鬱可唯:我們是三十而慄還是三十而立?

鬱可唯:我們是三十而慄還是三十而立?

鬱可唯:我們是三十而慄還是三十而立?


有人說,當你過了20歲之後,你會深刻感受到時間這樣一個概念,它或快或慢的在你理解的世界裡真實的流動著。

20歲到25歲是慢性流動。

你可以捕捉到四季輪換的花開,晝夜更替的星辰還有喜憂參半的情緒以及情人歡喜的眼眸。

25歲之後是快速流動。

只一眨眼,來不及細思慢想,便開始自顧自的面對現實,製造問題,解決問題,以及焦慮和被焦慮。


鬱可唯:我們是三十而慄還是三十而立?


鬱可唯的專輯《路過人間》裡面有一首《三十而慄》特別有味道。

她純淨又很有力量的聲音像是賦予了這首歌靈魂,一開口就能帶動你走進這個場地,深陷其中,又獨自消化。

鬱可唯:我們是三十而慄還是三十而立?


“他擠在人群中孤單,地鐵外買了兩個飯糰”

像極了在各個城市角落工作的年輕人的常態,在人潮擁擠中孤單,擠過人潮買兩個飯糰。

剛到手的工資交完房租水電,還完花唄信用卡,熬到月底,看看餘額,還要咬咬牙。


鬱可唯:我們是三十而慄還是三十而立?


“怕凡事妥協眼神沒火光,跟以前不屑的人那麼像”

誰曾經不是“我欲橫刀向天笑”的自負少年,囂張並且自持清高。

可是有一天那個自負少年開始害怕了,有神的眼睛慢慢失去了最亮的光。

也許最悲哀最無奈的成長代價莫過於是“我終於變成了以前自己最討厭的那種模樣了”


鬱可唯:我們是三十而慄還是三十而立?


“怕同學名片個個都響亮,怕怨天尤人變日常”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那些同窗好幾年的一起沙雕同學一個個突然都混的很好,不是張經理就是李總要不然就是變身闊家太太衣食無憂。

你翻看著他(她)們讓人羨慕的朋友圈,又煩躁的關掉。

你突然黯然失色,一起黯然失色的還有自己認為的糟糕生活。

我也曾年少輕狂。


鬱可唯:我們是三十而慄還是三十而立?


“怕躺在租來的家凝望著月光,彼此將就的人背靠著背,無話可講”

憂傷在這一句得到了極致的渲染,簡單的26個文字有心酸,無奈,現實以及被接受的放棄掙扎。

租來的家和彼此將就的人,想起無處安放的夢想和不可抵達的遠方。

有且只說一句、無話可講。


鬱可唯:我們是三十而慄還是三十而立?


鬱可唯:我們是三十而慄還是三十而立?


少時最怕聽到兩件事。

一是考試成績。

“這次考了多少分啊”“成績單拿來看看”“班上第幾名啊”

這樣的關心在整個讀書時代出現的頻率是非常高的,分數是證明,成績是判定是否優秀的唯一標準。

二是別人家的孩子。

“別人家張三聽話乖巧了”“別人家李四勤快能幹了”“別人家的王五年年獎學金了”

別人家的孩子應該是那時候最想打死的假想敵,哪怕你和別人家孩子做一樣的事兒,一樣的優秀。

你還是不如人家,那是無法超越並且噁心至極的存在。


鬱可唯:我們是三十而慄還是三十而立?


現在也最怕聽到兩件事。

一是成家。

“結婚了嗎”“要趕緊成家哦”“一把年紀不成家還想幹嘛”

李宗盛的《晚婚》裡唱著:我從來不想獨身,卻有預感晚婚,我在等,這世界上唯一的契合靈魂。

這應該算是很好的精神安慰和靈魂開解了,但是現實是非譴責卻很多。

俗話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沒成家在父母眼裡便已經構成不孝了。

但是伴隨著時間和思想上的改觀,且不說能不能遇到對的人,就連合適的人都會很難碰上。

二是存款。

“這麼多年存了幾十萬了吧”“年薪有多少啊”“手頭上的錢夠投資生意了嗎”

如此種種問題,其實是合理的。

按照出社會以及經驗帶來的個人能力,你應該是有資本的原始積累的。

但是反過來一個很尷尬卻又很現實的問題,有的人過成了富翁,有的人卻是“負”翁。

又有什麼好辯解的呢,存在即為真理。

鬱可唯:我們是三十而慄還是三十而立?


25歲以後於我們而言是一個真正成年的分水嶺。

它意味著你形成了固定的三觀,凡事有了自己的看法,遇到事情有解決的能力,也有承受壓力的心胸。

在大眾認為或者大數據的表明,成功與否,在這樣的年紀已經初具模型了。

有的人被肯定,有的人被否定。

所以有的人因此焦慮害怕甚至苦惱反思自己的一生是否就如此這般了。

求之,而不可得。

鬱可唯:我們是三十而慄還是三十而立?


《論語》中記載了孔子對自己的評價說:“吾十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隨心所欲,不逾矩。

所以是三十而慄也是三十而立。

別害怕。

大步向前走。

最後送給大家一碗正能量雞湯,忘記是在哪裡截圖保存的,希望我們能共勉。


鬱可唯:我們是三十而慄還是三十而立?


記住,你未曾落後,也從未領先。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