

儘管廟荒村早已脫貧,但無論是陳軍,還是鬱林英,都未想過止步於此。廟荒村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一天比一天強,一年比一年高,廟荒村人奮鬥的步伐也一天比一天快,一步比一步實。(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